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规范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docx
《指南与规范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南与规范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南与规范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
指南与规范:
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参与共识编写及讨论的专家:
于健春(北京协和医院)、吴国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韦军民(北京医院)、杨桦(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王新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伍晓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伟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迟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陈伟(北京协和医院)、朱明炜(北京医院)、周业平(北京积水潭医院)、胡俊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为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彭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凤安(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鹏远(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董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毛翔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执笔专家:
吴国豪、毛翔宇
∙通信作者:
吴国豪(prowugh@)
原文参见:
中华外科杂志.2016;54(9):
641-657.
1指南制定方法学
2相关名词定义
3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及其后果,以及营养支持的作用
4推荐意见
4.1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
4.2术前处理及营养支持
4.3手术后营养支持
4.4EN和PN制剂的选择
4.5特殊类型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临床诊疗指南: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至今已有10年(注:
自2008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更新《临床诊疗指南: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至今已有8年),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的临床营养实践,我们按照当今国际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根据发表的文献,参考各国和国际性营养学会的相关指南,综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指南。
1指南制定方法学
本指南主要采用德国医学科学委员会、苏格兰学院指南协作网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所提供的分级系统,并根据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做出评定【1】。
证据级别主要由研究的数量和类型决定,用来评判相关证据的质量和效果的确定性,等级从“高”到“极低”,最高证据质量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所产生的一致结果和荟萃分析结果(表1)【2】。
表1、本指南采用的证据分级
∙证据级别:
高
∙定义:
我们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
∙研究类型:
无限制、一致性好、精确、可直接应用、无发表偏倚的RCT;效应量很大的观察性研究
∙证据级别:
中
∙定义:
对效应估计值我们有中等程度信心:
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
∙研究类型:
有严重限制、结果严重不一致、精确度严重不足、部分不能直接应用、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RCT;有剂量反应、效应量大的观察性研究
∙证据级别:
低
∙定义:
我们对效应估计值的确信程度有限:
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
∙研究类型:
有极其严重限制、结果极其严重不一致、精确度极其严重不足、大部分不能直接应用、很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RCT;观察性研究
∙证据级别:
极低
∙定义:
我们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
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
∙研究类型:
有非常严重限制、结果非常严重不一致的RCT;结果不一致的观察性研究;非系统的观察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报告)
注:
RCT为随机对照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患者、干预、对照、结局(PICO)系统构建合适的临床问题,通过相应的关键词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文献搜索资源中,一级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二级文献数据库包括系统回顾循证数据库(CochraneDatabaseofSystemicReviews)、美国国家指南交流库(NationalGuidelineClearinghouse),再利用谷歌(Google)学术搜索进行搜索(含电子出版物),搜索时间截至2016年3月29日。
所有文献由2~3位工作人员采用提取数据形式的方法进行数据验证和研究方法质量评估,每篇文献生成一个共识评估。
采用RevMan(ReviewManager)5.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RADEPro(GDT)软件对分析后的数据就干预措施和其结果的证据主体质量进行评估并生成森林图。
如就某个问题,观察性研究是唯一可用的证据时,采用GRADE(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如无RCT或观察性研究能直接回答相关问题时,由相关专家对最佳临床实践意见进行协商,推荐意见归为“专家协商意见”。
确定推荐强度时,通过评价推荐意见的效益比、回顾支持性证据等方法进行综合协商,最终采用Delphi法进行群体决定和投票后达成一致;每个特定推荐需获得75%的参与专家同意方可成立。
强烈推荐指确定针对特定群体或患者的临床决策或干预措施获益大于不良影响,或者无不良影响;有条件推荐指不能确定临床决策或干预措施的获益是否大于不良影响。
经过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所有委员的严格审核,并广泛征求有可能使用本指南的各学科、组织机构同行专家的意见后形成终稿。
2相关名词定义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period):
从患者决定需要手术治疗开始至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
营养支持(nutritionsupport):
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具有代谢调理作用的称为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
经静脉途径为无法经消化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促进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维持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
经消化道提供营养素。
EN制剂按氮源分为整蛋白型、氨基酸型和短肽型。
根据给予方式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服营养补充(oralnutritionsupplements,ONS):
除普通饮食外还因特定医疗目的补充规定食品。
ONS剂型包括液体、粉剂、甜点类或块状。
免疫调节制剂(immune-modulatingformulas):
包含能调节(提高或减轻)免疫功能底物的制剂。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能量、蛋白质或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对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定义标准:
(1)体重指数<18.5kg/m²;
(2)无意识体重丢失(必备项,无时间限定情况下体重丢失>10%或3个月内丢失>5%)情况下,出现体重指数降低(<70岁者<20kg/m²或≥70岁者<22kg/m²)或去脂肪体重指数降低(女性<15kg/m²,男性<17kg/m²)的任意一项【3】。
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
由于能量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造成特异性营养素缺乏或失衡;或由于疾病、创伤、感染等应激反应,导致营养物质消耗增加,从而产生的营养素缺乏。
重度营养风险(severenutritionalrisk):
因疾病或手术造成的急性或潜在的营养代谢受损。
营养筛查(nutritionscreening):
医务人员利用快速、简便的方法了解患者营养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制定营养计划。
营养评定(nutritionassessment):
营养专业人员对患者的营养、代谢状况及机体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考虑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制定营养支持计划。
3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及其后果,以及营养支持的作用
外科手术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0%~80%,这与不同人群及所采用的营养评定方法和标准有关,其中年龄>65岁、恶性肿瘤、胃肠道疾病、重症及病理性肥胖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更高【4-6】。
外科手术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各类急、慢性疾病所致的进食不足,手术创伤应激,胃肠功能不全及各种治疗的不良反应等,这些因素均可引起机体分解代谢增加、自身组织消耗,从而产生营养不良。
食物摄入不足是外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
疾病造成无法正常进食或进食不足,手术前准备如术前禁食、术后较长时间无法正常进食均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从而造成体重丢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器官功能降低、病死率增加。
手术创伤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激素、血液、代谢及免疫系统随之发生变化以维持机体内稳态。
手术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主要是内分泌和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程度与组织损伤情况有关。
一方面,损伤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炎症反应介导大量细胞因子分泌,导致免疫系统激活并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炎症和内分泌反应的相互作用。
这种反应被认为是一种固有生存机制,以维持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和氧耗、调节代谢过程、动员能源储备物质(糖原、脂肪、骨骼肌)来为代谢过程、组织修复、免疫反应蛋白合成提供能量。
此外,手术应激使肠壁通透性增高、肠道上皮绒毛萎缩,发生消化、吸收不良和肠屏障功能受损,通常术后第
5天才可恢复正常。
如果患者一直处于重度应激状态,会出现不良临床表现,包括高血糖、分解代谢、高血压、心动过速、免疫抑制和负氮平衡。
因此,从代谢角度来说,围手术期处理应尽量减轻机体的分解代谢状态,同时提供适量营养支持以促进合成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康复。
营养不良不仅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且可增加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率、病死率升高,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及生活质量【7-10】。
营养支持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证据表明,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减轻患者分解状态和瘦组织丢失,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尽快恢复,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改善临床结局。
最近一项荟萃分析纳入15项RCT共3831例手术患者,结果显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结局,包括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11】。
此外,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术前7~10d营养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尤为明显,说明营养不良高风险患者能从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明显获益,也预示着对于有高度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立即手术并非最佳选择。
本指南旨在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相关的热点问题做出推荐。
4推荐意见
4.1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
问题:
外科住院患者如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
推荐1:
外科大手术或重症疾病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有营养风险患者进行营养评定,并对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制定营养支持计划(证据级别:
中;强烈推荐)。
证据及评价:
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状态是临床结局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定也是制定营养干预方案的首要条件。
营养风险指现存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其与生存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成本-效益比及生活质量等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营养评定是通过临床检查、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人体组成测定等多项主观或客观的手段或指标,判定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和程度,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
营养不良住院患者较营养状况正常患者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
对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因此,应采用适当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和营养评定工具,鉴别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判定机体营养状况,预测营养状况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提供根据。
推荐2:
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RiskScreening2002,NRS-2002)可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营养评定方法包括体重丢失量、体重指数、去脂肪体重指数、主观整体评定(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SGA)、患者主观整体评定(P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PG-SG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universalscreeningtool,MUST)、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assessment,MNA)、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riskindex,NRI)等,血生化指标(如白蛋白)可作为辅助的评价指标(证据级别:
中;有条件推荐)。
证据及评价:
理想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营养评定方法应当能够准确判定机体营养状况,预测营养不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否会增加,预测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示预后。
由于NRS-2002建立在较强的循证证据基础上,因此被多个国家或国际营养学会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首选工具,其具有相对简单、易用的特点,目前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
NRS-2002评分≥3表示存在营养风险,<3则无营养风险。
NRS-2002的效力首先在128项旨在研究营养支持是否改善临床结局的
RCT中进行了验证。
丹麦的2项研究结果显示,分别有93.5%和99%的住院患者使用NRS-2002评分系统。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11项RCT共3527例腹部大手术患者,结果显示术前NRS-2002筛查出的有营养风险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均增加【12】。
另有学者在住院人群中比较了NRS-2002和其他营养评价工具预测营养不良相关临床预后的效能,发现NRS-200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较高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2004年以来,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应用NRS-2002在我国进行了多项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其能够应用于大多数中国住院患者,因此,推荐其作为住院患者营养筛查工具【13】。
临床上常用的营养评定方法有多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外科住院患者来说,体重丢失量、BMI、SGA、MUST在预测住院时间、病死率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效能,MNA则广泛用于老年患者。
有学者使用MUST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发现,营养状况是患者术后不良结局的独立预后因素,营养不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增加,近期体重下降、MUST+NRS-2002是临床上确定营养不良最为有效的方法【14】。
一项针对肿瘤及消化道疾病手术患者使用NRS-2002、SGA和其他工具预测临床结局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SGA和NRS是预测并发症发生的高灵敏度指标,SGA可较好地预测住院时间和病死率【15】。
Bo等【16】对接受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应用NRI进行营养评定,非营养不良患者(NRI>100)较营养不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长,NRI得分是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且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
另2项分析SGA评估营养状况作用的系统性综述结果显示,SGA用于外科住院患者营养评定确实有效,相较于营养筛查工具,在早期发现营养不良上具有潜在优势【17-18】。
一项针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MUST、NRS-2002、MNA筛查出的营养不良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相关,MUST和MNA得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此外,使用MNA-SF和NRS-2002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发现,普通外科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对较高,MNA-SF和NRS-2002与经典营养指标有良好的一致性,但MNA-SF可能更适用于外科老年患者的营养评定。
非脂质群含量是良好的营养评定指标,与外科或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骼肌含量减少可对手术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骨骼肌消耗可作为评估患者营养风险的良好指标。
恶性肿瘤患者骨骼肌含量较体重指数能更好地预测其生存期,可指导制定治疗计划【19-20】。
血浆蛋白水平可以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营养评定指标之一。
血浆白蛋白能有效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预测手术的风险,是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一项研究纳入49604例全关节置换术患者,结果显示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5g/L)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炎、住院时间延长和再入院的发生率都明显升高【21】。
外科其他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35g/L)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病死率、疾病相关病死率及早期病死率皆相关【22-23】。
评价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或方法尚存在争议,迄今为止尚无一项或一组营养评定方法能对营养不良做出既灵敏又特异的诊断。
最近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向委员及相关专家征询营养评定工具,最受推崇的方法分别是体重丢失量、去脂肪体重指数及体重指数。
4.2术前处理及营养支持
问题:
手术患者术前是否需要长时间禁食?
推荐3A:
大多数外科手术患者无需从手术前夜开始禁食,无误吸风险的非糖尿病患者麻醉前2h可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无法进食或术前禁饮患者可静脉输注200g葡萄糖(证据级别:
高;有条件推荐)。
推荐3B:
术前碳水化合物负荷(糖尿病者除外)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少患者术前不适感,缩短腹部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证据级别:
高;有条件推荐)。
证据及评价:
传统观点认为择期手术患者应术前12h禁食、4h禁饮,其目的是使胃充分排空,避免麻醉期间反流误吸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门德尔松(Mendelson)综合征(胃酸吸入性肺炎)。
事实上,在没有胃流出道梗阻的情况下,饮水1h后95%的液体被排空,成年择期手术患者当禁饮时间超过2h,胃内液体量和pH值主要由胃本身分泌量所决定,长时间禁饮并不能改善胃内环境,相反饮水能刺激胃排空。
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支持手术前长时间禁食可避免反流误吸的发生。
相反,长时间禁食、禁饮可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内环境稳态失衡,对手术反应性及顺应性降低,手术期间及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导致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引起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糖原分解加速、糖异生增加、负氮平衡、糖耐量下降、病理性高血糖【24】。
术前长时间禁食、禁饮可损伤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形成胰岛素抵抗,加重围手术期不适感,不利于术中和术后的容量管理。
1999年美国麻醉师协会首先在指南中提出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特别是缩短对透明液体摄入时间的限制,避免低血糖、脱水等,让患者在舒适而又不增加误吸的环境下接受手术。
该指南规定,任何年龄患者术前2h可以进不含酒精、含少许糖的透明液体。
研究结果表明,术前12h饮800ml、术前2~3h饮400ml含12.5%碳水化合物的清亮饮料,可以缓解术前口渴、饥饿及烦躁,并且明显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患者将处于一个更适宜的代谢状态,降低了术后高血糖及并发症发生率。
Søreide等【25】对12项RCT进行荟萃分析发现,术前2h进食清流质是安全的,与禁食相比对胃内容物量无影响。
随后的2项荟萃分析结果亦表明,与传统的术前整晚禁食相比,麻醉前2h进水不影响患者胃内容物量或胃内pH值,极少发生误吸和反流【26】;术前进水患者较禁食者饥饿感、饥渴感降低,舒适度提升,活动能力更好,并且术前进食液体量对临床结局无影响【27】。
最近,Lambert和Carey【28】对现有的关于围手术期准备的指南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质量评估,发现术前禁食最小化、进食清流质者只需禁食2h、术后早期经口进流体食物这几项推荐意见都有强大且一致的证据支持。
因此,目前许多国家的麻醉学会更新指南时均推荐无胃肠道动力障碍患者麻醉前6h允许进软食,前2h允许进食清流质【29-30】。
术前12h饮800ml或术前2~3h饮400ml含12.5%碳水化合物的饮料能减少禁食和手术所导致的分解代谢效应。
术前隔夜禁食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并促进分解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释放,而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维持糖原储备、减少肌肉分解、提高肌力、维护免疫功能【31】。
因某些原因无法进食或进水的患者,术前静脉输注葡萄糖(5mg/kg/min)也能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和蛋白质丢失,有利于患者康复。
因此,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已被纳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的一系列举措中【32】。
迄今共有4项荟萃分析及系统性综述回顾了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相较于传统术前禁食对于患者的益处。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21项RCT共1685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较传统禁食能减少大型腹部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后胰岛素抵抗【33】。
但对于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合并糖尿病及急诊手术患者来说,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的有效性证据仍不足。
一项系统性综述纳入17项RCT共1445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能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并提高各项术后舒适指数,包括饥饿感、饥渴感、焦虑和恶心,但能否防止肌肉流失尚无定论【34】。
Li等【35】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较隔夜禁食患者手术结束时血糖增高幅度小,术后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更轻微,前者能改善术后胰岛素抵抗。
Smith等【36】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较禁食或饮用安慰剂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前者能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提高术后胰岛素敏感性。
目前尚缺少糖尿病患者术前饮用含碳水化合物饮料的安全性及临床获益方面的研究。
对于存在胃排空延迟或误吸风险患者,应由麻醉医师进行相应的个体化评估。
问题: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推荐4A:
营养状况良好患者无需营养支持,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推荐术前使用营养支持(证据级别:
高;强烈推荐)。
推荐4B:
中度营养不良患者术前营养支持也能获益(证据级别:
低;有条件推荐)。
推荐4C:
术前已经实施营养支持的患者,或严重营养不良而术前未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术后应接受营养支持(证据级别:
中;有条件推荐)。
证据及评价:
营养不良不仅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且可增加手术风险、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或减轻营养不良程度,维持机体有效的代谢和机体器官、组织功能,提高其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然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与患者预后之间缺乏必然联系。
早年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营养状况良好或低度营养风险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并无益处,只有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才能从中获益,历年的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对这一点也保持一致态度。
我们对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等临床结局的作用进行荟萃分析,纳入标准为:
(1)手术类型:
各类型手术;
(2)针对人群:
成人患者,不包括儿童;(3)人群特点:
不限定患者的营养状态;(4)营养支持时间:
术前、术后或术前+术后;(5)营养支持方式:
EN、PN或EN+PN与常规补液比较;(6)营养制剂:
标准制剂,不包含过低或过高能量、特定氨基酸、免疫营养素制剂;(7)临床结局指标:
非感染性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病死率;共纳入21篇RCT,结果显示,如果不选择患者(不管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RR=1.09,95%CI:
0.92~1.30,P=0.32)、感染并发症发生率(RR=1.03,95%CI:
0.91~1.17,P=0.59)和病死率(RR=0.86,95%CI:
0.64~1.17,P=0.33)等临床结局上并未带来明显获益。
重度营养不良患者、中等程度营养不良而需要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尤其是重大、复杂手术后预计出现严重应激状态的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时间营养缺乏。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