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0161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docx

最新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2014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

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

义务:

镇守疆土、出兵随周王作战、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

权力:

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

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二).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1、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④、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统一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上: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史称“推恩令”)。

设置刺史加强中央的检察权。

(2)、经济政策:

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

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

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四)、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科举制的诞生于完善: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

2、科举制产生的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五)、贞观之治

1、出现的原因: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人镜)

2、“贞观之治”的涵义: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六)、开元盛世

1、出现的原因:

(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

(2)、整顿吏治(3)、重视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

(4)重视农业生产。

2、什么叫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七)、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中央:

中书省(管辖元大都周围地区)

西藏——宣政院辖地,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地方:

行中书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

学派

思想家

时期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创始人)

春秋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战国

提出“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遵循时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符合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道家

老子(创始人)

春秋

著有《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庄子

战国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创始人)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是其理论的践行者。

兵家

孙武(创始人)

春秋

著有《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孔子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贡献:

创立儒家学派。

政治上:

提出“仁”的学说。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育上:

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要谦虚好学)。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四大发明:

项目

发明时间

发明过程

传播及意义

造纸术

西汉

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先传到朝鲜、日本和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印刷术

隋唐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

《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指南针

北宋

战国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随后创制出“罗盘”。

对航海事业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火药

唐代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

唐末用于军事。

13世纪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传到欧洲。

推动了军事变革和社会进步。

三.古代建筑:

项目

修建时间

主持人

特点和意义

都江堰

战国

李冰

既能防洪又能灌溉。

使成都平原300万亩土地变成沃土。

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

长城

秦朝

——

将战国时期各国长城连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用来抵御匈奴的南下

明朝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之一。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明长城

大运河

隋朝(隋炀帝)

——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识图:

见课本)

赵州桥

隋朝

李春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

唐朝

——

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修建,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不仅使唐朝政治经济中心,还是开放性的大都会。

北京故宫

元、明、清

——

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清代又有所增修。

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故宫即宫城,也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四、古代书法、绘画:

1.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1)、起源:

我国的文字是由刻划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2)、形成:

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3)、演变:

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草书和行书。

2、历代书法艺术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风格自然含蓄、流利劲健,体势千变万化。

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又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

(3)隋唐书法艺术繁花似锦。

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行书有颜真卿,代表作有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4)两宋书法多用来抒发情怀,强调个性和新意。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是著名代表。

(5)元代赵孟頫擅长各种书法,风格遒劲姿媚。

3、绘画成就

(1)东晋顾恺之兼精人物、山水、禽兽等画科大师。

追求画中意境,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并别开生面。

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2)隋唐时期,人物画方面初唐阎立本将传统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进一步提高了线条造型的表现力,后人称之为“画圣”;代表作《维摩诘像》。

(3)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尤为突出。

风俗画也日益流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旷世名作。

(4)元代经赵孟頫提倡,文人画成为主流,黄公望成为花坛主流,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

(5)明代绘画最有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花卉画,由明入清,以大写意画法描绘梅、竹、兰、菊、疏果、木石等,成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代表有徐渭的《墨葡萄图》。

专题三统一国家的巩固

1.秦朝

1.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把小篆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秦实现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朝汉武帝大的一统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史称“推恩令”)

(2)经济上:

经济政策:

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

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

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三、元朝的建立与巩固

1.蒙古政权建立:

“一代天骄”即成绩思汗,原名铁木真,最大的贡献是统一蒙古。

2.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3.加强统治: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管辖。

4.元朝民族融合:

元朝是民族融合的高峰,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同时,汉族迁居到边疆;少数民族迁居到内地。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西藏:

顺治帝赐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新疆:

乾隆帝时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并驻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771年土尔扈特率领土尔扈特部不畏牺牲,历经千难万险从俄罗斯回归祖国,受到清政府(乾隆帝)的妥善安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东北: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的侵略。

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

(5)东南:

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五.西藏问题:

1.唐朝: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元朝: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清朝:

4.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六、新疆问题:

1.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

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②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并驻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③1875—1878年,左宗棠率军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七、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含义是:

国家的主题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意义:

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回归祖国:

中英谈判,于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3.澳门回归祖国:

中葡谈判,于1987年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4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题四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倭寇猖獗,为了扫除倭寇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3、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着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意义:

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3)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巩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

三、雅克萨之战:

抗击沙俄的侵略: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1685年—1686年康熙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

1689年,中俄签订我国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大兴安岭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9世纪六七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俄出兵占伊犁。

2、经过:

①左宗棠摧毁阿古柏政权,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②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

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左宗棠、林则徐、邓世昌等。

六、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从此,日本开始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对张、杨的争取  

2、爆发: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3、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

西安事变的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

1、时间和地点:

1937年7月7日城西南的卢沟桥

2、经过: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向卢沟桥军进攻,并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标志: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影响: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七、专题感悟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在强敌面前从不低头,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免遭受外来侵略。

 

专题五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年——1842年

2、目的:

英国为了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3、结果:

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年——1895年

2、背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3、结果:

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年——1901年

2、结果:

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近代清政府为什么总是战败,不断割地赔款?

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

清政府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2)客观原因:

西方列强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军事势力强大。

2、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赔款

2100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割地

割占香港岛

割占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其它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②增辟通商口岸

①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②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历程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的民主化);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一、洋务运动

1、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3、根本目的:

标榜“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4、主张:

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5、性质: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

6、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7、影响(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的闸门。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8、破产标志: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履灭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1、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3、导火线: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4、主要经过:

(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3)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4)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5、高潮:

百日维新(1898.6---9)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6、结果: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运动失败。

7、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

(2)其它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8、性质:

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9、戊戌变法的影响: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10、启示: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辛亥革命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

4、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准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机关刊物是《民报》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高潮: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1912年元旦,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7、结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8、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其它原因:

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0、认识:

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2、开始:

《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