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303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腹泻怎么办.docx

小儿腹泻怎么办

如何观察小儿的大便

生后24小时内排出的粪便为胎粪,呈黑绿色,粘糊状,无臭味,是由胎儿期的胃肠分泌物、胆汁、咽下羊水中所含的胎儿皮脂等混合而成的。

生后2~3天,排出的粪便是过渡便,为棕褐色,由胎粪与乳汁混合而形成的。

生后3~4天,胎粪完全排尽,变成黄色的正常的大便。

母乳喂养的粪便为金黄色,软糊状,或有米粒样的小颗粒,味酸不臭。

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比牛奶喂养的新生儿排便次数要多,每天4~6次,甚至可达7~8次之多。

但如果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深绿色糊状,常提示母乳不足,宝宝处于半饥饿状态,应添加配方奶粉或鲜牛奶。

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呈淡黄色均匀硬膏状,较干,有臭味,有时混有奶块。

大便次数少,每日排便约2~4次。

但如果发现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呈灰色、质硬、较臭,常提示蛋白质过多,而糖分过少,须改变牛奶与糖的比例,改变奶粉的品种。

有的宝宝每次换尿布时,尿布上都有些粪便,如果大便较均匀,水分不多,没有粘液或者偶尔带有少许奶块,都是正常现象。

也有的宝宝不是每日都有大便,要2~3天才拉一次,排便时也不费力,不能认为是便秘,也是正常现象。

宝宝的大便有以下异常情况时,就要检查喂养情况或请医生诊治:

1、大便性状不正常:

如果排出的大便水份多,粪质少,伴有明显酸味,绿色泡沫样便,粘液、脓血便、豆腐渣样便,甚至大便呈灰白色,血便或柏油样便等。

2、排便次数增多:

大便次数比平常增加,每天排便5~10次以上。

3、便秘:

3天以上未排便,大便干结呈羊粪粒样,排便费劲,常常引起肛门破裂。

如有以上大便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儿科诊治。

绿色稀便,多见于受凉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每天排便次数常在5~10次。

深棕色泡沫状便,多见于混合喂养的宝宝,过早添加米汤、米糊等谷物食物,糖摄入过多,如奶粉中加糖过多,或喂开水过多,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能恢复正常。

 

婴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腹泻?

1岁以内的婴儿,腹泻发病率很高,这与下列因素有关:

1、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儿水代谢旺盛,一岁以内婴儿每日摄入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水平下降而自身产生的抗体较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4、由于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爬、走接触物品及人的机会增多且此月龄的宝宝喜欢将东西往嘴里送,因此细菌感染机会增多易致腹泻。

5、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抵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6、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这是由于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较强的抗肠道感染的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人极易被污染,使婴儿吃进带细菌的食物,引起胃肠道感染也能引起腹泻。

7、使用奶瓶喂养,奶瓶易被污染,而且不易清洗。

8、室温下保存食物时间过长,食物易被污染而且易于细菌滋生。

9、饮用被污染的水,水源被污染或储存过程中被污染。

10、饭前便后或处理粪便后不洗手。

 

婴幼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判断孩子是否拉肚子,不能仅凭大便次数是否增多,还要观察大便量是否增加和大便性状是否改变,如果孩子只有大便次数增多外,大便仍然是成条,称为“假性腹泻”,如果除大便次数增多外,还发生了大便性状的改变,这就称为腹泻病。

大便性状的改变包括由原来的成形便变为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或脓血便。

一般来讲,小儿的母亲最能明确地判断出孩子的大便是否与平时有所不同。

因为不同小儿的饮食习惯不同,大便次数和性状也会有不同。

腹泻的小孩除腹泻症状外,还可有发热、呕吐、腹痛、食欲减退、精神不好等症状。

腹泻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出现佝偻病,更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而且如果腹泻恢复慢,容易形成慢性而迁延不愈。

引起婴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婴幼儿腹泻是什么回事

病因:

一、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

由于细菌、病毒、真茵或原虫等,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或通过污染的用具、手、玩具传播,或食物腐败、变质、细菌繁殖后的食物进入体内,引起消化道疾病,出现腹泻。

1、病毒感染:

在寒冷季节婴幼儿的腹泻约80%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的感染,(常发生在每年的10-12月,又称为秋季腹泻),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细菌引起的腹泻以致病毒性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感染最常见,常发生在每年的6-8月,又称夏季腹泻。

(1)致腹泻大肠杆菌:

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

A、致病性大肠杆菌:

它侵入人体肠道后,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壁萎缩变异,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B、产毒性大肠杆菌:

可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引起腹泻。

C、侵袭性大肠杆菌:

可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此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抗原有交叉反应。

D、出血性大肠杆菌:

粘附于结肠产生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引起肠粘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

E、粘附一集聚性大肠杆菌:

以集聚方式粘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粘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也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引起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也会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

除侵袭小肠、结肠粘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为多见。

(5)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在医学上称之为症状性腹泻。

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泻,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水平之外,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有学者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二)非感染因素

非感染性腹泻:

与发病季节无关,包括许多方面。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

喂养不定时添加辅食过早、过多、过勤,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由于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成份不恰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如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

(2)过敏性腹泻:

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发病机理:

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感染性腹泻机理:

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上或带菌者传播。

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肠道)防御机能的强弱,感染菌量的大小及微生物的毒力。

1、病毒性肠炎:

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破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

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道的渗透量增高。

肠微绒毛破坏亦造成栽体减少。

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

2、细菌性肠炎:

根据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理亦不同。

(1)肠毒素性肠炎:

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孤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

细菌在肠腔释放2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

如志贺菌病、沙门菌病、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

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菌的菌痢样粪便。

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机理:

主要由于饮食不当引起。

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层增高,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进而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的临床表现

腹泻临床分期:

3期

1、急性腹泻:

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

病程在2个月以上。

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1)轻型: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尔有溢乳或呕吐、腹泻每日5~10次,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

A、胃肠道症状:

腹泻频繁,每日排便10次以上,大便量也较多,常向外溅出,水样或蛋花汤样,黄绿色大便,含有少量粘液。

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患儿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B、可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精神萎糜、烦躁不安、进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脱水:

由于吐泻丢失体液过多或摄入量不足,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脱水。

出现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粘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末梢循环的改变。

代谢性酸中毒:

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肠吸收不良,热卡不足使机体得不到正常能量供应导致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脱水时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流缓慢,组织缺氧导致无氧酵解增多,而使乳酸堆积;脱水使肾血流量不足,其排酸、保钠功能低下使酸性代谢产物滞留在体内。

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凉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以很不典型。

低钾血症原因:

摄入减少排出增多,胃肠液中含钾较多,呕吐和腹泻丢失大量钾盐(腹泻时大便含钾量约为17.9+11.8mmol/L),进食量少,钾的摄入量不足,肾脏保钾功能比保钠差,缺钾时仍有一定量的钾继续排出,所以腹泻时会有体内缺钾。

但在脱水未纠正前,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尿少而致钾排出量减少等原因,体内钾总量虽然减少,但血清钾多数正常。

随着脱水,酸中毒被纠正,排尿后钾排出增加,大便继续失钾,以及输入葡萄糖合成糖原时消耗钾因素等使血钾迅速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钾症状,如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紊乱、碱中毒等。

低钙血症:

以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

由于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可使体内钙减少,但是在脱水酸中毒时,由于血液浓缩、离子钙增多等原因,不出现低钙的症状,待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则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抽搐和惊厥)。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呈散发或小流行,经

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近年报道,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及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50%左右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为3-8天,少数较长。

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

可用ELISA法检测病毒抗原,抗体,或PCR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2)诺沃克病毒性肠炎:

主要发病季节为9月-4月,发病年龄1-10岁,多见于年长儿和成人。

潜伏期1-2天,起病急慢不一。

可有发热,呼吸道症状。

腹泻和呕吐轻重不等,大便量中等,为稀便或水样便,伴有腹痛。

病情重者体温较高,伴有乏力,头痛、肌肉痛等。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3天,粪便及周围血象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3)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包括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

潜伏期长短不等。

常引起志贺杆菌性痢疾样病变。

起病急,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性惊厥。

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粪便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其中空肠弯曲菌常侵犯空肠和回肠,且有脓血便,腹痛甚剧烈,易误诊为阑尾炎,亦可并发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研究表明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结肿大,亦可产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可与阑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颈淋巴结炎。

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有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新生儿多为败血症型,常引起暴发流行。

可排深绿色粘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鉴别诊断

(一)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

1、生理性腹泻

在儿科门诊中经常能遇见一些持续腹泻的宝宝,经多方治疗无效,而且在腹泻这段时间里,从不发烧,精神、食欲很好,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检查大便常规正常,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腹泻。

这种腹泻多发生在出生后不久的小婴儿,表现为排便次数一直较多,大便的性质也总像消化不好,外观呈黄绿色稀糊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奶瓣,但是孩子的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体重也逐日增加;因此不应认为是一种病态。

这种腹泻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4-5个月时逐渐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和性状就会转为正常了。

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性蛋白质后,甚至在日晒、风吹或衣服的摩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生理性腹泻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体型较胖的婴儿,常伴有湿疹。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粪便酸度、还原糖试验等检查方法加以鉴别。

(二)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

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尚需与下列疾病区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小儿腹泻

[治疗]

原则为: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不同时期的腹泻的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问题及饮食疗法问题。

治疗不当往往会得到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

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

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式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

Q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

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

因ORS为2/3张液,故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2)微生态疗法: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

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类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

(3)肠粘膜保护剂:

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4)避免用止泻剂:

如洛派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二)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因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

此类病儿多有营养障碍,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粘膜损伤的恢复、胰腺功能的恢复、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的产生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1)继续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即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大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有稀到稠。

(3)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

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毫升稀豆浆加5~10克葡萄糖)、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过敏性腹泻:

这种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它饮食。

4、药物治疗:

(1)抗生素:

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

(2)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B1、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粘膜的修复。

(3)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

5、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疗效,并可配合中药。

 

腹泻的家庭治疗

腹泻的治疗应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有无脱水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体的不同,可将腹泻分为三种类型:

有脓血便的腹泻、急性水样便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1)有脓血便的腹泻:

这种腹泻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常常伴有发热、食欲差、中毒症状重、肠粘膜受损较重,需要送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

(2)急性水样便腹泻:

急性起病,病程在14天以内(大多数病程为7天左右),每日多次水样便或稀便,没有脓血,可伴呕吐和发热。

这类腹泻最大危险是很快引起脱水,甚至死亡。

另外由于进食减少和丢失增多,可引起营养不良。

引起儿童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原体大多是轮状病毒和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治疗是及时补充水分,纠正脱水。

(3)迁延性腹泻:

一般起重较急,开始可以是急性水样便腹泻或痢疾样便,但病程迁延持续14天以上。

造成的主要危害是大量营养物质的丢失,病儿体重减低,如果大便量多,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引起迁延性腹泻的病原一般不是单一的,多数属于肠道功能紊乱。

需寻找原因进行治疗。

腹泻的治疗尤其是急性水样便腹泻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如依靠实验室的病原检验结果再决定治疗方案是不及时,也是不现实的,急性水样便腹泻病原常常是病毒,有一定的病程,因此,腹泻的孩子可在家治疗,其治疗原则是:

(1)及时补充水分,预防和纠正脱水,尤其是对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人,父母给病儿喂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由于腹泻的危害是因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而造成的,因而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是必须的,父母可给小儿喂各种方便的、小儿可接受的、有效的液体,如母乳、牛奶、酸奶、米汤、稀粥、口服补液盐(ORS)等。

只要孩子想喝,就应喂给,直到腹泻停止。

服用方法:

小于2岁的,1~2分钟喂1小勺;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用杯子喝;如果患儿呕吐,停10分钟再慢慢给患儿喂服,每2~3分钟喂1勺,直到腹泻停止。

(2)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内,且还没有开始吃固体食物,则用等量水稀释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患儿两天,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或已开始食用固体食物,则给些米粥或其他淀粉混合食物。

(3)如小儿腹泻3天不见好转,或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带病儿去找医生:

1)多次水样便;2)频繁呕吐;3)明显口渴;4)不能正常饮食;5)发烧;6)大便带血。

 

如何预防和护理腹泻的孩子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很大的危害,因此不论病情轻重,均需要及时治疗。

轻型的患病宝宝如果久不治疗,就会出现消瘦、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继发泌尿系统感染、肺炎等疾病,最后使患病宝宝的生长发育出现严重障碍。

重症的患病宝宝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必须及时送医院救治,延误数小时都会发生生命危险。

应引起注意的是,有时病初的宝宝由烦躁不安渐渐安静,切勿将精神萎糜误以为睡觉,而耽误了治疗时机。

所以无论何种类型的腹泻,都要予以重视。

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只要及时正确进行治疗护理,绝大多数的宝宝腹泻都能治愈。

要预防腹泻病的发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坚持母乳喂养,尤其是生后6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为母乳中含有抗体,可提高宝宝对病毒或细菌的抵抗能力。

此外母乳不需要消毒,只要喂奶前母亲洗干净手和奶头。

应避免在夏天断奶,以减少腹泻。

(2)要强调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还要观察宝宝大便的情况,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