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9341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 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docx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

中方称输德草莓未发现病毒不满德媒渲染此事件

欧洲媒体近日均报道了一则消息,称1万名德国小学生疑似因吃了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而发生食物中毒”。

德国当局随后已将此情况通报欧盟其他伙伴国,并从10月2号起回收了所有中国冷冻草莓。

国家质检总局11日表示,经过对输德草莓的企业进行样品检测,未发现致病的诺如病毒。

希望德方要逐一进行风险排查,以明确污染环节。

  针对我国出口冷冻草莓被怀疑造成德国学生肠胃病毒感染事件,国家质检总局11日表示,经过对输德草莓的企业进行样品检测,未发现致病的诺如病毒。

  近日有媒体报道,德国东部学生中出现肠胃病毒感染,怀疑可能是食用了来自中国冷冻草莓所致。

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对相关生产企业进行调查。

  经查,这批冷冻草莓来自山东一家食品出口企业,其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货物出口前,检验检疫机构对这批货物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合格后放行。

  10月9日,检验检疫机构已封存这家企业的所有库存产品,并取样送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未发现诺如病毒。

此外,今年这家企业也向其他8个国家出口冷冻草莓,均未发生类似问题。

根据目前风险排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无科学证据表明,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冷冻草莓是在出口前被诺如病毒污染。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已将有关初步调查情况向欧盟和德方通报,并表示冷冻草莓食物供应链长,涉及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分销配送、食物配餐等诸多环节,希望德方要逐一进行风险排查,以明确污染环节。

中方愿与欧盟和德方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继续开展进一步调查。

  快速反应

  我使馆不满德媒渲染毒草莓事件

  近日德国爆发的史上最大规模校园食物中毒事件,尽管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不少外媒8日已经匆匆将怀疑的对象瞄准了中国的冷冻草莓。

当天,德国当局将此情况通报欧盟其他伙伴国,并回收了所有中国冷冻草莓。

  对此,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中方对德国媒体的大肆渲染表示不满。

  从9月底开始,柏林以及德国东部地区1万多名小学生和学前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后发生食物中毒。

根据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公布的最新消息,一家当地的研究所已经对从中国进口的700个草莓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在一包草莓中找到了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但草莓所携带的病毒,是来自原产地中国,还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存储不当而造成的,目前,德国官方还没有正式调查结果出炉。

  德国媒体对此的反应也不一。

德国《图片报》写道:

“再也不要来自中国的带病毒草莓了!

”而德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食品观察”的发言人称:

“如果单纯是因为卫生条件差引发的疾病,那么无所谓这些食物产自何地,无论是产自中国,产自西非,还是产自德国当地,都有可能出问题。

  记者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取得联系,使馆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及时与德联邦的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门进行了沟通,了解了最新情况。

我们对德方尚未查明疫情确切原因之前就报道和渲染病毒是来自中国的草莓感到不解和不满,已经要求德方及时向中方提供调查结果。

德方说,有关机构已经确认冷冻草莓是疫情的来源,但是目前还不确定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

  专家说法

  集体腹泻事件不应归咎中国食品

  新华社电德国微生物学家、哈勒生物安全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克库勒在10日出版的柏林《每日镜报》上撰文指出,一些当地媒体将德国东部近期出现的上万学生集体腹泻事件归咎于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实属“不妥”。

  集体腹泻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一些媒体声称这次事件是由进口自中国的冷冻草莓所引起。

为此,亚历山大在文章中指出这一猜测存在三个方面的疑点:

  首先,被病毒污染的草莓仅仅是其中一个批次,而其他批次的进口草莓并未发现这种情况,这说明污染可能不是来自种植地,而是发生于供餐企业的加工过程中。

  其次,以前在当地最高级餐厅、豪华游轮等备餐用料考究的厨房也曾发生过诺如病毒暴发事件。

诺如病毒能在被污染食品中长时间生存,而且很少数量就能引发感染。

绝对保证新鲜食品没有诺如病毒并不现实,波兰或德国种植的草莓也可能被污染。

  最后,这次诺如病毒是9月20日在萨克森州的4个儿童教育机构首次出现,但直到10月3日,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才宣布查封为这些场所提供膳食的饮食供应公司Sodexo的所有产品。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尽管出现众多病例,这家餐饮公司仍供货了一段时间。

  亚历山大说,为避免这些事件再次发生,德国应加强对食品供应商的监管,而不是将责任都归咎于来自中国的食品。

  事件回顾:

  9月28日:

媒体报道德国4000名中小学生吃过学校提供的饭菜之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中毒症状,毒饭菜来自同家公司。

  10月2日:

媒体报道德国食物中毒学生增至近9000人,病因和病源没有完全搞清楚,疑点和矛头均指向了一家叫做索迪斯的餐饮供应商。

  10月5日:

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联邦风险评估所5日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冷冻草莓很可能是这次学生大规模急性腹泻的“罪魁祸首”。

德国检测人员还不能确认是哪种病原微生物引发此次疫情。

然而数家实验室发现,相当多患者的检测样本含有诺如病毒,该病毒可导致急性肠胃炎。

但调查人员迄今尚未在受检食物中发现诺如病毒。

  10月8日:

包括法广网、德国之声等欧洲媒体近日均报道了一则消息,称1万名德国小学生疑似因吃了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而发生食物中毒,德国当局已将此情况通报欧盟其他伙伴国,并回收了所有中国冷冻草莓。

  10月8日:

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当地时间8日公布最新消息称,罗勃特?

科赫研究院已在一包嫌疑草莓中找到了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诺罗病毒。

德国《图片报》写道:

“再也不要来自中国的带病毒草莓了!

”进购了这批草莓的德国东部大批发商易北霜冻公司向《图片报》证实说:

“我们确实将这批中国水果再卖给了其它公司。

”该公司表示,以后不会再从中国进口草莓。

  10月11日: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中方对德国媒体的大肆渲染表示不满。

  10月11日:

国家质检总局11日表示,经过对输德草莓的企业进行样品检测,未发现致病的诺如病毒。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性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

其存在形式有二:

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

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

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

  ⒉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

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

  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

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

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

  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毒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与真病毒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外壳来编码,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

  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这是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

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没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

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七次报告(1999),将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分为DNA病毒——单股DNA病毒,DNA病毒——双股DNA病毒,DNA与RNA反转录病毒,RNA病毒——双股RNA病毒,RNA病毒——单链、单股RNA病毒,裸露RNA病毒及类病毒等八大类群。

此外,还增设亚病毒因子一类。

这个报告认可的病毒约4000种,设有三个病毒目,64个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33个病毒属,其中29个病毒属为独立病毒属。

亚病毒因子类群,不设科和属。

包括卫星病毒和prion(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或朊病毒)。

一些属性不很明确的属称暂定病毒属。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感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常引起宿主发病。

但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也可与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显的疾病。

  Cafeteriaroenbergensis病毒

  Cafeteriaroenbergensis病毒的发现模糊了什么是活的有机体,以及什么是非生命之间的界限。

Cafeteriaroenbergensis,是一种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海洋病毒,该病毒主要感染那些吃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和分布广泛的浮游生物的掠食者。

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轻装旅行的。

它们仅仅携带了合成新病毒所需的少量基因,并依赖其宿主的机制来完成剩下的工作。

2010年10月,加拿大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MatthiasG.Fischera和同事发现了一种被称为Cafeteriaroenbergensis飞病毒——它携带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约73万个脱氧核糖核酸(DNA)碱基对,其中包括超过500个类似于基因的区域。

2010年10月25日,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也使得这种病毒成为已知最大的海洋病毒,它甚至比一些细菌所具有的DNA还要多。

  这种病毒主要感染那些吃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和分布广泛的浮游生物的掠食者。

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比一些细胞生物的基因组还大。

此外,Cafeteriaroenbergensis病毒成为目前(2010年10月)已知的世界最大海洋病毒和第二大病毒,排名仅次于淡水病毒——多噬棘阿米巴模仿病毒,后者拥有120万个碱基对。

这种病毒可能还是一大组未知但是具有生态重要性的海洋巨型病毒的代表。

  研究人员推测,与较小的病毒相比,例如艾滋病病毒(HⅣ)或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染Cafeteriaroenbergensis,后者是一种猎食性的单细胞有机体,能够捕食海洋中的细菌和其他病毒——在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病毒拥有大量基因,这些基因通常被活细胞用于修复它们的DNA损伤以及合成蛋白质和糖。

它还拥有编码病毒复制需要但是必须从宿主生物那里获取的一些蛋白质的基因。

  科学家一般不会把病毒划归为活的生物体,这是因为病毒无法独立复制,但是像这样的巨大病毒——具有它们自己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以及其他通常在活体细胞中才能够完成的功能——模糊了什么是活的有机体,以及什么是非生命之间的界限。

唯一已知的较大病毒能够感染一种淡水变形虫,且被认为是一个近亲。

  历史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

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

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Chamberland)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滤过的过滤器(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小),他利用这一过滤器就可以将液体中存在的细菌除去。

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DmitryIvanovsky)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将感染了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依然能够感染其他烟草。

于是他提出这种感染性物质可能是细菌所分泌的一种毒素,但他并未深入研究下去。

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感染性物质都能够被过滤除去并且能够在培养基中生长,这也是疾病的细菌理论(germtheory)的一部分。

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Beijerinck)重复了Ivanovsky的实验,并相信这是一种新的感染性物质。

他还观察到这种病原只在分裂细胞中复制,由于他的实验没有显示这种病原的颗粒形态,因此他称之为contagiumvivumfluidum(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名为virus(病毒)。

贝杰林克认为病毒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但这一看法后来被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推翻,他证明了病毒是颗粒状的)。

同样在1899年,FriedrichLoeffler和PaulFrosch发现患口蹄疫动物淋巴液中含有能通过滤器的感染性物质,由于经过了高度的稀释,排除了其为毒素的可能性;他们推论这种感染性物质能够自我复制。

  20世纪早期,英国细菌学家FrederickTwort发现了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并称之为噬菌体。

[14]随后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Félixd'Herelle描述了噬菌体的特性:

将其加入长满细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由于细菌死亡而留下的空斑。

高浓度的病毒悬液会使培养基上的细菌全部死亡,但通过精确的稀释,可以产生可辨认的空斑。

通过计算空斑的数量,再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溶液中病毒的个数。

他们的工作揭开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序幕。

  在19世纪末,病毒的特性被认为是感染性、可滤过性和需要活的宿主,也就意味着病毒只能在动物或植物体内生长。

1906年,哈里森发明了在淋巴液中进行组织生长的方法;接着在1913年,E.Steinhardt、C.Israeli和R.A.Lambert利用这一方法在豚鼠角膜组织中成功培养了牛痘苗病毒,突破了病毒需要体内生长的限制。

[16]1928年,H.B.Maitland和M.C.Maitland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他们利用切碎的母鸡肾脏的悬液对牛痘苗病毒进行了培养。

他们的方法在1950年代得以广泛应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

  美国科学家温德尔·斯坦利1931年,德国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得研究者首次得到了病毒形态的照片。

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和病毒学家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并得到病毒晶体。

随后,他将病毒成功地分离为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

温德尔·斯坦利也因为他的这些发现而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烟草花叶病毒是第一个被结晶的病毒,从而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来得到其结构细节。

第一张病毒的X射线衍射照片是由Bernal和Fankuchen于1941年所拍摄的。

1955年,通过分析病毒的衍射照片,罗莎琳·富兰克林揭示了病毒的整体结构。

同年,HeinzFraenkel-Conrat和RobleyWilliams发现将分离纯化的烟草花叶病毒RNA和衣壳蛋白混合在一起后,可以重新组装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这也揭示了这一简单的机制很可能就是病毒在它们的宿主细胞内的组装过程。

  20世纪的下半叶是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够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在这数十年间被发现。

1957年,马动脉炎病毒和导致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一种瘟病毒)被发现;1963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1965年,霍华德·马丁·特明发现并描述了第一种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将RNA逆转录为DNA的关键酶,逆转录酶在1970年由霍华德·特明和戴维·巴尔的摩分别独立鉴定出来。

[28]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吕克·蒙塔尼和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首次分离得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也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艾滋病毒(HⅣ)。

其二人也因此与发现了能够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危害

  致瘤作用

有病毒内部构造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

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

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

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

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

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

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

杭州消防医院:

浙江省消防总队医院:

  病毒感染常发生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颗粒可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中,引起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及微血管等结构的破坏。

病毒亦可经圆窗侵入内耳,引起迷路炎等病损,引起耳聋。

  起源

  对流感病毒于病毒的起源曾有过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可能类似于最原始的生命;另一种认为病毒可能是从细菌退化而来,由于寄生性的高度发展而逐步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由腐生菌→寄生菌→细胞内寄生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大病毒→小病毒;还有一种则认为病毒可能是宿主细胞的产物。

这些推测各有一定的依据,目前尚无定论。

因此病毒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是未定的。

但是,不论其原始起源如何,病毒一旦产生以后,同其他生物一样,能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演化。

  分类

  病毒分类命名的工作现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已于1971.1976.1979和1982年发表过4次报告。

  1982年将资料较齐全而能分类的病毒划分为7大群,分群的根据是基因组的核酸种类(DNA或RNA)、类型(ds或ss)和有无包膜。

  作用

  生物病毒的好处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8.病毒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比如癌症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

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

近年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

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同寻常的自然角色:

  其实,病毒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而且人类自生复制DNA的酶系统,也可能来自于病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