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9802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docx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

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

第一次击鼓;作:

振作;气:

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故事]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

“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成语故事]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

“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

'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

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

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

“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故事]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

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成语故事]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

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负荆请罪

[释义]负:

背着;荆:

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我哪里会怕廉将军?

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

”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

“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

”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揭竿而起

[释义]揭:

举;竿:

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故事]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故事]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

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

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

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

他常说:

“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

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语故事]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

探春因又接说道:

“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

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

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

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成语故事]《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

“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

“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墨守成规

[释义]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

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成语故事]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

“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也说:

“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

“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

”墨子正气凛然地说:

“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

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

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

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

”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

“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

“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病入膏肓

[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

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左传·成公十年》:

“医生;曰:

'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

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

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

“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

“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

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

“这病已没办法治了。

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

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

“你的医术真高明啊!

”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鸡犬升天

[释义]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

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

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

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心感动了八公。

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

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

那些仙丹,晶莹剔透。

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

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风声鹤唳

[释义]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

“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故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稍向后退,遭秦军众将领拒绝。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泰山北斗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故事]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

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东窗事发

[释义]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刘一清《钱塘遗事》:

“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

其妻王氏曰:

'擒虎易;放虎难。

’其意[成语故事]宋代大奸臣秦桧(字会之,今江苏南京人),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

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

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

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

王氏适至,问曰:

“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

”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

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

“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

君不闻古语云:

'纵虎易兮擒虎难’乎?

”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

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

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

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

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音mòqíXiè,今河南原阳人),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

桧犹语道士曰:

“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程门立雪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语出]《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故事]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司空见惯

[释义]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

“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力透纸背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

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赵翼《瓯北诗话》:

“(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成语故事]唐朝的颜真卿,南宋的陆游。

他们既是书法家,也是著名的将领。

颜真卿不仅有刚强的性格,他写的字也雄浑刚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刻。

当时的人们都说:

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

清代诗人赵翼说:

陆游的诗才气豪键,意境清新。

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审,所写出来的东西,语句精炼,力透纸背。

与力透纸背成语相近的是“入木三分”。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意思是,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竹在胸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成语故事]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

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

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

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

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

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赤膊上阵

[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

形容作战。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

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

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

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

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

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双方官兵大为震惊。

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

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

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

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辛弃疾《满江红》: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成语故事]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

“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

”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背水一战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

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

“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

”韩信笑着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闻鸡起舞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

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

“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成语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秋毫:

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

比喻十分纤细之物。

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

“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鞠躬尽力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约:

商议确定;法:

法律。

订立法律三条。

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

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

萧:

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

规矩;规章;曹:

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

跟随;沿袭。

[语出]汉.扬雄《解嘲》:

“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X。

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八斗:

指量多;才:

才华。

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语出]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二四》:

“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沆瀣:

夜间的水气。

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

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