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08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docx

高三一轮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练习

第9课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普查讲9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a.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求进行判断

(1)(2021汇编,6分)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2016全国Ⅰ)

B.叶绿体吸收Mg2+和释放O2均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C.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2016海南单科)

D.大分子物质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并且要消耗能量

E.小分子物质不可能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

答案:

C

解析: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通过消耗ATP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故A项错误。

Mg2+从细胞质基质进入叶绿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而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释放出去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故B项错误。

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故C项正确。

大分子物质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是需要消耗能量,故D项错误。

某些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如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故E项错误。

b.根据实例直接进行判断

(2)(多选)(2021汇编,6分)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2018全国Ⅱ)

B.生理功能不同的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可能不同

C.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2018全国Ⅱ)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2018全国Ⅱ)

E.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

F.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G.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2018全国Ⅱ)

H.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不属于胞吐

答案:

BDEH

解析: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胞吞,故A项错误。

生理功能不同的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则是主动运输,故B项正确。

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脂质,所以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故C项错误。

因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流入细胞内,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故D项正确。

抗体和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出细胞,神经递质虽然是小分子物质,但也以突触小泡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故E项正确。

乙醇是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故F项错误。

甘油是脂溶性物质,分子量相对较小,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故G项错误。

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通过胞吐的方式,故H项正确。

c.根据模式图进行判断

(3)(2019江苏南通模拟,2分)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铁离子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的动力是浓度差

B.蛋白2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蛋白3运输Fe2+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蛋白4运输Fe2+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亚铁血红素通过蛋白1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说明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Fe3+在蛋白2的作用下变成了Fe2+,说明蛋白2是酶,具有催化作用;Fe2+通过蛋白3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H+通过蛋白3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蛋白4运输Fe2+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蛋白5能将Fe2+变成Fe3+,说明蛋白5是酶,具有催化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蛋白1运输亚铁血红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动力是浓度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蛋白2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Fe2+通过蛋白3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蛋白4运输Fe2+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影响物质出入细胞的因素

a.曲线分析

(4)(2021改编,6分)如图是不同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相符的曲线是③、⑤

B.曲线④中物质运输速率受到限制的原因是能量

C.若发现某物质的运输速率和曲线②、④、⑥相似,则该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曲线是②、④、⑤

E.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曲线是②、③、⑥

F.能表示最大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无关的曲线是①、③、⑤

答案:

C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①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曲线②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曲线③表示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曲线④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胞吞胞吐;曲线⑤表示载体蛋白不影响该物质运输,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胞吞胞吐;曲线⑥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载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可以用①、③、⑤表示,协助扩散用②、③、⑥表示,主动运输用②、④、⑥表示。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属于协助扩散,符合的曲线是②、③、⑥,故A项错误。

曲线④中的物质运输速率的限制因素应该是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故B项错误。

曲线②、④、⑥表示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该物质的运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故C项正确。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符合的曲线有②、③、⑥,故D项错误。

蛋白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符合的曲线是④、⑤,故E项错误。

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无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胞吞或胞吐,符合的曲线有①、⑤,故F项错误。

b.相关实验设计

(5)(2018湖北联考,11分)已知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验证肌细胞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该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器材:

5%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载体抑制剂、呼吸抑制剂、葡萄糖浓度测定仪、洁净培养瓶若干、肌细胞和红细胞等。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6个洁净的培养瓶,分别编号为肌1、肌2和肌3,红1、红2和红3。

第二步:

向6个培养瓶中分别添加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向肌1和红1培养瓶中分别添加适量且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肌2和红2培养瓶中分别添加相应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肌3和红3培养瓶中分别添加相应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

向肌1、肌2和肌3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肌细胞,向红1、红2和红3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红细胞。

第四步:

培养相同且适宜的时间后,用葡萄糖浓度测定仪检测各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

④实验结果:

肌1、肌2和肌3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依次为5%、4.8%、2.3%,红1、红2和红3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依次为___________、3.5%、___________。

a.肌2和肌3两组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根据肌1和红1,肌3和红3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验证肌细胞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2分) ③5%的葡萄糖溶液(1分) 葡萄糖载体抑制剂(1分) 呼吸抑制剂(1分) ④5%(1分) 3.5%(1分) a.肌细胞吸收葡萄糖时消耗能量(2分) b.肌细胞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分)

解析:

①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肌细胞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③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的种类,即葡萄糖载体抑制剂、呼吸抑制剂,其余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

因此第二步为:

向6个培养瓶中分别添加等量的5%的葡萄糖溶液。

根据实验结果,肌1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依然是5%,可推知肌1和红1培养瓶中添加的是葡萄糖载体抑制剂,进而推知肌2和红2培养瓶中添加的是呼吸抑制剂;肌3和红3培养瓶中添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④实验结果:

肌1和红1培养瓶中添加的是葡萄糖载体抑制剂,由于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红1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应为5%;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呼吸作用为其提供能量,所以红2(添加呼吸抑制剂)和红3(添加生理盐水)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应相同,均为3.5%。

a.肌2培养瓶中添加的是呼吸抑制剂,肌3培养瓶中添加的是生理盐水,结果肌2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大于肌3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说明肌2培养瓶中的肌细胞吸收葡萄糖较少,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肌细胞吸收葡萄糖时消耗能量。

b.肌1和红1培养瓶中添加的是葡萄糖载体抑制剂,结果两瓶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同,均为5%;肌3和红3培养瓶中添加的是生理盐水,结果培养瓶中葡萄糖的浓度均显著减少,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肌细胞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随堂普查练9Ⅰ     

1.(2018海南单科,2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

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B.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

C.通过离子通道排出D.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答案:

D

解析:

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通过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即运输方式是胞吐,体现了质膜的流动性,故D项正确。

2.(2019全国Ⅱ,6分)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

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

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是一种载体蛋白,且可水解ATP)发挥作用,将细胞内的H+逆浓度梯度由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使溶液的pH明显降低,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加入H+-ATPase抑制剂后,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说明蓝光不能为H+的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直接提供能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经蓝光处理,H+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而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后,再经蓝光处理,膜两侧的H+浓度未变,说明无能量供应时H+不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进入保卫细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9海南单科,10分)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根细胞对a、b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外界溶液中这两种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植物根细胞对不同浓度a、b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发现a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

自由扩散的含义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

当外界溶液中b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再增加b的浓度,根细胞对b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同学据图认为b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李同学认为是协助扩散。

请设计实验确定王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答案:

(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进出细胞(2分) 

(2)载体数量饱和(2分) (3)实验思路:

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根细胞平均分为两组,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无氧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植物根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组,则说明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若甲组和乙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则说明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6分)

解析:

(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

(2)当外界溶液中b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再增加b的浓度,根细胞对b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载体数量有限。

(3)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主要区别为是否消耗能量,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多,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故可将有无氧气作为自变量,将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作为因变量设计实验。

实验思路:

将两组生理状态和数量相同的植物根细胞分别培养在相同且适宜浓度的b物质溶液中,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无氧条件下,其余操作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甲组和乙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则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即王同学的判断不正确;若甲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组,则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即王同学的判断正确。

普查讲9Ⅱ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不同渗透装置中的液面变化

a.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装置分析

(6)(经典题,6分)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等浓度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相同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置于同一水槽的清水中。

三个装置中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溶液的体积如表所示。

图2中的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

三个装置的半透膜面积与蔗糖溶液体积

装置编号

半透膜面积

S

S/2

S

蔗糖溶液体积

T

T

2T

A.1-丙、2-甲、3-乙B.1-乙、2-甲、3-丙

C.1-甲、2-乙、3-丙D.1-丙、2-乙、3-甲

答案:

A

解析:

由于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甲、乙两装置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但甲装置半透膜的面积是乙装置半透膜的2倍,故相对乙装置而言,甲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水槽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但由于甲、乙两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及初始液面高度相同,最终漏斗颈内液面高度持平,则甲对应曲线2,乙对应曲线3;甲、丙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但丙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是甲装置的2倍,故相对甲装置而言,丙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水槽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且因丙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较大,最终漏斗颈内液面高度比甲装置高,则丙对应曲线1,故A项正确。

b.溶质能透过半透膜的装置分析

(7)(经典题,6分)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其中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

向a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向b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初始状态如图所示,则刚开始的短时间内和最终的液面高低分别为(  )

A.a高于b,a高于b

B.a高于b,a低于b

C.a低于b,a高于b

D.a低于b,a低于b

答案:

C

解析:

开始时两侧液面一样高,由于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因此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相比较,单位体积的蔗糖溶液中水分子数多于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数,且水分子比葡萄糖分子更容易透过半透膜。

因此,开始时a侧→b侧的水分子数多于b侧→a侧的水分子数,b侧液面升高。

但随后葡萄糖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a侧,a侧溶液浓度大于b侧,a侧液面又升高,故C项正确。

c.渗透装置的变式分析

(8)(2018江苏泰州联考,2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

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下列实验现象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A.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蔗糖和蔗糖酶

B.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后又下降

答案:

D

解析:

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是单糖,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玻璃槽中,因此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是二糖、蔗糖酶是蛋白质,二者均不能透过半透膜,在玻璃槽中不会检测到蔗糖和蔗糖酶,故A、B项错误。

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且蔗糖是二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被水解成单糖,使溶液浓度增大,导致漏斗中的溶液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进入玻璃槽中,使玻璃槽中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漏斗中溶液浓度逐渐降低,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所以漏斗中液面又下降,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渗透原理的应用

a.渗透装置中溶液浓度大小的比较

(9)(经典题,6分)如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

图1和图3装置中的溶液A、B、a、b的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和图4中的h1、h2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和图3装置中液面上升的高度。

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h1>h2 Ma>Mb B.h1>h2 Ma<Mb

C.h1<h2 Ma<MbD.h1<h2 Ma>Mb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MA>MB、Ma=Mb>MA”,推出Ma=Mb>MA>MB,因此图1和图3中膜两侧的溶液均有浓度差,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液面都升高,由于图3的浓度差大于图1的浓度差,溶液b的吸水量大于溶液a的吸水量,所以达到平衡后h1<h2,Ma>Mb,故D项正确。

b.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0)(经典题,6分)某同学拟选择一种半透性的膜材料,用于自制渗透装置。

他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对收集到的四种材料甲、乙、丙、丁进行实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据图分析,该同学应选择的膜材料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A

解析:

图1是渗透作用装置,漏斗内装的是糖溶液,烧杯中是清水,则渗透装置内液面会逐渐升高,图2中只有甲材料使得漏斗内液面上升,故A项正确。

采用乙材料,漏斗内液面没有变化,说明膜材料是全透性或不透的,故B项错误。

采用丙材料,漏斗内液面先升高后降低,说明糖可透过膜材料,用其充当半透膜效果不佳,故C项错误。

采用丁材料,水分反而从浓度高的漏斗中渗出,一般不存在,故D项错误。

c.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

(11)(2021汇编,8分)如图是选用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用U型管作渗透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图实验结果说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某同学想继续探究蔗糖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他向b管中滴加了两滴一定浓度的蔗糖酶,并在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并预测实验结果:

1一段时间后,若发现a、b两管的液面高度差继续增大,直至最后稳定不变。

请分析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段时间后,若发现b管液面先上升后下降,直至b侧液面仅略高于a侧后不再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两侧液面等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滴加蔗糖酶后使b侧溶液浓度升高(2分) 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2分) ②蔗糖的水解产物可以通过半透膜(2分) 在a管中滴加等量的蔗糖酶溶液(2分)

解析:

该图实验结果说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某同学想继续探究蔗糖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他向b管中滴加了两滴一定浓度的蔗糖酶,并在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一段时间后,若发现a、b两管的液面高度差继续增大,直至最后稳定不变,说明滴加蔗糖酶后使b侧溶液浓度(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升高,蔗糖被水解,其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②一段时间后,若发现b管液面先上升后下降,直至b侧液面仅略高于a侧后不再变化,说明b侧浓度高于a侧,原因是蔗糖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但“b管中滴加了两滴一定浓度的蔗糖酶”,为使两侧液面等高,应进行的操作是在a管中滴加等量的蔗糖酶溶液。

5.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a.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2)(2019.4浙江选考,2分)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

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

C

解析:

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故A项错误。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故B项错误。

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膨胀,甚至会涨破,故C项正确。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故D项错误。

b.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3)(2017全国Ⅱ,6分)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因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从1.5h开始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在该过程中,物质A已经进入了细胞,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吸水,故A项错误。

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故B项错误。

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这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