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5134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ocx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调整版)

合肥高新区地处合肥西部,东连合肥主城区,北面是合肥市的水源保护地——董铺水库,西环蜀山森林公园,周边驻有合肥地区一大批重要的中央和部属院校、科研院所,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如312国道、合九铁路等穿过其间。

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合肥高新区已经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支撑服务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城区。

一、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

(一)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合肥高新区建区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下,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高新区建成区内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辐射源,科技创新创业的功能区。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充满生机

15年来高新区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5年来主要经济指标更是迅速增长。

“十五”时期,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上了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2亿元,年均增长38.7%;技工贸总收入426亿元,年均增长31.3%;工业总产值387.8亿元,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3%和3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5.3亿元,年均增长3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1%。

2、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初步显现

至2005年末,全区科技型企业6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户。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6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75%,占全省的35%以上,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由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或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

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成长性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出现

高新区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兴办了100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

在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加强对国内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一批国内著名的企业相继在高新区投资兴业。

4、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00多家。

引入了一批风险投资、技术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组织。

建立了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0个。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增强。

先后培育了中文语音平台、光电色选机、气象雷达、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许多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三是形成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高地”。

高新区现有从业人员6.87万人,大专以上人员有2万多人,高级职称人员有2300余人,博士生和硕士生有1200多人,留学回国人员有300多人。

这些人才是高新区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宝贵财富,也是合肥市实现“两个率先”、安徽省实现“中部崛起”的宝贵资源。

5、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高新区基本建设快速推进,新建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11平方公里,在完善黄山路以北基础设施的同时,快速完成了黄山路以南至312国道7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道路25公里,累计道路通车里程达到50公里。

项目开工率达到95%以上,新开工面积450多万平方米,累计开工面积600多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220万平方米。

区内道路里程、新开工建筑面积和竣工面积均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新增了天然气管网,新建了220KV变电所,新增供热能力75T/h,累计供热能力达115T/h。

“十五”后期,高新区还迅速启动了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开展了柏堰科技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十一五”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

(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突破性进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是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高新区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有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智力资源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高新区企业资源配置空间。

同时世界各国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争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技术创新引发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模式变化的机遇,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和发展的后来居上。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1、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进步,展现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能源、信息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性问题得到普遍重视。

为了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为高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环境,形成新的综合优势提供了新契机。

2、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引进外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外贸出口、推动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对国家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大了支持力度,这对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国家又明确提出“中部崛起”,高新区发展面临着新一轮政策环境机遇。

同时,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无论从宏观的区域联系、中观的区域和城市交流,还是微观的企业合作,都有利于推动高新区与长三角经济圈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4、高新区迈入“二次创业”阶段。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整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产业结构上看,高新区从产业转移阶段正向产业竞争阶段发展,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技管理上,正从重视项目向重视环境转变;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上看,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深刻转变时期。

这些变化,既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又为今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高新区集中精力,选准主攻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

(三)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

1、“两个率先”目标对高新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号召和“东向发展”战略,以及对我市提出的“强化产业支撑力和城市承载力,全面提升合肥全省经济中心地位”的要求,有利于合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随着宁西铁路的竣工、沪汉蓉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合肥作为国家级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联系沟通更为便捷通畅,有利于促进区域交流合作。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经济在全省具有相对优势及较强工业基础,高新区有可能为合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3、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正在资金、技术、政策、土地、人才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三、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争取优势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主线,千方百计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合肥跨越式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大的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先进性原则。

体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要求,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筛选和确定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间的配套和衔接,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

(二)空间布局

近两年来,高新区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已形成了建成区、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含南岗科技园)、柏堰科技园“三大板块”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建设格局,行政管理区域已近100平方公里。

建成区:

长江西路以南、二环路以西与312国道围合的部分约30个平方公里为高新区的建成区。

建成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三产配套齐全,已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成长性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含南岗科技园):

长江西路以南、方兴大道以东、312国道、玉兰大道以西、宁西铁路以北的部分约60个平方公里为示范区,目前启动区12个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已全面展开,已有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娃哈哈饮料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入驻。

该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新材料、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

长江西路以北、312国道以西、临港路以南的部分约12个平方公里为南岗科技园,目前园区内的路网已开始建设,该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现代服务业等。

柏堰科技园:

312国道以南、玉兰大道以东、二环路已西、宁西铁路以北的部分约9.23个平方公里为柏堰科技园,目前园区内“九纵六横”的路网结构已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美的洗衣机生产基地、格力空调生产基地、世纪精信、安德物流等一批项目已入驻并快速推进。

该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现代服务业等。

(三)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1、先进制造业

依托昌河汽车、江南汽车、美的集团产业园等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公共安全、环保设备、光电子技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科研优势,建立为先进制造业提供研发平台、综合服务的专业孵化器,为企业发展提供科研开发、项目孵化、政策咨询、创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培训等全方位系统服务。

发展重点:

(1)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重点发展各类经济型轿车和商务车,形成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汽车轮胎制造业、零配件制造业等配套企业发展;

(2)家用电器制造,重点发展洗衣机、电冰箱产品,建设冰洗产业基地;加快空调器及配套器件生产基地的建设;

(3)公共安全设备方面,重点发展电机及输配电控制设备、保护设备及配套器件、火灾防护设备、生物防护设备;

(4)环保设备制造,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城市垃圾处理设备与工程、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设备等。

(5)高效节能产品及设备,开发新型电机及电机调速系统,大功率特种电源、逆变焊机、应急电源、智能逆变电源、智能化快速充电机,新型高效电力变压器等。

(6)新能源设备,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的关键部件及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并使太阳能、风力发电装置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新型环保电池,发展聚合物锂电池、镍氢可充电池等。

(7)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化,重点发展新型激光加工设备、光信息、光通信技术关键元器件、新型激光器件等。

2、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

以骨干软件企业为龙头,以合肥软件园为基础,强化资源整合,扶优扶强,努力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扩大软件产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向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集中,把合肥软件园建设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应用产品及光电子产品。

大力推进信息产业与其他制造业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语音软件、智能交通、集成电路芯片、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民用雷达、光纤光缆、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器、汽车电子、电力电子产品、传感器、光电色选机、信息网络产品及系统集成等电子信息产品。

继续推进嵌入式软件、各类工业控制、行业软件开发应用。

3、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医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新药,遴选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疗效显著、量大面广的中成创新药和非专利药,促进形成规模化和品牌优势。

发展重点:

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和产业化;现代中药及产业化;新型化学合成、半合成药物原料和制剂;新型医疗器械;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4、新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开发和应用超细技术及纳米技术。

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轻钢结构、绿色和节能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

扩大系列塑料薄膜产业规模。

发展复合高分子材料、纺织助剂、纳米改性高分子材料,加强纳米材料在化工、建材、轻工等基础产业中的应用。

5、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

支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环保型的优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快高档汽车轮胎生产基地的建设。

发展重点:

环保型涂料生产,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生产,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新型高效、无污染催化剂开发及生产,有机硅、有机氟及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生产,新型环保型油剂、助剂等纺织专用化学品生产,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无机化工生产装置。

6、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推广生鲜冷加工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水平。

保护传统品牌,支持特色产品做大规模。

发展重点:

发展果蔬饮料、膨化食品、健康早餐等食品加工业,依托娃哈哈、旺旺食品、青松食品等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区域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7、现代农业

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所辖农村的原有农业为基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标准化高效种植养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化精品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和蜂蜜等重要农产品养殖,新型饲料添加剂及新型兽药的开发与应用。

加速主要农产品的专储、专运、农产品保鲜的研究,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1、推进制度创新。

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支持具备条件的个人独资和合伙制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

支持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与外资嫁接等各种途径加速发展。

鼓励以技术、资金、品牌和市场等生产要素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逐步建立起互惠互利、分工协作的稳定关系。

2、推进管理创新。

积极推动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认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强企业标准化、计量、信息等基础管理,提高财务、质量、人力资源等专项管理水平。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支持建设以上游产品为主的原材料配送中心、以工业成品为主的产品交易中心,推行“零库存”管理,降低成本。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职业经理制。

3、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民营企业开发和申请技术专利。

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

支持企业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协作,共建技术中心,实施联合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参与科研机构资产重组等。

建立具有较大规模研发中心的,可根据其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一次性专项补贴。

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经有资质部门确认后)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计入管理费用。

(二)大力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强化“工业立市”战略,按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的新机制的要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打牢效能建设的思想基础。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科学划分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行决策咨询制和听证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决策、快速反应、高效服务的机制。

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围绕重点产业和项目,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改革用人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团队。

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打造优质诚信的信用环境。

(三)全方位扩大开放

1、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和并购等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支持和引导企业到境外发展,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

坚持科技兴贸,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建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2、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主动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逐步建立和完善开放型工业经济。

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强化引进外资的能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确保每年工业项目引资额占全部招商引资的50%以上;通过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努力引进和通过产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形成一批前景广阔、支撑性强、对全局发展有明显牵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提高产业集聚整体水平。

3、着力发展总部经济。

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在高新区投资或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吸引省内大企业总部入驻,构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运用科教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迁入总部,把周边省市的工业连接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产业集群相对竞争优势,吸引国外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设立地区总部。

(四)完善投融资体系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现“优良科技资源激活金融资产,金融资本催生优良科技资源”,为科技型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保证上市公司的规模、质量与市场层次,积极争取进入国家高新区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完善科技企业产权(股权)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地探索技术和企业产权交易机制,争取开展区域性的小额资本交易试点。

促进企业间协议收购。

吸引和鼓励国内大公司、上市公司介入协议收购、兼并重组活动。

吸引大企业和银行金融资本参与、调整股权,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组合对接。

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好、企业和品牌知名度高等有利条件,鼓励上市公司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进入,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银政、银区合作,充分利用国债资金、企业债券、信托基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通过对成长期科技小企业的信誉评价与授信试点,丰富贷保贴联动内容;通过对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和小额授信试点,分散成长期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风险。

2、加大财政扶持。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出口创汇型等中小企业。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鼓励和促进小企业走“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新”道路,加强对研发机构和孵化器补贴。

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各级各类政府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科技部与4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银政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解决筹资难问题。

3、健全政策性担保、联合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信用评级与信贷担保制度。

采取鼓励政策,实行“贷保贴”一条龙服务。

支持和鼓励政府设立的担保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允许以投资收益弥补担保亏损,允许担保机构建立特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与兼并收购、营销及债转股等担保后处理措施相结合,设置灵活的反担保措施。

4、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本、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满足风险投资在资源信息、退出渠道、合作环境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需求。

探索政府出资(基金)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形式,出台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风险投资的政策举措。

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为民间创业投资企业举借长期贷款或发行长期债券提供担保,运用组合投资原理分散和规避风险。

(五)培育大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通过扶优扶强,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利用资产重组、购并联合、股权转让等形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

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积极支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和壮大。

(六)坚持人才强区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大力提高全员劳动者素质,建立一支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以造就行业领军人物为重点,大力推进海内外人才集聚工程,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高端人才,加快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培育壮大一支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形成一支以高中级技工为重点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的人才中介机构,吸引国际知名人才机构进驻高新区,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最佳选择机会,为人才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互动,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