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39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8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11年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探究

院系: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管理系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10级工商管理

(二)班

姓名:

张飞

学号:

JE104182

时间:

2011.8.10—2011.8.15

社会实践内容

实践主题: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究和认识。

实践步骤:

一、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案例的分析。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谈自己的看法。

实践总结:

谈谈暑期社会实践的收获。

社会实践正文内容

导语: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央7年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求解“三农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之一。

关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了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建设新农村。

实践步骤:

问题一:

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相关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10月1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指出: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该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

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农村经济改革已经历经30余年,中央对“三农”资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大。

农村经济改革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农村建设前景广阔。

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案例的分析

●江苏华西村:

实事求是是发展的最大“法宝”②

“红旗猎猎飘,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红旗。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

到户。

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江阴县委书记吴仁宝认为,华西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符合华西的实际。

他从实际出发,没有分田到户,而是搞起“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去。

正是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较早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华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到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

●安徽小岗村:

敢迈出第一步③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

●黑龙江兴十四村:

工业农业协调发展④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刚建村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最贫困村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

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

兴十四村花园式别墅

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被誉为"龙江第一村"的兴十四村。

2006年,全村总收入预计达到7亿元,总资产达到10.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1.5万元。

●江西赣州:

最大程度尊重农民意愿⑤

江西省的南大门赣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在全市84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就有670多万。

从2004年9月开始,赣州提出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方针,以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厕所、改路的“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整个改造过程中对农民意愿的尊重。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赣州在全市农村组建了1.2万多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管理、项目实施。

赣州市在建设新农村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钱、方案、规划等等都是让农民理事会召集农民商量,有积极性的点先搞,没积极性的先放下来,绝不勉强,现在新上的点都是农民主动申请的。

扶助资金每个点有5~10万元,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怎么用都是理事会说了算。

所有规划,都经过群众两次讨论。

●山东东营:

以外促内,以新替旧破解二元结构难题⑥

东营市原是在三个比较落后的县的基础上成立的,曾一度是山东的“北大荒”,过去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城乡差距严重。

在新思路上,东营人按照“开放、改革、管理”的发展程式,以外促内、以新替旧来破解二元结构难题。

在新举措上,东营人坚持“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实事”,在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同时,集中人财物力为城乡居民做好事、解难事。

在新体制上,东营市加快政府从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建立起新型公共管理体制。

关于新农村建设,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方案,但是不管他们采用何种方式,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也要借鉴。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财政来源不稳定。

● 农民增收乏力。

原因:

一、是种养业增收难。

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

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

二、农产品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

三、转移性增收难。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四、政策性增收难。

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  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欢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协调困难。

● 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四、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在我看来,他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建设新农村,立足于本地的资源状况、人文状况,实事求是。

第二、抓住时机,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经济。

第三、综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建立复合型发展模式。

第四、敢想敢做,大胆尝试。

新农村建设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但也要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

农村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制度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健全;留守子女问题;农民工在外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低价征地,乱占耕地问题严重;农产品是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农业生产基本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低;农业劳动力分配不合理,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先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让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第二、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的问题。

第三、农村医疗、教育、养老问题。

第四、农村劳动力问题

第五、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第六、土地使用方式问题

第七、新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问题

第八、农村环境问题

第九、农村融资贷款难问题

第一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

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以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内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那怎样增加农民收入呢?

不外乎两个途径:

一是农民自己挣,二是国家补助。

所以想要做到增加农民收入,可以:

加强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民自身的价值;完善相关政策,严格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开辟市场,保护农产品价格;采取措施抑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民的补助。

等等···

第二个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目前,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

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

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

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

因此,国家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集体或者个人,维护农民工利益。

同时,农民工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个问题,农村医疗、教育、养老问题。

据调查,目前,农村家庭支出中教育占30%左右,医疗卫生支出大概在25%~65%之间,同时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步显露出来,平均下来每个子女要负担一个老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个农民工的年平均收入在3万元到4万元之间,除去正常开支,基本上每年净收入所剩无几。

因此农民负担也在加重,这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建立和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个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地区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的大量转移,不仅仅给输入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还给输出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大量耕地荒废。

二是大量老人和孩子滞留家中,形成了独特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

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也至关重要。

我认为要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农民工要灵活出去务工,时刻关注家中动向,如果可以,夫妻双方尽量出去一人。

第二,政府要时关注留守家庭,准确发布务工信息,引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避免出现劳动力剩余。

同时也要关系留守家庭,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五个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同时农村的道路问题,水利设施问题,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比较突出。

这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原因。

2005年国债支农资金比例比上年提高2.4%。

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等;安排14亿元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

但这离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专家提议,可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里拿出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2万多亿元,如果每年拿出10%就是2000多亿元。

按这一投入比例,15年就能投入3万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资,同时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并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

第六个问题,农村土地使用问题,自安徽小岗村率先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农村缺乏劳动力,导致土地打量荒芜,生产力低下,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式。

允许土地在合理的范围内合理流转。

同时农村还出现低价征地,建筑乱用地等现象,政府部门应该慎重解决,保护耕地。

第七个问题,新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问题,现阶段,农村的基层领导不健全,村官素质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见识。

因此国家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完善村委会普遍由民主选举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村官的培养和输送。

有一个或多个好的带头人,是许多村镇县走上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

第八个问题,农村环境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概括为20个字,其中的“环境优美”,将我们对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伴随工业化过程的污染由东向西蔓延,一是伴随城市化过程的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应该说第二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足够注意。

因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和因医疗卫生条件不具备而因病返贫的情况在一些农村时有发生,其引发的群体事件在继土地纠纷之后正在成为新的社会矛盾焦点。

最近报道的生态癌症村已不一而足,严峻的形势正在为正视农村环境问题敲响警钟。

第九个问题,农村融资贷款难问题,据调查,目前,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

当前,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目前调查结果表明,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获得5000元以上的借款困难较大。

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政策。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政策,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是真仿佛要解决的问题。

第十个问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相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是科技水平落后。

要摆脱困境,就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把增长模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中国乡镇企业由兴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科技含量少,质次价高。

另外,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新知识新技术培训。

所以在基层调查中,许多同志对此期望殷切,希望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培训投入,为农村发展作好人才准备。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实践活动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国家的愿望,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八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旨在解决“三农”问题。

但是新农村建设,还有不少阻力,农村问题依然突出。

但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农村建设必定会取得辉煌成就,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实践结束!

 

参考文献:

①内容节选自新华网2011.8.10

②林双川.华西村:

中国新农村的方向(半月谈).新华网,2006.24

③内容节选自XX文库﹣小岗村2011.8.12

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内容节选自新华网2011.8.10

⑤杨军.新农村建设的赣的模式,最大程度尊重农民意愿(南风窗).新浪网,2006.3.2

⑥王东阳孙君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突破:

东营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06.2

⑦《瞭望》文章:

新农村建设四大难题2006.1.30

⑧《半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2006.2.10

⑨《瞭望》文章:

凝聚新农村建设共识2006.1.30

⑩《瞭望新闻周刊》解决农村最需关注的七大问题2006.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