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651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25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基础巩固

A.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秋兴八首(xìng)

B.妃嫔(fēi)朔漠(sù)

青冢(zhǒng)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潦倒(liáo)

凋伤(diāo)省识(xǐng)

D.霜鬓(bìn)渚清(zhū)

环珮(pèi)孤舟一系(xì)

【解析】 A项,“兴”应读xīng;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答案】 C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图省识春风面(知道)

B.一去紫台连朔漠(离开)

C.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

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

【解析】 省:

曾经。

【答案】 A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塞上风云接地阴B.画图省识春风面

C.艰难苦恨繁霜鬓D.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 “萧森”古今义相同,都指“萧瑟阴森”。

A项,古义:

指夔州的山;今义:

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B项,古义:

图画;今义:

画图画。

C项,古义: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

艰苦困难。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副词,独自/副词,只,仅仅;B项,副词,尚且/副词,还;C项,介词,对着/副词,从前;D项,介词,跟。

【答案】 D

6.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答案】 B

7.名句默写。

(1)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2)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 

(1)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

(2)生长明妃尚有村 画图省识春风面

(3)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 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五六句通过“钩衣”“刺眼”等细致描写,写出了春光的明媚绚烂,没有“春去夏来”之意。

【答案】 C

9.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末·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 兴亡之感往往从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的繁华如今已经不再。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句借韦曲花讽刺世风;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句借花喻人;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句为景物描写。

【答案】 BE

10.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狂 夫①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此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②筿:

细竹。

③裛:

通“浥”,润湿。

1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炼字首先要抓住可炼之字,必须抓住表意丰富、描绘细腻的字眼;其次既要关注该字的描述对象,又要把握该字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 

(1)“含”“裛”两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生动。

“含”有小心爱护意味,写风之微;“裛”则显得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写雨之细。

(2)形容词使用妥帖,有“互文”之妙。

如“净”写出雨后翠筿如洗,表明风中有雨;“香”则写出雨中有风,因为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

(3)使用“娟娟”“冉冉”等叠词,增添了音韵之美。

12.结合全诗,谈谈诗人是如何刻画出自己的“狂夫”形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诗题为“狂夫”,所以此题必须对每一联的具体写法进行赏析。

【答案】 

(1)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

“即沧浪”暗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有知足意味;“万里”“百花”这类字眼,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作铺垫。

(2)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

(3)尾联“填沟壑”意为倒毙路旁无人收葬,作者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也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4)全诗用“狂夫”这一形象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月 圆①

[唐]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

指月圆。

④列宿:

众星。

13.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前六句围绕“圆月”进行描绘,第一联先写当楼的明月,作者在楼上看到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然后写月光照在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第二联接着写江面,写江面上的粼粼波光,然后目光回到室内,写月光与席的相互辉映。

第三联转换到写远处的景致,描绘寂静的空山和月明星稀的天空。

【答案】 ①孤月当楼,月光照射在秋夜的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上闪动。

②月夜里,江面上波光粼粼,楼阁内月光照在席面上席子光彩美丽。

③明月照耀着幽深少人的山林,月光皎洁,疏星寥落。

【技巧点拨】 诗歌形象概括题要求简洁、全面,要做到这两点,首先要对全诗有准确的理解,将语言文字构造的画面形象化,然后将形象的画面文字化,这其实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要求具有联想和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14.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中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因此,应该明确诗歌中的“实”与“虚”,“故园松桂发”这是作者在月夜之下想到的故园情景,有陶渊明“松菊犹存”的意味,这是作者月夜下思念亲人,并对自己节操的表达。

“万里共清辉”是由想象回到眼前的月光描绘,月光照耀千里,一幅阔大的月光朗照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能够看出作者宽广的胸襟,作者将孤身的凄寒,对亲人的思念、祝愿都包含在这阔大的月夜之景的描绘中,情感深挚。

【答案】 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中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这是虚写故园之景,后一句由虚转实,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这也是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表达交流

15.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

读李白诗可以化解俗气,卑琐气,穷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补写、续写扩展语句的能力。

所谓补写、续写扩展,就是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补写或续写。

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句式相类,甚至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也应和原句保持一致。

因此我们要注意原文段中关于杜甫的评述,以及李杜二人的对比。

【答案】 示例:

读杜甫诗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

16.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B.希望

C.不希望D.无所谓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19.08%

11.90%

B

68.79%

59.52%

C

5.20%

5.95%

D

6.94%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B.学校

C.社会D.以上都是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20.23%

22.62%

B

9.83%

15.48%

C

8.67%

13.10%

D

65.32%

58.33%

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

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

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洁、连贯的能力。

【答案】 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课后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遥想/杳渺

B.樯橹/蔷薇  吟啸/萧瑟  华发/白桦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波涛/韬略

D.蓑衣/绳索  竹杖/依仗  酹酒/醴酪

解析:

A项分别读lěi/léi,jǐn,yáo/yǎo;B项分别读qiáng,xiào/xiāo,huá/huà;C项分别读bèi,qiào,tāo;D项分别读suō/suǒ,zhàng,lèi/lǐ。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

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酹:

祭奠。

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

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

担负。

解析:

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

答案:

D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

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惊涛:

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故国:

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

朝向来处。

解析:

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狼巨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

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语句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

A

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解析:

“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答案:

B

6.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人生到处知何似?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欲把西湖比西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苏轼《题西林壁》)

(4)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解析: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词中的许多名句千古传唱,是现今高考名句填写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多积累。

答案:

(1)应似飞鸿踏雪泥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只缘身在此山中 (4)故书不厌百回读 (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

①钱穆父:

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

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

竹。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

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

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动人心弦。

解析:

C项理解错误,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从“惆怅”可以看出。

答案:

C

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旷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9~10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请简要概括。

解析: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答案:

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10.这首词在抒情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要注意首先明确抒情手法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首词写了很多景物,很显然是借景抒情;指出手法后要写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答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全词通过对风叶、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1~12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解析:

对诗词用字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能抓住相关的意境分析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和对这首词风格的把握。

要注意挖掘诗歌的内涵,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两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两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第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徽标,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说明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含义。

(中间部分的颜色为蓝色)

解析:

介绍徽标的构成要素,既要整体关照,也要局部揣摩。

要抓住徽标中的线条和文字,结合徽标的标题,体会其含义。

答案: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图标外观呈球形,代表气候变化中心英文缩写的三个“C”在球体内环绕运转,表示气候变化研究要着眼于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也反映出中国悠久的“天、地、人”三位一体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标志的颜色运用了蓝天和海水的蓝色,以体现大气、地球、思考和研究。

14.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2字。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①   ?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   ②   。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   ③   。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

①从下文“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可知,应是“匠人和大师的区别”;②③两处从②句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匠人在于熟练”“大师在于创造”。

答案示例:

①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②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③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