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760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已亥杂诗

示儿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备课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理解诗句

4、习本课生字新词。

5、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

(出示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

(重点提示:

“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拜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拜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

4、练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答出: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板书: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

 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课后要求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会认写课后要求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理解本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情境课文。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

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品悟:

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指名答。

     师:

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

你如何理解“游人”?

(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

(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

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

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

“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6、师:

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汴州)

     师:

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

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

(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

(为自己享乐)

     师:

是啊,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

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

(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

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示儿》、《题临安邸》比较:

《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两首诗都有盼望南宋重振雄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山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不同:

(1)《示儿》是以“悲”写情,诗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2)《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过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加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

(配乐)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古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在讽刺的语言中,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之情。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3.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

己亥杂诗

2.题解:

(出示课件18)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9)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二、进背景

 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⒉ 小结: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说作者

 四、读诗文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

五、看注释

九州:

中国。

    

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

依靠。

喑(yīn):

哑。

 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

“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

终究、毕竟。

天公:

造物主。

 

重:

重新。

抖擞:

振作精神。

    

降:

降生。

 

六、译诗文,解诗意 

1、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2、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3、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4、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

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七、悟诗情,品意境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

 

(2)“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

”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

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

(3)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

吗?

再不,就来不及了。

(4)、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

 B、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

“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C、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D、小结: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

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八、背全诗

九、探技巧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

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十、作业

 1、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业:

课后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课后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

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

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

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