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27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docx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

  您所需的,就是XX所做的。

XX为大家用心整理了历史书的读后感500字十五篇汇总,欢迎参阅。

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汇总

  篇一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

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

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

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

“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篇二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

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

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

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

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篇三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

在这近XX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

比如:

“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

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

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

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

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篇四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

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

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

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史记读后感》500字汇总

  篇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

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

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

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篇二: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司马迁,字字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五帝本纪第一”。

其中记载的是五帝的传说。

五帝有黄帝、颛顼、尧、舜和禹。

黄帝,是少典族的儿子,姓公孙,明轩辕。

生下来就神异,几个月大就能说话,幼年心智周遍、聪明伶俐,长大后敦厚勤勉,成年时就见识广博,通晓天下大事。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

他宁静深沉而有智谋,疏旷通达而明晓事理,养才育物以便充分开发利用土地,依照四时季节办事以顺应自然规律,凭借对鬼神的尽心敬事来制定礼仪法度,治理四时五行逆顺来教化百姓,洁心诚意进行祭祀。

尧是继炎帝、黄帝之后有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

尧勤于政事,认认真真地治理着国家。

尧日理万机,勤勤恳恳地为人们办事。

等到尧退位的时候,他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所谓“尧舜禅让”。

舜有一片真诚的孝心,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弟妹。

舜是个品德高尚、富裕谦让的人。

舜走到哪里,他崇高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大家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

大家都喜欢他,围绕着他住了七年。

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到了第三年,那里就成了一个小镇。

舜做了国军以后,心里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大禹,因受封为夏伯,所以又称为夏禹。

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

他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住了泛滥的洪水,被舜选为了继承人,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首领的位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篇三:

  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动的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

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篇四: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人类离不开书。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做《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

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

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

《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篇五: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名著。

它不像有些书华而不实,《史记》这本书很吸引人,爸爸妈妈和我争着看。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

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

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

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

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

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

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

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

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读《史记》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这本史学巨著。

  《二十四史》读后感500字

  余自髫龄,与书结缘,读书作文,乐在其中。

少时曾读郑渊洁童话,与皮皮鲁、鲁西西神交久已,舒克贝塔、五角飞碟、大灰狼罗克,甚爱之,甚念之。

后读中学,始读名著,悲黛玉之红颜薄命,叹孔明之出师未捷,也曾流下颇多恻隐之泪。

后读大学,图书馆成吾课外必至之所,上至科学艺术,下至小说杂文,吾读其无穷之文字,叹吾生之须臾,南航北航,图书馆成吾第二课堂也。

然读书虽多,仍感难入其门,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偶然一日,在家中读得一篇《三字经》,其文虽短,颇含深意,可谓中华五千年读书之良法。

其曰读书需以四书入门,继之五经,继之诸子,继之诸史,考世系,知兴替,吾读其文字,似得一宝,徘徊多年,始得门径,可喜可乐。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对于吾,研究生,三年级,始入门。

对于国文,开山之书,乃朱熹夫子之《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修生养性,讲仁说义,求学实习,明辨笃行,可谓明矣。

四书毕,余又购得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十三经译著,方读《尚书》《孝经》《礼记》《尔雅》《诗经》《周易》,读书过程,由难而易,渐读渐悟,知其一二,可谓优游涵泳也。

转眼之间,余至上海,又够诸书,有古诗唐诗,三苏李杜,明诗宋词,建安七子,购书已然成生活中一大乐事。

来沪之后,购书颇多,然读之甚少,惭愧惭愧。

  自去年八月,吾购得一套岳麓书社之《资治通鉴》,此乃吾读史之钥匙,半年时间,吾读毕此书,感慨颇多,意犹未尽,故又购得一套毕沅之《续资治通鉴》,畅游于宋辽金元之风云变幻,可谓酣畅。

此亦坚定吾读书之信念,故于去岁年末,购得中华书局一套《二十四史》,此书博大精深,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均以纪传体述之,四千余万字,四大箱,六十三册。

望洋兴叹,故久久不敢启封,束之高阁多日。

  不觉半年光阴已过,恰逢我读毕续通鉴,《宋论》之日,近日吾颇感光阴荏苒,时不我待,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故选日择日,沐浴更衣,终于开始漫长之读史之旅,此日于吾非同一般,故作文记之。

预计将于五至十年时间,通读此书,以成我博学鸿儒之梦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

  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

  。

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就像上一篇说的,按照五代的发展顺序来讲讲每个朝代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好了。

  首先是《旧五代史-梁书》。

说实话,我以前对梁太祖朱温的印象蛮恶劣的:

本来就是一个反贼(黄巢),靠着临阵倒戈,投降官军,然后又把故主赶尽杀绝,获取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反过来又下狠手杀了唐昭宗,废唐昭宣帝,建立梁朝;诸子之妇轮流入侍,最后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

用他嫡亲大哥的话来说就是:

朱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

这样的反覆小人确实令我反胃。

这是基调,不会变的。

但他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事情。

  其实,整个五代的军队和政治制度都是自他而始的,后面的几朝包括北宋在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动。

  如禁军(元从亲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银枪效节军、行营都统、牙军(特指魏博))、节度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级制度,又如很重要的三司使("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

三司之名始于此")。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朱温特别敬重他的皇后张氏。

曾经有一次,大军已经开拔,张氏遣人告之"不妥",朱温即返("每军谋国计,必先延访。

或已出师,中途有所不可,张氏一介请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

后来张氏病逝之后,朱温才开始……

  朱温能够白手起家,令我佩服,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既令人不齿,也断送了自己一手创立的梁朝。

他死后仅传一代(梁末帝)梁朝即亡。

  明天还是讲讲唐庄宗和唐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吧,下场挺令人深思的。

  《汉书.张释之列传》读后感

  法不能顺情。

文帝因喜而拜啬夫,因怒而欲斩跸者、盗者,张释之据理力争:

“法者,人民之法也,因陛下一人喜怒而失法度,何以取信于民?

”文帝屈。

  世间多阿谀者,法外之情多矣。

《红楼梦》中薛蟠杀人后逍遥法外,只因有钱有势,众人捧之;被杀者族中“人丁稀微”,故“杀人偿命”之天理在此行不通。

此命不等同于彼命也,“生而平等”不过是美妙的宗教语言而己。

人世间何时平等过。

  拿请客吃饭来说,得看请的人是谁,请多了,怕背上“奢侈浪费”的恶名。

越往上,层次越高,档次越高。

上层一顿够基层吃几顿。

谁规定的这个原则?

人们是很奇怪的,不能容忍小恶,倒能宽容大恶。

似乎高层的人们隔得远,见不着,眼不见心静了;或是这些大人物日理万机,管着国家大事,享受一些,理所应当;或是自然的弱肉强食法则在作祟。

平不平等,麻木的人们的灵魂己经接受,并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

  而谁来执法呢?

谁来维护这“人民之法”呢?

恐怕张释之再世,也只能“酌情处理”了,也只能“苟顺人情”了。

  《明史》读后感

  读明史,忽然生出两个感慨。

一者,关于元之灭亡。

蒙古人以铁骑征服南国,建立元朝一统的局面。

不过95年,便败于朱元璋。

败因固然多,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坐了天下,便享受天下,结果丢失了天下。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养尊处优,必然消磨斗志;享受安逸,必然自毁长城。

马上固然不能守天下,但也不应忘记马上可以打天下。

1368年润七月,明军挥师北上,元顺帝一路北逃,其狼狈之状,令人扼腕叹息。

智者不禁要问:

铁骑的后裔如何变作如此熊样?

由此可以推想:

龙的传人,未必就是龙,正如铁骑的传人未必就成铁骑一样。

史鉴昭昭,却引以为戒者寥寥,悲夫!

  感慨二者,关于方孝孺之死。

明成祖以“奉天靖难”之名发动兵变,取代了建文帝之位,请建文帝的文学博士方孝孺起草诏书。

作为臣子,感知遇之恩,哭孝于先帝朝堂,原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于政治伦理层面予以嘉许。

面对新主登基,若干系仅局限于一身,不奉诏也罢了,大不了自己人头落地,也算是成就了自己的一腔忠心。

但他明知自己一身,系关着满门九族乃至于投靠者的生死存亡,却不管不顾,一意孤行,致自己惨遭磔刑,株连873口跟着受死,方孝孺之不智,昭然若揭也。

非但不智,而且殊为可恨!

其不智、可恨者三:

靖难之变,乃是朱家内族之争,谁当皇帝也姓朱,忠建文与忠朱棣何异?

  唐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杀,时魏徵为太子洗马。

李世民不计前嫌,魏徵亦不弃明主,遂成千古佳话。

堂堂文学博士,当知巍徵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齿也。

此其一也。

忠可不问贤愚,仁却当顾无辜。

一己之身死不足惜,九族之祸岂能不顾?

明知株连九族还要孤行到底,那就可恨之至了。

此其二也。

政治伦理,应当从属于亲情伦理。

政治斗争无是非,亲情取舍有先后。

因一己之理念,殃九族之无辜;为一己之忠名,致九族之灭门,方孝孺可诅咒矣!

此其三也。

至于明成祖,此不论及,不等于彼不残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