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资料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01.docx
《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资料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资料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0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资料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01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故事发生在冬天,裁缝店里走来一位顾客对裁缝说:
“做一件棉袄。
”裁缝说:
“明年冬天来取货吧。
”顾客说:
“这么慢。
”裁缝说:
“明年冬天不是正好穿上吗?
”顾客承认裁缝说的对,就走了。
第二天,顾客又来了,说:
“把棉花拽掉,改成夹袄吧。
”裁缝说:
“为您服务没说的。
”第三天顾客又来了,说:
“再改成衬衫把。
”裁缝同意了。
第四天顾客又来了,说:
“再改成春装吧,袖子接上去就是了。
”裁缝说:
“我要对您负责,我不会让您穿上这样难看的衣服。
”裁缝说:
“我不用接袖子也能做出一件春装。
”顾客说您真的不用接袖子?
”裁缝说:
“不用,因为我还没有开始裁料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定好目标,并朝着目标坚持走下去,不能三心二意,走了一半又要重新走另一条路,最终一无所获;同时还告诉我们做事绝对不能没有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什么事也做不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充分说明了耐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慢性子裁缝的“慢”和急性子顾客的“急”。
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比较二人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慢性子和急性子的特点。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在朗读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特点,通过语言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
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裁缝和顾客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
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
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
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内容比较多。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急性子顾客让慢性子裁缝做衣服,结果到最后慢性子裁缝还没裁剪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效率,赶紧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其他事。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去做,不能磨磨蹭蹭浪费时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特点。
2.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主角,体会每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急性子顾客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当时焦急的心情,而慢性子裁缝不紧不慢,每次都用婉转的语言另急性子顾客满意而归。
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情境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再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
2.从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三次对话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同时,出示图表,读完课文,先自己填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时,可找几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
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如果不是那位急性子顾客,遇到慢性子裁缝,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资料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思考了自我,而较少地去思考学生,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激情导趣,引入课题。
接着出示课后图表,让学生自读课文,深入课文内容,填图表。
然后精读课文,感受语境。
教师先进行范读,并借此创设情景,播放相关音乐,为情感迁移创建有利的情境,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把学生带入到故事里去。
最后拓展想象,完成课后练笔。
《方帽子店》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
直到有一天人们觉得方形的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
于是人们尝试着做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再后来在方帽子店的对面开了一家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方的。
人们逐渐的进入新帽子店,方帽子店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教学《方帽子店》这则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通过课题“方帽子店”,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方帽子”,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
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
教学中只有真正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的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在语文教学中“读中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加深、理解。
让学生适时地、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我在本节课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很多环节说话罗嗦,没能一针见血;二是忽视方帽子店主和新开店店主的情感变化,特别是让学生来补充提示语时,学生是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补充具体,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情感变化,这样放在课文里是不合理的。
如果我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我想同学肯定会有很多个性化的精彩表达……
《方帽子店》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方帽子店老板一成不变地只卖方形帽子,以至于自己家的帽子卖不出去而成了古董。
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读通课文,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复述课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读准读好课文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就应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必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
例: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必须的语感;默读课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指名读,男女分主角读,这些多种的读书形式让孩子在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
“老师,我有个问题。
”“***,我对你提个意见。
”“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成了:
“**你先来说说好吗?
”“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想象是理解和朗读之间的桥梁
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比如:
看到儿子带上一顶圆帽子,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想象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
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不足之处
纵观这堂课,我觉得在小组合作方面运用的少了些,在具体设计教案时这方面考虑欠妥。
还有,文中方帽子老板为什么卖不出帽子时,仍倔强地坚持?
可惜我在具体讲授时并没有抓住这一精彩点展开更为深刻的交流讨论,或者我也设想,以后再有机会,可以抓住主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全文的学习。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开课初,我和学生通过交流预习感受,探讨总结课文四步学法:
:
读准、读通、读懂、感悟。
即一、借助工具书和范读读准字音;二、借助范读模范断句读通句子;三、小组合作读懂课文;创设情境,感悟品味,探究道理;联系生活,明理养性;四、背诵积累,课外拓展。
《漏》教学反思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
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
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中国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
“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
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
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
”“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
”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
“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
”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
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
”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
《漏》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
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
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感受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奇妙和趣味。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整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用心性。
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调动学习的用心性,进行思维、表达潜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
抓住描述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
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2.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
剩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
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简单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
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
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思考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带给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取性的表现机会。
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
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
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
之后让学生汇报预习状况,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写作思路。
进而抓住联系,明白老虎和贼是如何被“漏”吓跑的?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资料,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三、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的不够恰当,在确定研究主题中占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时间较紧,缺少了对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学生的预习不理想,对课文的阅读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接着抓住情节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先圈画出来,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事?
然后品味细节,抓住重点段落品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最后推荐总结,鼓励学生阅读。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
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
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
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
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
一是学生的创新:
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
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
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
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
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夫妻俩生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
枣核利用自己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县官,为民解恨的事。
一副勤劳聪明、不畏强暴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枣核是如何惩治县官的。
2.通过描写枣核的动作描写,感受枣核的小英雄形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巧设表格,突破重难点。
本堂课的重难点是“枣核惩治县官妙处在哪里”。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落,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描写,以枣核利用自身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县官、教训了衙役们、为百姓们报仇雪恨的经过,创设表格,逐层递进,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枣核这一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讲解表格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枣核语言动作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2.巧补空白,拓展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教到“枣核惩治县官”时,我适时地抓住文本的空白点:
围观庄稼人亲眼目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
然后出示设计的写话练习。
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想象他们最想说的话。
学生兴趣盎然,思绪如泉涌流淌于笔尖。
不一会,一段段精彩、动情的人物内心独白跃然纸上,妙语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枣核送匾额的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匾额上会写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
旨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揭示文章的主旨,丰满人物的形象。
4、让学生演课本剧。
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联想是桥梁,想象是翅膀。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足之处
1.时间没把握好,前松后紧,读写结合没有在课上完成。
在复习检测时可省略有关内容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到学习下面主要内容上面来。
2.朗读欠缺,只注重朗读指导,忽略了学生尝试朗读,应让学生亲自体验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巧妙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
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然后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小组讨论枣核是如何惩治县官为民解恨的?
全班交流。
最后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用自己的话试着复述课文。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是“趣味故事会”,是我安排的让学生讲讲人物故事的一次活动。
可以讲课本里面的,也可以讲课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
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对本组课文的拓展和延伸。
对于讲故事,学生的兴致很高。
课前一周,我让学生收集自己读过的人物故事并进行整理,通过比较筛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故事。
准备在下次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一次讲故事比赛,学生们一听说比赛,都跃跃欲试。
但在接下来的准备过程中,部分学生反映除了课本中学过的人物故事,平常看书较少,也没书可看,因此收集的资料不丰富。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查看书籍,关注平常自己喜欢看的电视电影,或者是自己熟悉人。
选一个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故事讲给大家听。
备课时,我设计的是两轮讲故事评比赛,第一轮是小组中评比;第二轮是班级中评比,但又害怕时间不够用,一直到上课前还都犹豫不决,是选择两轮评比呢?
还是直接在全班进行一轮评比。
如果两轮评比,可以人人参与,一轮评比,那就只有部分人参与。
最终我选择看大家讲故事的情况而定。
课中,当我问到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要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还说:
“老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吧”。
看到学生们的兴致这么高,我决定了就进行两轮评比吧,即使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比赛,那就再用一节课吧。
不能因为课时不够而抹杀了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第一轮评比开始了,三个大组同时进行,要求每人控制在2分钟内完成。
虽然每次只有三个人同时在讲故事,但依然有些相互影响。
因此立即分了一个组到走廊讲故事,学生看到讲故事不局限于课堂中,他们参与的兴致更高了。
小组评比赛经过25分钟结束了,回到教室,每个小组都评比出了优秀讲故事能手,紧接着参加全班的评比。
推荐的6名同学匆匆准备后依次上台进行第二次讲故事比赛。
在全班的评比中,我把讲故事的时间做了延长,可在3分钟内完成。
台上6名同学讲的很精彩,有一个男孩讲了《猪八戒吃西瓜》,虽然这个故事对大家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但他充分运用他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得体的动作把猪八戒贪吃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评比还没结束,但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有些不舍,还在津津有味的听着,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没有终止比赛,占用了课间活动时间10分钟,在一片欢笑与掌声中,评比结束了。
小结时许多孩子还从“故事大王”的身上发现了讲故事其他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还给我提出了建议:
希望口语交际课上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回想起这节课,虽然占用了课间时间,时间分配与设计还不够完美,但看到孩子的精彩表现,我也很欣慰,觉得这节课的交际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样想象真有趣》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这样想象真有趣,是让学生选一种动物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大胆想象;积累素材厚积薄发;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创造机会多方思维等方法,指导小学生创新思维,写好想象作文。
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习作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