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041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合集【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3.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2.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______”。

(填出一句即可)

【答案】

1.示例: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长烟落日孤城闭”抓住典型景物铺排描画,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

其中既寄寓着伤感,又寄寓着豪情。

诗人以此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2.C

3.示例一:

角声满天秋色里

示例二:

巴山夜雨涨秋池

示例三:

枯藤老树昏鸦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再用“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外战地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景象。

既寄寓了作者对塞外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而感伤,又暗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句子借“酒”抒发诗人的怀旧之感和委婉的伤今之情。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借“酒”引发诗人深沉的幽思。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一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展示的是豪迈情怀。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借“酒”传达诗人愉悦的感受。

据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的积累。

选择一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

点名时令:

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

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5.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

⑵______。

【答案】

1.示例:

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

徘徊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修辞角度:

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

“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词句“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的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

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

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

“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

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

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

除夕。

②迢(tiáo)递:

遥远的样子。

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

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

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

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

未成年的仆人。

亲:

亲近。

⑦岁华:

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

1.A

2.C

【解析】

1.A错误,应是:

“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答案】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

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

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