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17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docx

家畜传染病复习资料版权所有

家畜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科学,是兽医科学的重要预防兽医科学之一。

第一章: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感染梯度:

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称为感染梯度。

感染因素:

病原本身的特性(致病力和毒力)、动物遗传易感性、

宿主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

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性:

(可与非传染病区别)

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

(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型)

内源性感染:

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激发感染

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混合感染: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如马可同时患鼻疽和流行性淋巴管炎、牛可同时患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

继发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如猪瘟病毒是引起猪瘟的主要病原体,但慢性猪瘟常出现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猪霍乱沙门是引起的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

显性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过程

隐性感染:

在感染后不成仙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成为隐性感染(可排出病原体散播传染,一般只能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才能检查出来。

隐性感染的病畜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的病变。

(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所引起的各种化脓创)

全身感染:

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

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浓度败血症等)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均属显性感染)

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床症状

非典型感染:

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

(如典型马腺疫具有颌下淋巴结脓肿等症状,而非典型马腺疫轻者仅有鼻粘膜卡他,严重者可在胸腹腔内器官出现转移性脓肿)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良性感染:

死亡率为3%~5%

恶性感染:

死亡率为50%~70%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最急性:

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一天内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如牛羊炭疽、巴氏杆菌病、绵阳快疫和猪丹毒病等,常见于急性流行病初期)

急性:

感染病程较短,自几天至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口蹄疫、牛瘟、猪瘟、猪丹毒等)

亚急性:

临诊表现不如急性那么显著,病程稍长,和急性相比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类型(如疹块型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慢性:

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长表现不明显或甚至表现不出来(如慢性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

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

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能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如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黏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等所属的病毒)

慢病毒感染:

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的病毒。

如梅迪-维斯纳病毒、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人的I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等,又称为寻常病毒。

而是亚病毒中的朊病毒。

又称非寻常病毒,如绵羊痒病,人类库鲁病。

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都是中枢神经退化疾病)

传染病病程发展阶段:

1、潜伏期:

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2、前驱期:

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

3、明显(发病)期:

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4、转归期(恢复期):

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

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

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

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家畜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胡此昂传染,构成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源:

(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可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研究目的:

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传染。

传播途径分类:

1、水平传播:

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的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①直接接触传播

②间接接触传播: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而传播

2、垂直传播:

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畜群的易感性:

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

影响畜群易感性的因素有:

畜群的内在因素、畜群的外界因素、特意免疫状态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

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和疫区。

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的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

人和家畜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的人畜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鹦鹉热、羌虫病、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

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

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时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散发性的形成原因:

1)、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高。

(如猪瘟本事一种流行性很强的传染病,但在每年进行全面防疫注射后,易感动物这个环节基本上得到控制,如平时防疫密度不够高时,还有可能出现散发病例。

2)、某病的隐形感染比例较大。

(如家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通常在畜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仅有一部分动物偶尔表现症状)

3)、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破伤风、恶性水肿、放线菌病等)

2、地方流行性: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如马腺疫、猪丹毒、猪喘气病等常以地方流行性的形式出现。

某些散发性病在畜群易感性增高或传播条件有利时也可出现地方流行性,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

3、流行性:

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4、大流行:

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在历史上如口蹄疫、牛瘟和流感等都曾出现过大流行)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出现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

2、季节对活动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

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周期性:

除了季节性以外,在某些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作用于传染源、作用于传播媒介、作用于易感动物。

2、饲养管理因素

3、社会因素

第二章: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1、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

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3、1997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由国家主席公布,自1998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畜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

2)、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

3)、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4)、认真贯彻执行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验等各项工作,以及时发现并消灭传染源。

5)、各地(省、市)兽医机构应调查研究当地疫情分布,组织相邻地区对家畜传染病的联防协作,有计划地进行消灭和控制,并防止外来疫病的侵入。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临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

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炭疽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

3)、以疫苗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

4)、死畜和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疫情报告和诊断:

疫情报告(p22)

疫情的诊断:

1、临阵诊断:

利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器械如温度计、听诊器等直接对病畜进行检查。

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验。

2、流行病学诊断:

是针对患传染病的动物群体,经常与临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

(某些家畜疫病的临诊症状基本一致,但其流行特点和规律却很不一致。

如口蹄疫、水泡性口炎、水疱病和水疱性疹等病。

询问调查:

1)、本次流行的情况2)、疫情来源的调查3)、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4)、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群众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畜牧兽医机构和工作的基本情况,当地临到、干部、兽医、饲养员和群众对疫情的看法如何等。

3、病理学诊断:

患传染病而死亡的畜禽尸体,多有一定的病例变化,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

(如猪瘟、猪气喘病、鸡新城疫、禽霍乱、牛肺疫)

4、微生物学诊断:

运用兽医微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家畜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般步骤:

1)、病料的采集2)、病料涂片镜检3)、分离培养和坚定4)、动物接种试验

5、免疫学诊断:

是传染病诊断和检疫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变态反应两类。

1)、血清学试验:

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反应进行诊断。

2)、变态反应:

动物患某些传染病(主要是慢性传染病)时,可对该病病原体或其产物(某种抗原物质)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反应。

6、分子生物学诊断:

又称基因诊断。

主要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测定。

1)、PCR技术:

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技术。

主要是检测病原,做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传染源的鉴定。

2)、核酸探针技术:

又称基因探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该方法有三大组成部分:

待检核酸(模板),固相载体(NC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用同位素、酶、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技术有:

a、原位杂交(直接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进行杂交反应)b、斑点杂交(将待检的核酸或细胞裂解物,经过变性后直接点在固相膜上)c、Southern杂交(将待检DNA,经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变性后转到固相膜上)d、Nouthern杂交(方法与Southern杂交基本相同,但待检的是RNA。

应用范围:

a、可对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等致病原都能做出快速准确诊断。

b、在混有大量杂菌或混合感染物种直接检出主要致病原。

包括难以在体外培养的病原。

c、检出带菌、带毒隐性感染的动物

d、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准确分类鉴定

e、可对动物产品或食物进行卫生检验

3)、DNA芯片技术

发病率=发病动物数(显性)∕动物总数×100%患病率=实验检查动物数(隐性)∕动物总数×100%

病死率=动物死亡数∕发病动物数×100%死亡率=动物死亡数∕动物总数×100%

检疫

检疫:

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动物检疫目的:

1、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

2、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优质、健康的动物和产品是保证国际间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畅通无阻的关键。

3、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动物检疫分类:

1、产地检疫2、运输检疫(铁路检疫和交通检疫)3、国境口岸检疫

隔离和封锁

隔离:

隔离病畜和可疑感染的病畜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隔离的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病,防止病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1、病畜:

包括有典型症状或类似症状,或其他特殊检查阳性的家畜。

它们是危险性最大的传染源,应选择不易散播病原体、消毒处理方便的场所或房舍进行隔离。

2、可疑感染家畜:

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畜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的接触,如同群、同圈、同槽、同牧、使用共同的水源、用具等。

这类家畜有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毒)的危险,应在消毒后另选地方将其隔离、看管,限制其活动,详加观察,出现症状的按病畜处理。

3、假定健康家畜:

除上述两种外,疫区内其他易感家畜都属于此类。

应与上述两类严格隔离饲养,加强防疫消毒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封锁:

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执行封锁是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传染病病畜的治疗

治疗应在隔离的条件下,只针对二类、三类传染病的治疗,一类传染病动物防预法规定不允许治疗

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挽救病畜,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为了消除传染源,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治疗的分类:

1、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其他种病无效,故称为特异性疗法。

(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只能治破伤风,对其他病无效)

2、抗生素疗法:

抗生素为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常用于治疗某些细菌性传染病。

如链霉素和磺胺嘧啶的协同作用可防止病菌迅速产生对链霉素的耐药性,这种方法可用于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青霉素与磺胺的联合应用常闭单独使用的抗菌效果为好。

3、化学疗法:

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

a、磺胺类药物:

这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可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部分阴性细菌,对放线菌和一些大型病毒以及弓形虫也有一定的作用。

b、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类药是一类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并用,能显著增加疗效,后来发现这类药物亦能大大增加某些抗生素的疗效,故称~。

有甲氧苄氨嘧啶TMP和二甲氧苄氨嘧啶DVD,又称敌菌净等。

c、硝基呋喃类药:

合成的广谱抗菌药。

作用域微生物的酶系统,抑制乙酰辅酶A,干扰微生物糖类代谢,可对抗多种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

常用的有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旦啶(呋喃妥因)等。

低浓度(5~10μg∕ml)呈抑菌作用,高浓度(20~50μg∕ml)呈杀菌作用。

d、喹诺酮类药:

又称为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新合成的抗菌药。

该药可以口服,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于厌氧微生物和分歧杆菌也有良好的作用(如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恩诺沙星(乙基环丙沙星)沙拉沙星等,后两者是动物专用药)

e、其他药物:

抗菌药有黄连素、大蒜素等,这些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用于畜禽肠道感染。

异烟肼(雷米封)等对结核病有一定疗效。

抗病毒药物:

甲红硫脲、金刚烷胺盐酸盐,5-碘脱氧尿核苷及其他路滑脱氧核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异喹啉,吗啉双胍,三氮唑核苷,无环尿苷,磷甲酸盐)

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p33)

1、加强护理2、对症疗法3、针对群体的治疗

消毒、杀虫、灭鼠

消毒: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消毒的目的可分为:

1、预防性消毒:

结合品是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

2、随时消毒:

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终末消毒:

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大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

1、机械性清除

2、物理消毒法:

a、阳光、紫外线和干燥b、高温(火焰的烧灼和烘烤)c、煮沸消毒d、蒸汽消毒

3、化学消毒法:

根据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分类:

a、凝固蛋白质和溶解脂肪的化学消毒药(如甲醛、酚、醇、酸)

b、溶解蛋白质类化学消毒药(如氢氧化钠、石灰等)

c、氧化蛋白质类的化学消毒药(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氯胺、碘、硅氟氢酸、过氧乙酸等)

d、与细胞膜作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如甲醛液、乙醇等)

e、与巯基作用的化学消毒剂(如重金属盐类升汞、红汞、硝酸银、蛋白银等)

f、与核酸作用的碱性染料:

(如龙胆紫(结晶紫))

根据化学消毒药的不同结构分类:

a、酚类消毒药(如石碳酸等,能使具体蛋白变性、凝固而呈现杀菌作用)

b、醇类消毒药(如70%乙醇等,能使菌体蛋白凝固和脱水,而且有溶脂的特点,能渗入细菌体内发挥杀菌作用)

c、酸类消毒药:

(碱类消毒药如氢氧化钠,能水解菌体蛋白和核蛋白,使细胞膜和酶受害而死亡)

d、氧化剂:

(如果氧化氢、过氧乙酸等,一遇有机物即使放出初生态氧,破坏菌体蛋白和酶蛋白,呈现杀菌作用)

e、卤素类消毒剂:

(如漂白粉等容易深入细菌细胞内,对原浆蛋白产生卤化和氧化作用)

f、重金属类:

(如升汞等,能与菌体蛋白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沉淀而产生杀菌作用)

g、表面活性:

(如新洁尔灭、洗必泰等,能吸附于细胞表面,溶解之至,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和代谢中间产物流失)

h、染料类:

(如甲紫、利凡诺等,能改变细菌的氧化还原电位,破坏正常的离子交换机能抑制酶的活性)

i、挥发性烷化剂:

(如甲醛等,能与菌体蛋白和合算的氨基,羟基,巯基发生烷基化反应使蛋白质变性或核算功能改变,呈现杀菌作用)

杀虫:

杀虫方法:

1、物理杀虫法

2、生物杀虫法

3、药物杀虫法(胃毒作用药剂、触杀作用药剂、熏蒸作用药剂、内吸作用药剂)

常用杀虫剂有:

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驱避剂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免疫接种:

是即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

a、预防接种:

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称为~

b、紧急接种:

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本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药物预防:

长期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影响防治效果,因此需要经常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高难度敏感性的药物用于防治。

病例分析

1、大肠杆菌病:

病原:

病原性大肠杆菌和人畜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没有区别,但抗原构造不同。

流行病学: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壳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

在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内,以1~3日龄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d,以10~20日龄居多,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

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步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当仔畜口允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而感染。

人主要通过手或污染水源、食品、牛乳、饮料及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

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

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仔猪。

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几达100%。

大型集约化养畜(禽)场(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饲管用具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不容忽视的因素。

发病机理:

病原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

定植因子:

又称菌毛、黏附素或F抗原,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内毒素:

大肠杆菌外膜中还有脂多糖,当菌体崩解时被释放出来,其中的类脂A成分具有内毒素的生物学功能,是一种毒力因子,在败血症中起作用尤为明显。

外毒素:

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有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质量大,60℃经10min破坏。

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须60℃以上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才能破坏。

侵袭性:

某些ETEC,像各种志贺氏菌一样,具有直接侵入并破坏肠粘膜细胞的能力。

这种侵袭性和菌体内存在的一种质粒有关。

大肠杆菌素:

细胞毒素:

症状与病变:

仔猪:

黄痢型:

又称仔猪黄痢。

潜伏期短,生后12h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d,较此更长者少见。

白痢型:

又称仔猪白痢。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

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d,长的一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水肿型:

又称猪水肿病。

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

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犊牛:

潜伏期很短,仅几个小时。

败血症:

犊牛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间有腹泻,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一天内急性死亡。

肠毒血型:

较少见,常突然死亡。

肠型:

病初体温升高达40℃,数小时后开始下痢,体温降至正常。

羔羊:

潜伏期数小时至1~2d。

分为败血型和肠型两型。

2、沙门氏菌病:

有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油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