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100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讲打印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

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经典例题2](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

A.35°        B.25°        C.20°      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示四个区域中(   )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2.干旱

(1)干旱和和旱灾   

(2)旱灾的特点: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经典例题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

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经典例题4](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

2004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

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

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B.随机性C.突发性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11~12题。

11.台风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特大暴雨④海啸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叙述是()

A.只有直接损失,没有间接损失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13.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即:

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

B.5~8级地震相差60倍C.地震发生,震动最强烈处是震源

D.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4.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

1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16.修建大型水库,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水灾   B.旱灾   C.地震   D.寒潮

17.影响我国的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  

A.春季和夏季B、夏季和秋季C.春季和秋季D.秋季和冬季

18.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中,出现旱灾最少的是()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

19.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在平原地区多发的是()

A、干旱B、滑坡C、洪涝D、泥石流

20.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

读图完成21-22题。

21.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22.蝗虫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

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③④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后指出,与全球变暖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效应。

结合右图回答23~24题。

23.全球变暖与图中哪一环节的加强有关()

A.

B.

C.

D.

24.与“全球变暗”相对应的环节是图中的()

A.

B.

C.

D.

25.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6.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7.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28-29题

28.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29.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亳克/升的自然灾害。

30.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

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⑤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⑥离岸风的吹拂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③⑤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31-32题。

31.年降水量多少()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A.300mm—450mmB.300mm—530mmC.450mm—530mmD.≥450mm

 

32.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B.年降水量超过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

2002年7月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多次调沙调水实验,并获成功。

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于2007年6月15日9时开始,7月3日8时正式结束。

据此回答33-34题。

20080526

33.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34.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建议、措施中,合理的是()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②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③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④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5.读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图,图中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A.洪涝加剧B.盐碱化加重

C.滑坡增多D.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

二、综合题

36.目前,频发的沙尘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读中国沙尘天气日分布图,完成各题。

(1)根据图中所示,大致归纳出我国沙尘天气的分布规律。

 

(2)根据灾害的类型划分,沙尘暴属于灾害,与沙尘暴相关的自然灾害是。

(3)根据你的生活体验。

简要描述一下沙尘暴。

 

(4)如果当地出现了沙尘暴,你该提醒家人要注意什么?

 

(5)与广东省相比较,沙尘暴对山东省的影响(大,小)。

为什么?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103.4°E),汶川地处我国龙门山构造带,是地震多发地区。

汶川地震共造成多人遇难和受伤。

阅读下列汶川地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次生灾害,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征,使人们猝不及防而殃成灾害。

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

假如你正好身处地震发生区,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你处在教室内时,你该怎么做?

 

3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结合历史上(1951-1994年)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冬季冷冻灾害频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鄱阳湖地区冻害发生频次约为。

(2)图中A、B及周边地区夏季常出现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试分析出现旱灾的成因。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对当地特大雪灾进行专项调查,该小组可采取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39.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图中能正确反映A、B两地降水特征的点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A、B两地中,地质灾害严重的是_________,试分析其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