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93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docx

教育心理学大纲教师资格证

核心内容纲要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青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主义

程序教学行为主义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

赞可夫发展主义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完整的人潜能和需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已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各个年龄阶段的准备;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结构。

  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作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妈妈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具备的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发展。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占主导让学生理解学生的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杯疑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教养模式(父母教养行为:

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人社会自我阶段。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域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 

比纳—西蒙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功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模型

◇逻辑/数学智力

◇语言智力

◇音乐智力

◇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人际智力

◇内省智力

◇自然智力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练习和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利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又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间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获得与消退

获得: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铃声中性)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

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学习的实质与过程

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2.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

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3)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行为分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

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2.强化:

正强化与负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

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4.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5.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派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主要观点包括: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结构主义课程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美争霸世界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热衷于追求教育的卓越性,追求教育培养大量社会精英,特别是培养大批科技精英。

3、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作出这种配合。

”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

4、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的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

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故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价值是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⑴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⑵有利于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

⑶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

⑷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

5、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6、提倡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是个体通过独立思考、改造材料、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法的优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方法。

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

⑷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

+

-

+

学习行为

+

-

+

-

学习效果

+

-

+

-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

+

+

努力程度

+

+

+

任务难易

+

+

+

运气好坏

+

+

+

身心状态

+

+

+

外界环境

+

+

+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