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14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x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

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转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请同学们先听两则“毛主席语录”: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

   再请同学们欣赏几幅鲁迅先生的照片(用幻灯片显示几张鲁迅先生的个性照片)。

   所以,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

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

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读过此文才感到:

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

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

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二、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这篇传记散文化特点就很明显。

) 

三、能力培养:

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     表现的性格、品质              写作方法

第⑴节    鲁迅的“笑”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

第⑵节    鲁迅的步伐     轻捷                            略写、动作、细节

第⑶节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⑷节  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节描写

第⑸节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⑹节  久雨偶晴的造访   和蔼可亲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⑺节  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语言描写、对比

第⑻节  冯雪峰来访       好客、真心待友                  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⑼节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⑽⑾节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     语言(直引和间引)

第⑿节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                  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⒀节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⒁节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⒂⒃节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      对比、细节描写

第⒄⒅节 昼陪客人夜加班  惜时、勤奋                     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⒆节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          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⒇节 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 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     动作语言、对比

第(22)节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比、细节

第(23)节 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真诚          环境、细节

第(24)节 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      环境、细节

第(25)(26)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勤奋工作            对比烘托

第(27)节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第(29)节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     语言、神情

第(30)节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一讲话就精神                 神情、对比

第(31)节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第(32)节 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       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 病情不断恶化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     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   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 时刻伴随的小画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细节、语言

第(38)(39)节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四、扩展阅读:

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下列作品阅读(网上XX搜索),加深对鲁迅平易温

和性格的理解。

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周作人《关于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第二课时

理解、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

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

(1)第2节:

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

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第4节第4段:

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

(3)还有4节倒3段:

笑声冲下楼梯来:

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第12节倒2段:

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

(5)第19节倒3行:

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

等等。

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

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2、 再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抓住人物在特定瞬间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

(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

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3)第21节倒2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动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

(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

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

(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

(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

(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

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

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2、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三、能力拓展: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

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

(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伟大与平凡(论据: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②惜时(论据1:

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

论据2:

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③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

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④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

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四、思考、品味:

“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如何统一在鲁迅身上的你能否再找出几例

1、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发言,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深刻与伟大,正如前面毛主席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无与伦比的,但这是基于对他的伟大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成就而言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这和生活中的鲁迅那种对亲人、对同志、对青年的平易近人、慈祥、随和的性格并不矛盾。

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往往是很平凡的,正是他们的平凡,才使他们和常人能很好地相融,了解人类、理解人类的真谛,使他们对人类进行深深的思考,从而做出伟大而深刻的成就。

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与慈祥、平和,雷锋的平凡与伟大不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吗

五、作业:

任选上述论点或论题一则写一篇短文。

 

第三课时

阅读能力培养:

拓展阅读

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008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

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蹁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参考答案:

16、(5分)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

(2)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朦胧的敬慕”:

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创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17、(6分)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时主题,照应标题

18、(6分)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19、(4分)A、E

二、传记类文本的阅读:

[2007年海南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

"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

"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

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

"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

"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

"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

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