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079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

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一)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二)把握语言风格:

清新

  绚丽

  平淡

明快

  含蓄

  简洁

1、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

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把握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四)品味语言风格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母题迁移

1、《江西乐平县)人。

《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

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

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

《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赏析:

本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燕子春来秋去,寒时搬走,热时飞回,唧唧喳喳忙个不停.有时落于王府华弟,有时歇于寻常巷陌.看朝代兴荣时多,亡时也多。

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本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4、《葛溪驿》赏析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葛溪:

今江西省戈阳县。

驿:

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缺月:

不圆的月亮。

漏:

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

未尽。

明灭:

忽明忽暗。

岁月:

时光。

起:

起来。

行人:

诗人自指

赏析:

皇祐二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

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诗中提到了这一点,所谓“病中最觉风露早”,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这两句是说梦中身体对冷风寒露更加敏感.而梦中回家,不觉得路途实际有多长.

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

前半写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5、《寒食孟云卿》赏析

《寒食

  孟云卿

  》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作者介绍: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元结极为推重孟云卿的诗。

780年(乾元三年),他所编选诗集《箧中集》里,选入当代七位诗人的诗共24首,其中孟云卿诗5首。

其诗作如实地描写了当时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与亲朋故旧的情谊。

766年(大庆元年),孟云卿远往南海,元结作诗赠别,题为《送孟校书往南海》。

诗序中元结自称:

“平昌孟云卿与元次山同州里,以词相友,几二十年。

材业,次山不如云卿;诗赋,次山不如云岁,通和,次山不如云卿......云卿少次山六、七岁,孟云卿声名满天下,知己在朝廷。

及次山之年,云卿何事不可至。

”高度评价孟云卿的品德与才学,热情赞扬彼此兄弟般的真诚友谊。

孟云卿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安史之乱中,他家境困顿,飘泊四方。

其诗反于声病,藻绘,语言朴素。

其《伤时二首》有“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之句,颇能反映社会现实。

其一生坎坷,卒年卒地不详。

赏析: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

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

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

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6、晚唐《寒食日献郡守》赏析

《寒食日献郡守

  晚唐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作者介绍:

张友正[唐]作草书自云得汉人心法。

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笔常动摇,势若宛转。

其书别构一体,自得成就。

虽神明潜发不逮古人,然自然处正自过人。

《广川书跋》

赏析;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

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

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7、诉衷情 陆游)赏析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③。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④!

[题解]作者四十多岁时曾到四川、陕西等地参加过军队,很有一番抱负,以杀敌救国为己任,但未能如愿。

到老闲居家乡,仍感万分遗憾。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他晚年的苦闷心情。

[注释]①梁州——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作者曾在梁州军中工作过。

  ②关河——关隘和河防,都是形势险要的地方。

  ③鬓先秋——鬓发已象秋霜一样白。

  ④天山句——天山,在xq,这里借指南宋的西北边境。

沧州,水边的地方,通常用来称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作者晚年居住的故乡山阴(绍兴)城外的鉴湖。

[语译]

 ⊙想到年轻时为功名万里从军,

跨骏马,上梁州,保卫边疆。

旧时的关河在哪里,已如梦境,

穿过的貂裘,也变得暗淡无光。

 ⊙敌人未消灭,我的头发已白,

想到这,就要哭,但有何用?

谁能料这一生竟这样空过,

我的心在西北,身却要老死湖旁!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8、《溪居即事崔道融》赏析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朝荆州人。

以征辟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

避地入闽。

《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所选的四首诗里前两首十分活泼生动,后两首则凄苦悲郁。

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

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

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

“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

“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

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

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诗人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