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947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0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docx

大象UML知识点概述

大象UML建模

 

1.为什么需要UML

1.面向过程的分析方法:

找到过程的起点,然后顺藤摸瓜,分析每一个部分,直至达到过程的终点。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部分都是过程链上的一环。

2.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简称OO)方法将世界看作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对象,相互之问并无因果关系。

3.面向对象方法与面向过程方法根本的不同,就是不再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紧密关联的系统,而是看成一些相互独立的离散的小零件,这些零件依据某种规则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4.从现实世界到业务模型现实世界无论多复杂,无论是哪个行业,无论做什么业务,其本质无非是由人、事、物和规则组成的。

人是一切的中心,人要做事,做事就会使用一些物并产生另一些物,同时做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人驱动系统,事体现过程,物记录结果,规则是控制。

建立模型的关键就是弄明白有什么人,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事产生什么物,中间有什么规则,再把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定义出来,一个模型也就基本成型了。

UML提供的元素

第一,参与者。

UML采用称之为参与者(actor)的元模型作为信息来源提供者,参与者代表现实世界的“人”。

参与者是模型信息来源的提供者,也是第一驱动者

第二,UML采用称之为用例(usecase)的一种元模型来表示驱动者的业务目标,也就是参与者想要做什么并且获得什么。

这个业务目标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事”。

而这件事是怎么做的,依据什么规则,则通过称之为业务场景(businessscenario)和用例场景(usecasescenario)的UML视图来描绘。

这些场景便是现实世界的“规则”。

最后,UML通过称之为业务对象模型(businessobjectmodel)的视图说明在达成这些业务目标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事物,用逻辑概念来表示它们,并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业务对象模型则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物”。

从现实世界到业务模型

分析模型UML通过称之为概念化的过程(Conceptual)来建立适合计算机理解和实现的模型,这个模型称为分析模型(AnalysisModel)。

分析模型介于原始需求和计算机实现之间,是一种过渡模型。

分析模型的元模型

边界类(boundary)。

边界是面向对象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从狭义上说,边界就是大家熟悉的界面,所有对计算机的操作都要通过界面进行。

实体类(entity)。

原始需求中领域模型中的业务实体映射了现实世界中参与者完成业务目标时所涉及的事物,UML采用实体类来重新表达业务实体。

这些实体类可以看作是业务实体的实例化结果。

控制类(contr01)。

边界和实体都是静态的,本身并不会动作。

UML采用控制类来表述原始需求中的动态信息,即业务或用例场景中的步骤和活动。

边界类和实体类之间,边界类和边界类之间,实体类和实体类之间需要通过控制类来代理访问要求。

这样就把动作和物体分开了。

边界类实际上代表了原始需求中的“事”;实体类则由业务模型中的领域模型转化而来,它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物”:

控制类则体现了现实世界中的“规则”,也就是定语;再加上由参与者转化而来的系统的“用户”,这样一来,“人”也有了。

业务模型到概念模型

5.概念模型到设计模型在设计模型中,概念模型中的边界类可以被转化为操作界面或者系统接口;控制类可以被转化为计算程序或控制程序,例如工作流、算法体等;实体类可以转化为数据库表、XML文档或者其他带有持久化特征的类。

6.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完整过程从现实世界到业务模型,从业务模型到概念模型,从概念模型到设计模型

7.统一过程(RUP)归纳和集成了软件开发活动中的最佳实践,它定义了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四个阶段和九个核心工作流),定义了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各种角色和他们的职责,定义了软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件(见注),并提供了模板。

最后,采用演进式软件生命周期将工作、角色和工件串在一起,形成了统一过程。

 

2.建模基础

1.建模建模(Modeling),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建立一种抽象的方法用以表征事物并获得对事物本身的理解,同时把这种理解概念化,将这些逻辑概念组织起来,构成一种对所观察到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便于理解的表达。

模型要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事物就需要一个论证过程,使得模型建立过程是严谨的,并且结果是可追溯和验证的。

对于一种软件建模方法来说,为现实世界建立模型也要是严谨的,可追溯和可验证的,除了描述清楚需求,还要能很容易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计算机也能够理解的模型。

2.建模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怎么建?

2.什么是模?

“怎么建”依赖于方法论和认识论,不同的软件方法将导致不同的建模结果。

建模,首先并且重要的是选择抽象角度,之后就顺理成章了。

“什么是模”依赖于选择了抽象角度下的场景模拟。

一旦选择了抽象角度,就确定了一个目标。

现在,要做的事情便是找出那些能够满足这一目标的事物。

3.软件建模具体来说,做需求的时候,首要目标不是要弄清业务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而是要弄清楚有多少业务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的目标是什么。

参与者的目标就是你的抽象角度。

与分析个复杂业务流程相比,单独分析参与者的一个个目的要简单得多。

4.软件的模模就是“人”、“事”、“物”、“规则”。

人=业务主角(BusinessActor)、业务工人(BusinessWorker)、参与者(Actor)等;

事=业务用例(BusinessUseCase)、系统用例(useCase)等;

物=业务实体(BusinessEntity)、实体(Entity)等。

5.建模公式

6.用例驱动要解决问题领域就要归纳出所有必要的抽象角度(用例),为这些用例描述出可能的特定场景,并找到实现这些场景的事物,规则和行为。

在统一过程中,一个用例就是一个分析单元,设计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甚至部署单元。

用例可以驱动的内容(右图)

A.逻辑视图:

该视图以图形方式说明关键的用例实现,子系统,包和类,即,人,事,物,规则,是如何分类组织的。

B.进程视图:

以图形方式说明了系统中进程的详细组织结构,其他包括类和子系统到进程和线程的映射,即,人,事,物,规则,是如何交互的。

C.部署视图:

以图形方式说明了处理活动在系统中各节点的分布,包括进程和线程的物理分布,即,人,事,物,规则,是如何部署在物理节点(主机,网络环境)上的。

D.实施视图:

其作用是获取为实施制定的架构决策。

包括:

a.例举实施模型中的所有子系统。

b.描述子系统如何组织为层次和分层结构的构件图。

c.描述子系统间的导入依赖关系的图解。

7.抽象层次抽象层次越高,具体信息越少,概括能力越强;反之,具体信息越丰富,结果越确定,概括能力越弱。

从信息的表达能力上说,抽象层次越高表达能力越丰富,越容易理解。

自顶向下or自底向上?

a)自顶向下的方法适用于让人们从头开始认识一个事物。

b)自底向上的方法适用于在实践中改进和提高认识。

c)软件开发中,这两种方法兼而有之。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主体上应当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用少量的概念覆盖系统需求,再逐步降低抽象层次,直到代码编写。

同时应当辅以自底向上的方法,通过总结在较低抽象层次的实践经验来改进较高层次的概念以提升软件质量。

8.视图用于组织UML元素,表达出模型某一方面的含义。

软件有着很多不同的方面,静态的,动态的,结构性的,逻辑性的,软件建模即要针对这些方面分别建模,用例图,对象图,类图,包图,活动图等。

这些视图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一个软件的结构和组成,所有这些视图的集合表达了一个软件的完整含义。

所以,建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软件绘制那些表达软件含义的视图来完整地表达软件的含义。

9.视角视角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

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会对同一个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估。

视角是针对每一个视图来说的,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信息的不同认知角度以便于理解。

一方面,从信息的展示角度来说,恰当的视角可以让观察者更容易抓住信息的本质;另一方面,从观察者角度说,观察者只会关心信息中他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视角,其他视角的信息对他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因此在展示信息时选择适当的视角并展示给适当的观察者是十分重要的。

10.软件建模中的视图

建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软件绘制那些表达软件含义的视图来完整地表达软件的含义。

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不同的干系人展示他们所关心的那部分视角。

11.对象分析方法

a.一切皆对象。

在面向对象的眼里,一切有名字的东西都是对象,都应当使用对象的观点来看待它、分析它。

b.对象都是独立的.独立性是面向对象的一大特点,承认对象的同时就接纳了这一观点。

对象与对象之问是天然独立的,只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它们的某一个特定的实例才相互联系在一起。

我们获取和分析对象的手段经常是通过分析某个场景,但是需要知道,对象是离散的,它不是为该场景而存在的。

场景中的对象只是对象“映射”到该场景中的一个侧面,我们称之为对象实体。

换言之,通过一个场景,我们能得到对象的一个侧面的信息.

c.对象都具有原子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在同一抽象层次上,在分析过程中都应当将对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

在分析过程中,对象总有一个边界,永远也不应打破边界去窥探对象的内部。

d.对象都是可抽象的.对象参与一个场景时会展现出某一方面,总可以将对象的某一方面抽象出来。

e.对象都有层次性.根据问题领域的复杂程度设定多个抽象层次,在每个抽象层次上使用适合的抽象程度的对象描述。

3.UML核心元素

1.版型UML元素基础定义的扩展,一个元模型有很多版型。

2.参与者是在系统之外与系统交互的某人或某事物。

它是业务建模的核心。

对系统提出利益要求,并向系统提出建设要求。

系统是以参与者的观点决定的,他对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表述完全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参与者的特点:

参与者位于边界之外;参与者可以非人

发现参与者涉众是发现参与者的重要来源。

涉众(Stakeholder),又称干系人,指与建设系统有利益相关的一切人和事,但涉众不一定是系统的参与者。

参与者是涉众代表,他对系统的要求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建设,他们的要求就是系统需求的来源。

参与者通过对系统提出要求来获得他所代表的涉众的利益。

由此可见,参与者也并不需要询问同一岗位所有人,而是找出可代表该岗位的代表,与之沟通。

发现参与者的几种情况

参与者的版型1---业务主角业务主角(BusinessActor):

与业务系统有交互的人和事物,具有完整的目标,位于边界之外

参与者的版型2——业务工人业务工人(BusinessWorker)与业务系统交互,完成业务主角的目标,位于边界之内

BW被动参与业务。

BW处于系统边界内。

不需要为BW建立业务模型,只在主角的业务模型中出现。

虽然不参与业务建模,但他们仍然不可或缺,如领域模型、用例模型。

缺少他们业务模型就不完整,甚至不能运行。

参与者、涉众、用户和角色关系

3.用例用例是一种把现实世界的需求捕获下来的方法。

用例定义了一组用例实例,其中每个实例都是系统所执行的一系列操作,这些操作生成特定主角可以观测的值。

用例的构成

 

用例的特征:

1).用例是相对独立的。

不需要与其他用例交互而独自完成参与者的目的。

如取钱是一个用例,而填写取款单却不是。

没人会只为了填写取款单跑一趟银行。

2).用例的执行结果对参与者来说是可观测的和有意义的。

删除数据之前执行备份。

虽然它是系统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但它在需求阶段却不应该作为用例出现。

因为这是一个后台进程,对参与者来说是不可观测的。

登录系统是一个用例,但输入密码不是。

因为登录系统对参与者是有意义的,这样他可以获得身份认证和授权,但单纯输入密码却是没有意义的。

3).这件事必须由一个参与者发起。

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应该自动启动,也不应该主动启动另一个用例。

4).用例必然是以动宾短语形式出现的

如喝水是一个有效的用例,而“喝”和“水”却不是。

很多用例中以“计算”、“统计”、“报表”、“输出”、“录入”之类命名的并不在少数

5)一个用例就是一个需求单元、分析单元、设计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甚至部署单元。

用例粒度粒度是令人困惑的。

比如在ATM取钱的场景中,取钱、读卡、验证账号、打印回执单等都是可能的用例。

取钱粒度更大一些,其他则要小一些。

建模不同阶段使用的用例粒度

在项目过程中根据阶段不同,使用不同的粒度。

在业务建模阶段,用例的粒度以每个用例能够说明一件完整的事情为宜。

在用例分析阶段,即概念建模阶段,用例的粒度以每个用例能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流为宜。

在系统建模阶段,用例视角是针对计算机的,因此用例的粒度以一个用例能够描述操作者与计算机的一次完整交互为宜。

用例的获得

用例的获得就是参与者对系统的期望。

用例版型:

用例版型1——业务用例专门用于需求阶段的业务建模。

用例版型2——业务用例实现一个业务用例可能有多个业务用例实现,描述达到业务用例的目的而存在的多种实现方式。

用例版型3——概念用例用来获取业务模型中的关键概念,分析出业务模型中的核心业务结构以得到一个易于理解的业务框架。

系统用例是软件开发的全部范围,是我们得到的最终需求。

系统用例实现连接系统用例模型和系统实现之间的桥梁。

边界边界决定视界和抽象层次

4.业务实体

业务实体就描述了我们使用什么来达到业务目标以及通过什么来记录这个业务目标。

业务实体具有属性和方法。

属性属性是用来保存业务实体特征的一个记录,业务实体的属性集合决定了它的唯一性。

方法方法是访问业务实体的句柄,它规定了外部可以怎样来使用它。

业务实体是我们定义和理解业务的重要元素,它代表了业务的实质。

如果说参与者代表人,用例代表事,则业务实体就是物。

获取业务实体

建立业务用例场景

逐个分析动词后的名词

分析业务实体之间的关系

寄信业务实体模型图

5.包包是一种容器,它将某些信息分类,形成逻辑单元。

使用包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复杂的信息,某些语义上相关或者某方面具有共同点的信息都可以分包。

6.分析类

分析类是从业务需求向系统设计转化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元素。

分析类代表系统中主要的“职责簇”,这意味着分析类是从功能性需求向计算机实现过程中的“第一个关口”。

边界类边界类是一种用于对系统外部环境与其内部运作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的类。

这种交互包括转换事件,并记录系统表示方式(例如接口)中的变更。

边界类是一种用于对系统外部环境与其内部运作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的类。

这种交互包括转换事件,并记录系统表示方式(例如接口)中的变更

常用场景

a.参与者与用例之间应当建立边界类。

b.用例与用例之间如果有交互,应当为其建立边界类。

c.如果用例与系统边界之外的非人对象有交互,例如第三方系统,应当为其建立边界类。

d.在相关联的业务对象有明显的独立性要求,即它们可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展和变化,但又希望互不影响时,也应当为它们建立边界类。

边界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边界类应该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b.边界类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着在较高的层次上。

c.边界类应该合理封装介于系统与主角之间的交互。

d.如果主角改变他们为系统输入的方式,边界类就应该是唯一需要改变的对象。

e.如果系统改变为主角提供输出的方式,边界类就应该是唯一需要改变的对象。

f.边界类必须“知道”其他对象类库(例如控制对象和实体对象)的需求,以便它们能够得以实施,并相对于“系统内部元素”保持其可用性和有效性。

控制类控制类用于对一个或几个用例所特有的控制行为进行建模。

控制对象(控制类的实例)通常控制其他对象,因此它们的行为具有协调性质。

控制类将用例的特有行为进行封装。

 控制类来源于对用例场景中行为的定义,换句话说,控制类来源于对用例场景当中动词的分析和定义,包括限制动词的描述。

在提取控制类时,要认真考察用例场景中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在执行步骤,执行要求或者执行结果上具有类似的特征,应当考虑进行适当的抽象,例如合并或者抽取超类。

同时,也要考察这些行为是否对要建设的系统产生影响而进行一些取舍。

在设计阶段,控制类可以被设计为SessionBean,COM+,Serverlet,Java类,C++类等设计类。

从架构角度上来说,控制类主要位于业务逻辑层。

控制类的获取对架构设计中的业务逻辑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体类实体类是用于对必须存储的信息和相关行为建模的类。

实体对象(实体类的实例)用于保存和更新一些现象的有关信息,例如,事件,人员或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对象。

实体类通常是永久性的,它们所具有的属性和关系是长期需要的,有时甚至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都需要。

实体类源于业务模型中的业务实体。

很多时候可以直接把业务实体转化为实体类。

但是,出于系统结构优化的需要,一些业务实体可以在后续的过程中被分拆,合并。

在设计阶段,实体类可以被设计为EntityBean,POJO,SDO,XMLBean等设计类甚至是一条SQL语句。

 

从架构角度上来说,实体类主要位于数据持久层。

实体类的获取对架构设计中的数据持久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设计类设计类是系统实施中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抽象:

设计类所对应的对象取决于实施语言。

设计类用于设计模型中,它直接使用与编程语言相同的语言来描述。

类类是对对象某一方面特征的归纳和抽象,而对象则是类实例化的结果。

属性属性是对象特征,属性同时表明了对象的唯一性。

描述与对象有关的属性的角色。

创建对象时,属性可以具有初始值。

在为对象建立属性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指导原则是只有对象单独具有的特征才能建模为属性。

否则,应该使用与类(其对象代表特征)的关联关系或聚合关系对特征进行建模。

方法对象的方法由它的类进行定义。

绝大多数情况下,类定义的方法都是由实例化的对象来执行的,即这些方法为对象方法;但有时也可以由类来执行,这种方法称为类方法。

方法的作用是访问和改变对象的属性,有时方法仅仅封装了算法,执行该方法不会改变对象的属性。

在面向对象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是一个对象的属性只应该由它自己的方法来改变。

可见性

UML定义的四种可见性:

公有:

除了类本身,属性和方法对其他模型元素也是可视的。

保护:

属性和方法只对类本身,它的子类或友元(取决于具体语言)是可视的。

私有:

属性和方法只对类本身和类的友元(取决于具体语言)是可视的。

实施:

属性和方法只在类本身内部是可视的(取决于具体语言)

8.关系在UML中,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语义,它抽象出对象之间的联系,让对象构成某个特定的结构。

1.关联关系(association)关联关系用一条直线表示,表示一个对象了解其他对象,或者说,一个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知道”另一个对象的存在。

2.依赖关系(dependency)依赖关系是用一条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的,它描述一个对象的修改导致另一个对象的修改这样的关系。

依赖也有单向依赖和双向依赖之分。

3.扩展关系(extends)扩展关系是用一条带箭头的虚线加版型<>来表示的,它表示用例场景中的某个“支流”,由特定的扩展点触发而被启动。

它用在概念用例模型中,通过分析业务用例场景抽象出关键的可选核心业务而形成扩展用例。

扩展表示的是“可选”,而不是“必需”。

即使没有扩展用例,基本用例也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基本用例,扩展用例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如果有多个扩展用例,同一时间用例实例也只会使用其中一个。

4.包含关系(include)包含关系是用一条带箭头的虚线加版型<>来表示的,它代表可在各种不同基本用例中复用的行为,用于概念用例模型中,通过分析业务用例场景而抽象出关键的必选的核心业务而形成包含用例。

用于业务模型中可以显式地表示出那些可复用的业务过程。

5.实现关系(realize)实现关系是用一条带空心箭头的虚线表示的,用于在用例模型中连接用例和用例实现,说明基本用例的一个实现方式。

6.精化关系(refine)精化关系是一条带箭头的虚线加版型<>来表示的,用于用例模型,一个基本用例可以分解出许多更小的关键精化用例,这些更小的精化用例更细致地展示了基本用例的核心业务。

7.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泛化关系是用一条带空心箭头的直线表示的。

泛化关系可以用于建模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说明两个对象之间的继承关系。

8.聚合关系(aggregaion)聚合关系是用一条带空心菱形箭头的直线表示的。

聚合关系用于类图,特别用于表示实体对象之间的关系,表达整体由部分构成的语义。

但是,整体和部分不是强依赖的,即使整体不在了,部分仍然存在。

9.组合关系(composition)组合关系是用一条带实心箭头的直线表示的。

组合关系用于类图,特别用于表示实体对象关系,表达整体拥有部分的语义。

组合关系是一种强依赖的特殊聚合关系,如果整体不存在了,则部分也将消亡。

9.组件组件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

建模过程中,通过组件这一元素对分析设计过程中的类,接口等进行逻辑分类,一个组件表达软件的一组功能。

 SOA中,一个SOA服务与其他服务是没有依赖关系的,服务与服务之间仅仅保持松耦合的通信关系。

组件的特点:

完备性、独立性、逻辑性、透明性

组件的应用场景:

分布式应用、应用集成、第三方系统、SOA服务

10.节点节点是带有至少一个处理器,内存以及可能还带有其他设备的处理元素。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说来服务器,工作站或客户机都可以称为一个节点。

节点是应用程序的部署单元。

节点元素特别用于部署视图,描述应用程序在物理结构上是如何部署在应用环境中的,一种包括软,硬件环境在内的拓扑结构描述。

应用节点场景:

1.分布式应用环境2.多设备应用环境

4.UML核心视图

UML中每一种视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软件产品进行展示,描述将要开发的软件是什么样子的。

为把系统描述清楚,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描述;静态视图描述系统结构性特征,结构决定系统能做什么;动态视图描述系统运行时的行为,行为特征决定了系统怎么做

1.用例图业务用例视图、业务用例实现视图、概念用例视图、系统用例视图、系统用例实现视图

业务用例视图

业务主角视角

展示业务主角在业务中使用哪些业务用例来达成业务目标,该视角有利于主角确认其业务目标是否齐全

业务模块视角

展现业务领域的业务目标,将与目标相关的业务主角和业务用例展现在这个视图中,该视角有利于从业务的完整性角度确认业务主角和业务用例是否齐全

其他视角

可根据需要展现某个方面的视角。

如部门,某一文件的生存过程

业务主角视角业务视角

业务用例实现视图用于展现业务用例有哪些实现途径

概念用例视图展现从业务用例中经过分析分解出来的关键概念用例,并表示概念用例和业务用例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有扩展、包含、精化。

一般以业务用例为单元展现。

概念用例视图不是必须的,但它可以有助于细化和更准确的理解业务用例

借阅图书概念用例视图

系统用例视图展现系统范围,将业务用例分析后得到的系统用例展现出来;一般以业务用例为单元展现。

系统用例的实现方式:

有多种实现方式

绘制用例图

细化用例描述—搭框架

1.用例名称:

新增书籍信息(UC01)

2.简要说明:

录入新购书籍信息,并自动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