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077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类。

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按文章题目看,这是一篇书序,是为书籍出版写的序言,内容是阐明作者写此书此文的动因,书的内容、意义、写作过程等,但本篇序却非如此,它虽是文序,但内容却是一篇史论。

早期的序文,除单篇作品的置于作品之前外,书籍的序文一般都置于全书之后,内容不仅包括此书的创作缘由和经过,还包括内容提要与目录。

比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在宋代书序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中,曾巩以其目录序受到世人推重。

一般书序,大多以究本溯源、考订缺失为主,唯曾巩作序,必对古书的内容或观点阐发自己的见解。

这篇书序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序文有以议论为主和以叙事为主两大类,但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集叙事、议论为一体,有的序文往往还带有抒情色彩。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较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

专题五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张巡、许远。

韩愈对此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

文意感知

本文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和发挥,驳斥了对张巡、许远的诬蔑,表彰了他们为国守土的卓越功勋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同时,也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以有力回击。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同“脏腑”,译为“内脏”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同“识”,译为“作标记”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同“尝”,译为“曾经”

二、古今异义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

透彻地了解  今义:

传达,使知道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

参与军中事务今义:

多指投身到……中

3.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

……时候的事情今义:

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4.此矢所以志也

古义:

用来……的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5.籍时尚小

古义:

当时还今义:

当时的风尚

6.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古义:

不超过今义:

表轻微转折的连词

7.霁云慷慨语曰

古义:

情绪激昂今义:

大方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

感动愤激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的好感

9.颜色不乱

古义:

容貌神色

今义:

指色彩

三、一词多义

1.竟

2.卒

3.滋

4.是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

虽食,且不下咽向下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远见救援不至救援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使……成就

②贼以刃胁降巡使……投降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引绳而绝之使……断绝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

(1)城陷而虏。

(“陷”与“虏”含被动意)

(2)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表被动)

2.省略句

而贼语(之)以国亡主灭。

3.状语后置句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状语“于贼”后置,应在“辞服”前)

(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状语“于贺兰”后置,应放在“乞救”前)

(3)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

(状语“在亳、宋间”后置,应在“有田”前)

4.宾语前置句

其他则又何说!

(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为“说何”)

1.文章第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驳斥当时社会上那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的?

明确:

首先驳斥对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诬蔑;然后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即许远应负陷城之责的谬论;再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观点。

2.第六段补叙了有关张巡的哪些细节?

这些细节对表现这位英雄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作者在这一段里写了张巡读书(博闻强志)、记忆力过人和慷慨就义等细节。

读书(博闻强志)、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保卫战没有关系,但是这些事迹与英雄的文化修养是有密切关系的,也能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

3.总结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点。

明确:

人物

性格特点

张巡

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凛然正气、忠肝义胆

4.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

这是否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明确:

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局是有言外之意的。

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盘踞在各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

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

于是让人在掩卷之余联想到张、许所受到的冤屈。

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文章开头“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

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

写法鉴赏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再如“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席上的讲话: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素材挖掘

张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

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应用角度]

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尽管遭到世人的误解,但他们却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显示出不屈的气节。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张巡、许远、南霁云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可以用在“忠心爱国”“从容镇定”“深明大义”等作文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3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为许远立传      为:

替,给

B.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

竟然

C.外无待而犹死守待:

依靠,后援

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

怪罪

解析:

选B B项,竟:

终于,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以此诟远

B.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虽避之他处何益徐公何能及君也

D.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解析:

选C C项,代词,什么;副词,怎么;A项,都是介词,“拿”或“把”。

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都是介词,“向”。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B.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C.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D.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解析:

选D A项,“藏腑”同“脏腑”;B项,“志”同“识”;C项,“常”同“尝”。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通知二父志   B.霁云慷慨语曰

C.阳阳如平常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解析:

选C A项,古义:

透彻地了解;今义:

传达,使知道。

B项,古义:

情绪激昂;今义:

大方。

D项,古义:

感动愤激;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的好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巡、许远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坚守孤城,虽最终被俘被杀,但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

“守一城,捍天下”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功绩。

B.韩愈认为许远所镇守的那部分城池先被攻破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许远的材智本来就在张巡之下,况且当时处在“国亡主灭”的危急时刻。

C.本文叙议结合,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D.本文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也是韩愈颇有名的传记文,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解析:

选B B项,文中没有说“许远的材智本来就在张巡之下”,只是提到“两家子弟材智下”,即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分)

译文:

(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3分)

译文:

(3)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4分)

译文:

答案:

(1)(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啊!

(3)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二、能力拓展(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

“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

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

怅惘。

②汩没:

沦落。

③欧:

通“瓯”。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

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

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

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

验证

解析:

选A A项,多:

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每项后一句分别选自高中课文《阿房宫赋》《寡人之于国也》《师说》《逍遥游》。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项,定语后置标志/代词,……的人。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

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解析:

选B B项,表述不当。

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

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本题明显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一个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

再依据上下文的文章破解难点。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3分)

答: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

答:

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

还是孩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

十来岁时乡里没有与他交好的人。

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一点美景可以观赏,心里就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

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天色晚了还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

还没认识几个字,就追着别人问文章诗词,偶有一句话合乎他的心意,就会高兴很久,吟唱呼啸,不知道停止。

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恐怕将来会无所作为而沦落为饿肚子的流民。

不知道是吉还是凶?

”乡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们说:

“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从此之后,欧阳君就天天读书,遵从圣人的教诲,追求和乐平易,通晓君臣父子的礼节,忠于君主,孝敬长辈,唯恐达不到要求。

提笔写文章,语言优美并且思想深刻,别人不曾说过的话,他却能很容易地写出来,从此闻名于乡里。

建中、贞元时期,文章辞赋崛起兴盛,于是他的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还有别的文人。

正逢前丞相常衮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写文章方面名气很大,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他到任这一天,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

每写一篇文章,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

一有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同席。

欧阳君谦虚有德行,行为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

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地区越来越大,甚至京城的人都知道他。

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

不久陆相贽掌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的人才之多前所未有,因此欧阳行周也名列其中。

曾经与欧阳君志同道合不相上下的人,有韩愈、李观。

等到把欧阳君并入数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

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因袭,才华不曾困乏。

他精通理,所以说话往往周到严谨;因为他诚挚恳切,所以叙事委婉曲折:

应该让他掌握当代文坛的权柄,改变文风。

他突然离世,上天真是绝情啊!

欧阳君和我论起来有老交情,与外祖父家是一个家族。

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名为我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韩城县尉厅壁记》《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中得到验证。

所以我很小时候,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他。

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送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总共十卷,从头到尾共有很多首诗,哭着请求我写序言。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文章迟迟没写成。

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

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派人去找欧阳先生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欧阳澥。

不能让欧阳行周的文章就此失传,于是我为他的文集写下这篇序,也以此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三、语言运用(9分)

12.以“易写、易读的散文”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重组成一个单句。

(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4分)

针对六朝时骈文的奢华风气,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开始号召古文运动,力图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骈文,因此易写、易读的散文在唐诗盛行的年间,也渐渐风行起来。

答:

答案:

易写、易读的散文是在唐诗盛行的年间,针对六朝时骈文的奢华风气,由韩愈、柳宗元号召发起的力图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骈文的古文运动中渐渐风行起来的。

13.(辽宁高考)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5分)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

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答:

解析:

本题所给的材料是一则新闻,对新闻内容的压缩,可以先找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

然后分析新闻材料,筛选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主要事件及其发展情况,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答案: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