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561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docx

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义务教育优秀诗文篇目

1---6年级(75篇)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可采莲:

意思是说,到采摘莲子的时候了。

何:

多么。

田田:

形容莲叶厚实茂盛的样子。

戏:

嬉戏。

这里指戏水。

译文:

到了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厚实茂盛。

鱼儿们在莲叶间嬉戏。

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赏析:

这首诗分“唱”、“和”两个部分。

前三句是一人领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是众人和唱,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描绘出鱼儿们在荷叶间嬉戏游弋的动人情景,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葵:

菜名,即冬葵。

又名冬寒菜。

朝露:

早晨的露水。

晞:

晒干。

阳春:

温暖的春天。

布:

散布。

德泽:

恩惠。

生:

焕发。

恐:

担忧。

秋节:

秋季。

焜:

明亮。

形容落叶枯黄的颜色。

华:

同“花”。

衰:

衰败,凋零。

百川:

众多的河流。

百,形容多。

徒:

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为“托物起兴”。

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清晨的露珠等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全诗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3、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简介:

公元4到6世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有六十多首。

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注释:

敕勒歌:

我国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

就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在今天山西北部及甘肃、内蒙古南部一带。

阴山:

山脉名,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

毡做的圆顶帐篷,俗称“蒙古包”。

四野:

四面的原野。

苍苍:

深蓝色。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

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赏析:

这首敕勒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4、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诗,被称为“神童”。

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注释:

咏鹅:

用诗词来赞美鹅。

曲项:

弯曲着脖子。

红掌:

红色的脚掌。

拨:

划动。

译文: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天唱着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赏析:

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六七岁时所作。

开头连用三个“鹅”字,点出题目,形象地模仿出了鹅的叫声,也表现了儿童看见鹅的惊喜。

第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鹅叫唤时那种昂首向前的神态。

后两句描写白鹅戏水,极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白鹅的鲜明色彩和轻快动作。

整首小诗音韵和谐,风格活泼,使人体会到了童心的意趣。

5、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

他是唐朝武后、中宗时著名的宫廷诗人。

少与苏味道齐名,号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李峤集》。

注释:

解:

能够。

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过:

经过。

斜:

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通过“叶”、“花”、“浪”、“竹”这些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现了风的轻柔与急狂,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另外,诗人在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但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超凡的艺术功力。

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可句句都在写风。

如果把题目盖住,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一个谜语。

6、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唐代著名诗人。

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

因为喜欢饮酒,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

其诗数量虽少,但不事雕琢,通俗可口,很富有清新潇洒的意趣。

注释:

碧玉:

绿色的玉石。

这里比喻柳叶嫩绿的颜色。

妆成:

妆饰,打扮。

丝绦:

丝线编成的带子。

绦,丝带,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

译文:

高大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无数的枝条仿佛是下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柳枝上细小的嫩叶是谁裁剪而成的?

二月春风如同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首诗比喻新奇贴切,借柳树歌咏春风,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前两句写柳树的整体形态,以“碧玉”比喻柳树的青绿可爱,以“绿丝绦”比喻垂下的柳枝轻柔妩媚,有一种迷人的意态。

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

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化无形为有形,充分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大胆、独出心裁,又十分贴切,堪称神来之笔。

全诗清新自然,想像丰富,比喻奇巧,历来被人们视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

偶然间写下来。

少小:

少年时候。

老大:

年老。

乡音:

家乡的口音。

鬓毛:

脸两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

指鬓发稀疏、斑白。

客:

作者自外返乡,以客自比。

译文:

我少年时离开了家乡,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稀疏、斑白了。

家乡的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

“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诗人“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心头有无限感慨。

第一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第二句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

三、四句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共鸣,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8、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他描写西北边地风光的诗大气磅礴,音韵优美,多被乐工歌女谱曲、传唱,在当时影响很大。

绝句成就很高,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6首,但篇篇堪称精品。

注释:

凉州词:

唐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万仞:

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笛:

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何须:

有什么必要。

怨:

曲调哀怨。

杨柳:

《折杨柳》曲。

因“柳”与“留”谐音,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这里语意双关,兼指杨柳还没有发青。

度:

越过。

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奔腾的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白云间,一座孤零零的小城傍着万仞高山。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呢?

因为春风本来就永远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前两句写景,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但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因此能用“何须怨”的豁达语调自我宽解。

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9、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

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岸边。

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

因常有很多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白日:

指夕阳。

依:

靠近。

尽:

消失。

欲:

想要。

穷:

穷尽。

更:

再。

译文:

远处的太阳逐渐被群山遮隐,楼下的黄河水依然滔滔向前,流入东海。

若想放眼看得更远,那么你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纳入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让人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既表现了他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使前两句的意境和主旨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0、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多写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擅长写五言诗,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风格自然流畅,意境清远淡雅。

注释:

春晓:

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眠:

睡觉。

闻:

听。

啼鸟:

小鸟啼叫。

来:

传来。

译文:

春睡中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只听到处处都有鸟儿在啼叫。

想起了昨夜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诗歌一开头写春天人困酣睡,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

接着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后两句写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自然而然地想到经过一夜风雨的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

这里的“风雨”、“落花”决不是令人感伤的“逝去”,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隐约地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淡淡喜悦。

虽不浓烈,却很耐人寻味。

11、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性情豪放不羁,颇有才气,其诗感情奔放,流丽畅达。

他擅长描写边塞生活,七绝《凉州词》为历代传诵之佳作。

注释:

夜光杯:

传说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琵琶:

一种弹拨乐器。

催:

催促。

沙场:

战场。

古来:

自古以来。

译文:

在军营的宴会上,将士们举起盛满葡萄酒的白玉杯正要饮酒,马上传来了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们也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出征边塞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平安地返回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边塞军中的生活,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们出征之前,饮酒助兴,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

首句只写饮酒用的“酒”与“杯”,就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

次句又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

寥寥数笔,渲染出了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将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全诗语言明快,笔调豪放,催人向上,感人至深。

12、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因为曾任江宁丞,又号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意境悠远;宫怨诗的成就也很高。

注释:

出塞:

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原作两首,这是第一首。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但使:

只要。

龙城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

不让。

胡马:

指匈奴的军队。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

越过。

阴山:

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译文: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还不见回来。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防,绝不会让匈奴的铁骑越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写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也深含着他对边关将士的怀念和敬佩。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跨越时空,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被赞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13、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

旧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眺望长江江景。

辛渐:

人名,诗人的朋友。

连江: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

古国名,这里指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平明:

清晨,天亮时。

楚山:

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冰心:

比喻像冰一样洁白明亮的心。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写的。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14、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

因官至尚书右丞,人们又叫他“王右丞”。

他有很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能诗善画,还擅长书法、音乐,精通佛理。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北宋大诗人苏轼曾赞誉他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鹿柴:

辋川的地名。

但:

只。

闻:

听。

返景:

返照的阳光。

景,同“影”,日光。

复:

又。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译文:

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返照的阳光射进幽深的树林,又映照在青苔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森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

后两句以夕阳返照来反衬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静美画面。

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和他偏于冷寂的审美趣味。

1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

诗人的朋友元常,姓元,排行老二。

使:

出使。

安西:

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县)。

渭城:

地名,即秦都咸阳,汉时改名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东北。

前往西域,要从这里起程。

浥:

湿润。

客舍:

旅店。

更:

再。

阳关:

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南边而得名,是汉代以来内地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故人:

老朋友。

译文:

渭城的清晨细雨润湿了沙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颜色更加清新。

劝您再饮尽这一杯美酒,往西走出阳关,您就再也没有知心的朋友了。

赏析:

这是古代传诵很广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选景虽平常,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带有一种隐约的离别的伤感。

后两句想到友人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就更为深厚、强烈了。

汉唐盛世,开拓国土,跟西域来往逐渐频繁,不少将士、官员也西出阳关。

但是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所以“人生自古重离别”。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关切的感情。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来驱邪避瘟的风俗。

忆:

思念。

山东:

华山的东面。

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异乡:

他乡,外地。

异客:

在他乡生活的人。

逢:

遇到。

佳节:

美好的节日。

倍:

加倍。

遥知:

远远地想像。

登高:

登上高处。

我国古代习俗,家人在九月九日团聚登高。

茱萸:

一种香气浓烈的木本植物。

传说重阳节时头上佩戴茱萸可以避邪祛病。

一人:

指诗人自己。

译文:

我独自客居异地他乡,每逢佳节来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在插茱萸时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思乡怀亲的名诗是王维17岁时所作的。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

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

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1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大胆,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注释:

疑:

怀疑。

举头:

抬头。

译文:

床前映着一片皎洁的月光,让人以为是地上铺着的一层白霜。

抬头望见天边的明月,不禁让人低下头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客居外地,在一个深秋的夜里,对着月亮思念家乡的情景,抒发了他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全诗用“月”来连贯,感情的抒发十分自然流畅、真挚强烈,能够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诗歌不追求想像的新颖奇特,也不注重语言的精工华美;而是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动人的内容,耐人寻味。

18、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注释:

古朗月行:

“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

全诗共十六句,这里节录的是前八句。

呼作:

叫做。

白玉盘:

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

疑:

怀疑。

瑶台:

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青:

蓝色。

仙人垂两足:

古代神话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然后逐渐看到仙人的全貌。

桂树:

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

何:

多么。

团团:

圆圆的形状。

白兔捣药:

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树下捣药。

问言:

就是问,言是助词,没有意义。

与谁餐:

给谁吃。

译文:

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

月亮初升,先看到神仙露出两只脚,然后才见圆月中桂树的样子。

陪伴嫦娥的小白兔,一直在忙着捣药。

真想问问它,药捣成以后是给谁吃的呢?

赏析:

这是全诗的前半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展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然后,诗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具体写月亮中的仙人、桂树、玉兔,构成神奇瑰丽的意境,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最后的问句,恰切地表达了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更添了一番童趣。

19、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庐山: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

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

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

又称天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

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