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7093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docx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

整合集训大练习八年级语文(下)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莎莉文小姐先教会我从那粗壮的树木,那细嫩的草叶,还有我妹妹的那双小手领略美的享受,然后才教我画地球的形状。

B.如果我学的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的了一点点的待人接物的和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密密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D.繁华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慢步在田纳河的岸边。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改变感情色彩的一项是()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B.但是这期间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发现大自然并不总是那么慈爱可亲。

C.我紧紧抱着她,为又一次接触到坚实的大地而高兴得发狂。

D.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下面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踩气球的游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②有的人发明了火箭,有的人无所事事,游戏一生。

B.①读名著,第一遍最好很快地读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

②他刚放下碗,嘴里还咀嚼着什么。

C.①杨二嫂手提包袱回娘家。

②李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师叫他放下包袱,争取期末考出优秀成绩。

D.①被顶撞一下,甚至她发一顿火,他并不计较.

②我现在不和你计较,等你消气以后再谈.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在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时,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使人物的特点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B.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鲁迅很怀念他,是因为他对鲁迅特别好,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鲁迅对老师的敬重。

C.《再塑生命》是一篇散文,文章以时间为序,追忆作者与莎莉文老师交往的事,作者认为是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自己的生命。

D.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严师、恩师。

5.下面的说话不够得体的一项是()(2分)

A.请老师帮修改一篇课外习作——“老师,请你一定抓紧时间帮我改好这篇文章。

B.公共汽车上售票员请乘客给一位刚上车的老人让座——“请发扬社会公德,主动给老人让座。

C.你忘带笔了,需向同学借用——“我忘带笔了,能把你的笔借给我用用吗?

D.上医院看望病人——“你看起来精神还可以,好好休息,争取早日出院。

6.请写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分)

7.写出几个表现母爱的诗句或俗语。

(2分)

8.续写下面的句子,使它与前句的内容与句式协调一致。

(2分)

如果你是一棵树,就洒下一片阴凉; , 。

(三)(21分)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已做的。

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1.文中第一段加点的“清算”应做何理解?

(3分)

2.说说文中“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4分)

3.“……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句中加点的字能去掉吗?

为什么?

(4分)

4.母亲见“我”背书中断遭父亲打时,泪如泉涌地哭,却还要说“打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复杂的感情吗?

(5分)

5.“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这句话中的“这样”是指什么?

(5分)

第二单元测试

1.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他也就目光灼灼(明白)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B.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地飞翔。

C.啊,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锋利、锐利)的剑呀!

D.鼓动(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人们行动起来)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B.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C.雷!

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D.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

3.下列各句修辞方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

爆炸了吧!

(夸张)

B.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对比)

C.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

(反问)

D.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排比)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抒情)

B.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说明)

C.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议论)

D.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描写)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散文诗《海燕》是“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

B.《日》是巴金的一首散文诗,在诗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追日中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人生追求。

C.《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是作者屈原对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的召唤。

D.在《雨之歌》和《浪之歌》里,浪和雨都是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的形象。

(一)(18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几段文字的大意。

(3分)

2.“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起什么作用?

(3分)

  

3.开头一句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分)

  

4.“海燕”象征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海燕的?

突出了它怎样的形象?

(4分)

  

5.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

文章从什么方面描写它们的丑态?

有什么作用?

(4分)

 

(二)(18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一只,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

它们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

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

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

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地憩着了。

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地浮着,又安闲,又舒适。

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上所划起的长痕。

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

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1.请将上文与《海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的描写手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4分)

2.注意文中第一处画线的句子,为什么要“一只,二只,三只,四只”的写,而不是干脆写“一群”,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3.文中第二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那“一条条的长痕”是谁划起的?

(3分)

4.“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说说作者看到小鱼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5.对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加点词“安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排妥当B.安全舒适C.安放好了D.安静美好

第三单元测试

1.选词填空。

(4分)

(1)大自然之所以(A.创造B.制造C.创作D.制作)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

(2)“……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

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

”他把(A.计算B.演算C.推算D.推论)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3)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A.突破B.冲破C.冲跨D.越过)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4)罗布泊的(A.消失B.消灭C.干涸D.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2.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     )(3分)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王要去参加市里的朗读比赛,为此每晚都练习得很晚。

有一天,邻居李伯伯对他说:

“小王,你学习可真刻苦,每晚十二点多了,你还大声读什么。

”小王谦虚地说:

“李伯伯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需要努力。

(1)李伯伯说话要强调的意思是:

(2)小王理解的意思是:

(3)如果你是小王,适当的回答应该是:

(一)(26分)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大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而已,就如同鲲鹏看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人类的只是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

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

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1.请找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4分)

  

2.“可是,在大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到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这句话连用比喻,你能说出句中“鲲鹏”、“斥鴳”、“蓬蒿之间”各比喻什么吗?

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呢?

(6分)

3.作者说“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4分)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是一个什么句式?

请把它改成陈述句,并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4分)

5.“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说说句中加点的词“尔尔”的含义。

(4分)

 

6.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4分)

A.人定胜天B.人定顺天C.人定怕天

(三)变色龙(24分)

①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

②变色龙在热带的丛林中生活,一般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

③如果你把变色龙由绿色的树枝上移到大树干的黄褐色的树皮上,你会发现转眼间变色龙的体色就会由绿色变成和树皮一样的黄褐色,与周围环境完全融成一片。

④变色龙的这种高超的伪装术,经动物学家们的研究才弄清。

⑤原来,在变色龙的颗粒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和黄色细胞。

⑥这些细胞在变色龙神经的支配下可以通过伸长或缩小来改变颜色,使全身色彩与环境协调,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

⑦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启发科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它。

⑧人们希望有一天也能模仿变色龙,制造出一种可以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改变色彩的新兴涂料。

⑨那么,这种东西在国防上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4分)

2.上文共八句话,划分成三个层次,正确的选项是()(4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第②句中加点的词“一般”能否去掉?

(4分)

4.第③句中最能突出变色龙特征的修饰性词语是和。

(4分)

5.人们研究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这一特性有什么意义呢?

(4分)

6.生活中我们说某人是“变色龙”是什么意思?

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说是含褒义还是贬义呢?

(4分)

第四单元测试

1.“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   )

A.诗歌B.散文C.小说D.音乐

2.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杰出的妇女,她们的形象,故事,成就等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写出我国著名的一位女诗人或女作家的名字和其作品名。

(1分)

                                       

(2)读了下面的颁奖词,你或许也想为你心目中的女英雄—《木兰诗》中“木兰”写上一段。

(不超过80字)(2分)

例: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女英雄任长霞的颁奖词: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

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

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一)(20分)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

“小玩艺儿赛活的。

”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

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

“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

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

他线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

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

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大”就是一个铜板。

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

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1.请概括上文内容。

(3分)

2.上文第一句话说“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作者接着写了这种口头广告所具有的哪些特点?

(4分)

3.为什么要写“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3分)

  

4.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出符合题义的“叫卖声”。

(6分)

(1)善用比喻的:

(2)合辙押韵的:

(3)借甲物形容乙物的:

5.你知道家乡的什么吆喝声吗,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现象?

请写一句(或自编一

句)出来并说说它有哪些特色。

(4分)

(二)(24分)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

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涿,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商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除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疑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种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了,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成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赏。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居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他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1.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种感情由什么而起?

(4分)

2.文中描写了家乡的藕具有什么特色?

(4分)

3.异乡的藕又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要写这异乡的藕呢?

(4分)

4.除了写藕,文中还写了水乡的人,水乡的人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要写他们呢?

(4分)

5.你觉得在“邻居送藕”这一段里作者要表现什么意思呢?

(4分)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请说说它比喻什么?

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第五单元测试

1.为下面成语中的加点字选择与之语义相同的一项。

(4分)

①赞不绝口()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天下独绝C.哀转久绝。

②负荆请罪()

A.负势竞上B.负箧曳屣C.忘恩负义。

③不约而同()

A.冲烟而飞鸣B.而伯乐不常有C.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④自食其力()

A.自云称世避秦时乱B.自非亭午夜分C.自富阳至桐庐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清代著名画家和诗人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

少年时代,赋诗撰文就很有见解。

1703年暮春,十岁的郑板桥随同老师一起郊游。

看见一具女尸漂在河里,老师见此情景,十分痛惜,诗兴顿起,随口念道: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这首诗,马上问道:

……一连串的问题,把老师问住了。

老师反问郑板桥说:

“依你看,这首诗怎么写呢?

郑板桥略加思索,沉痛满怀地说: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罢,连声称赞:

“改得好,改得好!

上面短文中省略号处是郑板桥提的问题,请你根据改诗判断,他提了一些什么问题?

请至少写出二个提问。

(2分)

①②

3.按要求填空:

(6分)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两位家喻户晓、足智多谋的军师,他们是、;他们所在的两部作品分别是、。

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一位是:

,请用一句话对这位人物加以评价:

4.下面是某会议主持人所说的一段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①现在,有请著名青年学者辛哲先生做学术报告。

②辛哲先生德高望重,有很深厚的学术修养。

③他对人类在宇宙开发方面所做出的理论建树,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④他的代表著作《新宇宙的梦想》被译成英、法、日、意等多国文字,且被许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⑤辛哲先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努力,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

⑥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辛哲先生做报告。

(1)语言不简明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