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65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

教学内容

(课题)

4.1.1几何图形

主备教师

刘志刚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教学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次备课修改部分

一、引入新课

1.打开多媒体,播放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

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

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

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

(3)用投影仪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

(4)提出问题:

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

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

出示课本图4.1-7

(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

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

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

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

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

4.1.1几何图形

1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2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课题)

4.1.2点、线、面、体

主备教师

刘志刚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情感目标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教学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次备课修改部分

(用笔修改)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

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

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

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

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

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

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

板书:

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

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

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

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习题4.1第7~12、13、14题.

4.1.2点、线、面、体

几何体:

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面的分类:

平面和曲面

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几何图形都是有点、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

主备教师

刘志刚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能力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次备课修改部分

(用笔修改)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

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

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

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

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

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

下图中,有几条直线?

几条射线?

几条线段?

说出它们的名称.

注:

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

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注:

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练习.

注:

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

直线的性质是什么?

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1.课本习题3.2第1、2、3、4、10题.

课题: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相交:

当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为这两条直线相交。

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

主备教师

刘志刚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次备课修改部分

(用笔修改)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

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

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