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924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6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绪论

一、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呢?

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1.感觉

•感觉是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

感受性是对事物的感觉能力;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个体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3.记忆

•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的储存和遗留。

•记忆表象:

个体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事实在头脑中保留的事物形象。

•记忆过程包括

(1)识记,

(2)再认和回忆

•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想象

•想象是人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型:

(1)再照想象

(2)创造想象(3)幻想

5.思维

•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心理过程。

•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3)抽象和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二、心理学的职能?

•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

2教育心理学绪论

一、何为教育心理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如何?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职业院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职业教育教学情境:

是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已经构成新型师生关系的教师和职业院校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进行的旨在使学生掌握职业技师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养成一定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学习者的主体性

主动参与的形成;知识如何建构;最近发展区的创设;学习者中心的营造

•2.学习者的能动性

元认知;自我控制;

•3.学习者的内在过程机制

深层加工过程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同伴合作

•5.实际情境的影响

问题解决

•6.文化背景的影响

•7.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信息技术的利用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应事物的实质。

要杜绝主观臆断,防止想当然地作出结论

•教育性原则:

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

•整体性原则:

研究者在课程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地分析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者必须将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以求实际效应。

四、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概念:

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观察法评价:

优点:

简单易行,真实自然

缺点:

A、对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B、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C、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需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D、主观色彩

(二)调查法

•概念: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调查方式:

问卷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

•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

(1)题量(3)测谎题(4)信度、效度(5)指导语

(三)实验法

•概念:

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分类: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注意的问题:

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

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被试的反应变量

2.操作定义的设置

操作变量:

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检测、具体化、可操作的变量。

例题:

“喝可口可乐可以增强学习”,请指出该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操作变量。

(四)个案研究法

•概念:

对少数或者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概念:

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作出总结,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步骤:

1.确定题目;2.确定对象;3.制定总结计划;4.搜集资料;5.分析资料;6.讨论结果;7.得出结论

3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定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期的心理活动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别性

三、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生阶段论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生阶段论

皮亚杰(瑞士)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这个过程中,你的认知结构不是一直不断变化的,在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重组。

并不是说一出生就是固定不变的。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认知能力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儿童事业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他获得这个感知运动的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者形象。

他不再单纯的依靠动作来探索世界。

有运用成份,但他也开始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图象。

这时期主要以事物为主。

儿童在这一阶段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conservation)的概念,物体守恒的概念:

是指物体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说,以逻辑思维为主,然后,获得了守恒概念。

自我中心程度下降。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对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创设或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与皮亚杰相同,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岁)。

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

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

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自主对羞怯(1.5-3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

成人应该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形成。

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本阶段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

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成年人应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形成一种压力,产生勤奋感。

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

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

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角色同一性(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好的把握,他所想的和所做的能够与他的角色相符合。

个体便能获得较好的角色统一。

)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角色统一性迷乱,然后不知道想干什么,但是又不希望别人指使他。

只要教师能积极帮助学生处理这种危机,学生大多会较顺利地获得同一性。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

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

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

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理论的评价:

优点:

埃里克森对对人的心理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

不是只考虑一时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个年龄阶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

缺点:

其理论有过份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志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

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个阶段矛盾的确立。

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争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对职校生的教育含义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知特点

☐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

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但易草率下结论;

☐注意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注意力比较稳定、持久;广度与分配达到成人水平

☐记忆力已达到新的水平

机械记忆减少,有意记忆增加。

☐想象能力明显提高

创造意识与想象能力

☐思维品质初步成熟。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到达了高度的统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创造性与发散思维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2情感特点

☐内容丰富多彩

情绪情感丰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明显的文饰与内隐性

在学生情感判断上,应综合、深入

☐延续性表现较强

挫折与不顺心持续时间较长

3意志特点

☐自觉性增强

☐独立性有所发展

☐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方面较快发展和明显进步。

4个性特点

☐性格逐步定型

☐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与发展

5自我意识

☐自我分化,迫切要求了解自己

“我长得怎么样?

”“别人怎么看我”

☐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一分为二较为客观全面

☐自尊心进一步增强

(二)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1较强的独立性。

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社会经验较为丰富;

•2兴趣定向较早。

•3情感成熟较快。

善交际

•4自我效能感低。

不自信

•5注重技能性。

4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述

1.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

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

不列颠百科全书:

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精神病学者麦灵格:

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是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具。

总之,学术界无一致的看法。

1.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

•2.正视自我评价

•3.和谐人际关系

•4.情绪健康

•5.人格完整和谐

•6.智力发育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8.顽强的意志

•9.适应能力强

1.3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目前在心理健康中,普遍采用SCL-90作为心理健康的初步检测工具。

2.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水平普遍较差;

•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3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实施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整体发展原则

3.2实施的内容

•主要内容为: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试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

•不同年龄阶段,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

•一年级:

适应问题

•二年级:

发展能力问题

•三年级:

就业问题

3.3实施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包括:

•物质形态的:

如自然景观、建筑设计;

•精神形态:

师生关系、校园气氛等

(二)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宣传力度

•学生的主动性

•(三)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四)进行专门的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

☐专题讲座

(五)进行必要的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六)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4职校生主要心理问题

4.1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2)学习动机不强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4)学习的元认知水平较低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4.2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3)情感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

(4)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4.3人际心理问题

(1)社会性交往萎缩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

(5)网络交往失度

4.4择业心理问题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

5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心理辅导

5.1学习心理辅导

(一)学习策略的辅导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者在学校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

学习策略的分类:

(1)基本的学习策略;

(2)支援的学习策略;(3)元认知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辅导:

•1.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2.帮助其明确元认知

(1)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

(2)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3)帮助学生正确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的概念,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元认知的结构:

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控制

(二)学习过度焦虑的调适和训练

1.认知辅导;

2.松弛训练:

暗示法的运用;

3.自我暗示

4.劳逸结合

5.2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有助于心理慰籍,自我完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丰富知识、启迪思想、促进潜能开发;

•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完善个性,适应社会。

(二)帮助学生分析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如下六种影响因素。

–认知因素(cognitionfactor)

–①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是指个体与陌生人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

–②近因效应。

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又称最后印象。

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③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

–④投射效应。

此效应是指在认知过程中,大学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

–⑤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

–情感因素。

职校生心境易变,对人和事过于敏感。

–人格因素。

个体的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

–时空接近因素

–相似或互补因素

–外表与个性因素

(三)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1.真诚与信任原则

2.尊重他人与平等交往的原则

3.热情与坦率的原则

4.理解与互利的原则

5.3恋爱观教育与辅导

(一)职业院校学生恋爱现状分析

1.恋爱率

2.恋爱的原因

3.恋爱动机

4.对待爱情的态度

5.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6.性观念

(二)恋爱成分分析

1.青春期因素

2.情感需要

3.从众心理

(三)心理导向策略

1.开展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和法制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引导学生正视异性交往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5.重视对已经恋爱学生的教育引导

6.加强对女生教育

5教师心理

1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的含义

•心理素质:

•广义的:

各种心理因素的品质及其构成因素。

•狭义的: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主体自知、自控能力以及协调和平衡能力。

•教师心理素质:

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2心理素质的作用(教师心理素对学生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3.影响学生积极情绪的建立;

•4.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1.3中职教师可能的岗位分析

(一)行业联系

1、进行行业联系

(1)实习学生管理

(2)行业专业实践(3)洽谈合作事宜

2、提供行业服务

(1)承担培训任务

(2)提供技术咨询(3)参与发展研究

(二)课程设计

1、制定课程方案

(1)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2)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开发教学材料

(1)修订教学材料

(2)开发校本教材

3、评估课程方案

(1)评估实施性教学计划

(2)评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三)教学工作

1、设计教学方案

(1)学生情况分析

(2)教学材料选用(3)教学方法设计(4)教学方案撰写

2、组织实施教学

(1)建立良好教学秩序

(2)践行学生中心思想(3)坚持能力本位理念

3、反思评估教学

(1)教学过程反思

(2)教学效果反思

(四)学生鉴定

1、做好鉴定准备工作

(1)撰写鉴定计划

(2)开发鉴定工具

2、开展鉴定工作

(1)搜集鉴定证据

(2)检验鉴定有效性

(五)交流合作

1、进行有效沟通

(1)学校人际沟通

(2)社会人际沟通

2、进行团队合作

(1)团队合作精神

(2)团队管理能力

(六)职场安全

1、保障教学场所的安全

(1)安全隐患的识别与预防

(2)消除安全隐患

2、对学生进行职场安全教育

(1)安全生产规程教育

(2)自我保护与职业病预防教育

(七)学生管理

1、进行学生管理

(1)学生行为管理

(2)心理健康教育(3)校内外活动组织

2、进行职业指导

(1)职业指导

(2)创业教育

(八)专业发展

1、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继续教育

(2)专业技能

2、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1)教学研究

(2)课题研究

1.4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求

(一)文化心理素质

1.学习心理素养;

教师不仅要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善于用获取的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更新和运用知识中开发学习潜能,自我调控行为,从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2.文化素养

“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3.科学素养

懂得教育规律和原则。

(二)社会心理素质

1.角色心理素质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2.社交心理素质

与企业的联系;与学生的关系

3.管理心理素养

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专业心理素质

1.职业道德心理素质;

2.教学心理素质;

3.辅导心理素质;

(四)人格心理素质

1.需要与动机

2.教师的性格

3.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

2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与压力

2.1角色概述

(1)角色:

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2)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3)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应角色所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4)角色意识的形成

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2.2对以往教师角色的反思

1、“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3、“给学生一杯水,——

4、“教师是蜡烛”——

传统教师角色的特征:

★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2.3新型教师角色的重建

1.民主型的组织者;

2.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3.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4.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4教师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后果

◆产生紧张情绪

◆习得性无助感

◆影响到身心健康

教师角色冲突的种类:

1.多种角色同时提出要求产生的冲突;

2.多种角色行为规范互不相容产生的角色冲突;

3.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2.5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1.学生不良行为

•2.学校生存的压力

•3.自我发展的压力

3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3.1职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1.合理的角色认知;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正确的自我意识;

4.较高的情绪智力;

3.2职教教师心理健康成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育改革

2.人际关系

3.社会因素

4.个体因素

3.3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社会体制层面

☐社区层面

☐学校层面

☐个人层面

6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学习的一般定义

•从结果上看:

–有机体通过与其所处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