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90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多次提到“衅周”,说明西周初年分封制统治并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只解释了材料后半部分的含义,没有对整个材料进行阐述;B选项错误,西周初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

2.明朝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政务依旧能够照常运转,这得益于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C.君主权力的集中

D.六部运行机制的高度程式化

【答案】D

【解析】宰相制度废除,只是强化了君权,与朝政正常运行,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机构,故B项错误。

君主权力的集中,并不能保障国家政务照常运转,故C项错误。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由六部执行,六部有比较完善的运行模式,所以皇帝不上朝照样可以处理国家的政治事务,故D项正确。

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下列哪个事件的出现

A.

B.

C.

D.

【答案】B

【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耕作均以人力为动力。

春秋时,人们开始以牛力为动力进行耕作。

结合所学可知,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B项。

铁农具的出现没有涉及到农用动力的变化,排除A项;筒车的出现没有带来农用动力的变化,排除C项;曲辕犁仍然是用牛力,排除D项。

4.清代陶旭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富绅商贾将资金多用于购买土地,从而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正确。

资金多用于购买土地,使工商业缺少资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

购买土地和巩固统治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5.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朱熹

C.王阳明D.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良知”可知,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C。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顾炎武主张众治,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6.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法字体的书法家是

平假名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草书笔划简洁、勾连不断,符合表格中字体的特点,日文中的平假名主要仿自中国草书。

怀素是草书的代表人物,D正确。

王羲之擅长行书,颜真卿擅长楷书,柳公权也擅长楷书,排除ABC。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书法。

本题较为简单,学生需掌握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及代表人物,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7.“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自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先后领导人民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民族战争。

在西太后领导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此“转折点:

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故选D。

8.由下表可知,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

时间

商办企业

外资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占比

设厂數

资本(千元)

資本占比

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与外资企业实现了同步增长

B.在外资压迫下举步维艰

C.发展依赖于优越的国际环境

D.规模远远小于外资企业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资资本总量比民族资本大很多,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也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所示时期,国际环境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

从表格看出,民族资本无论在设厂数量和资本总额上都不如外资企业,故D项正确。

9.下图黑色线框部分①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形势图,据此判断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A.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

B.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

D.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控制区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①处于武汉地区,题干图示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的形势,因此主题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应排除。

10.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生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1.毛泽东一生著作无数,其中有很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流传。

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做了简介。

这本书内容不会包括

A.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情况

B.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C.遵义会议的情况

D.有关湘赣边区的状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8年”,美国记者1928年写成的《中国大众》,可知,书中涉及的内容肯定发生在1928年以前。

结合选项分析:

A、B、D三项均发生于1927~1928年;C.遵义会议的情况,发生于1935年1月,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

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此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最早实现的是

A.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故选B

考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自治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3.下表“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时间“1993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时间是2001年。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4.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说明

A.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方针

B.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台湾归还祖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故C错误;一国两制不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必要条件,故D错误。

故选B。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1972年2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9月;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

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②④③,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时间的识记。

16.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和国家起源》中说: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材料中“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的史实是

A.颁布“解散令”

B.按财产定等级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实行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