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183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docx

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

從<嘉平公子>看蒲松齡的社會背景與愛情觀

中文一A961124洪碧梧

壹、前言:

宋元以來的戲曲小說裡,凡是敘說男歡女愛的故事,大多都遵循著「郎才女貌」的格套。

似乎天生麗質、裝飾打扮,永遠是女兒家的事,與男人毫不相干;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原則,也成了男兒的專利,姑娘不得染指。

這種新鮮奇特的現象也反映在《聊齋》中的愛情故事,以不寫男子容貌為常例。

如果是反常的描寫了男子的儀態風姿,那麼男女雙方總免不了好事多磨,甚至反目成仇,不歡而散。

不過《聊齋》中也有描寫因女子擇偶時以貌取人,最後落入哭笑不得的尷尬處境的故事,其中以〈嘉平公子〉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貳、對於〈嘉平公子〉的寫作動機: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讀」的課,在延伸閱讀時看到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讀完後感觸很深。

而剛好中文課本也收錄了這本小說中的幾篇故事,歷史課才剛上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我決定把《聊齋誌異》作為小論文的探討作品。

蒲松齡處身於亡國與新朝之間,親見變亂與壓迫,因此依託神鬼與妖怪來描寫人情世態,批評政治,刻畫現實社會的社會,發洩他的苦悶與憤慨,表現出他強烈的正義感。

我選擇對〈嘉平公子〉作分析,主要是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有許多幻化成女子的狐鬼妖怪與書生相遇相戀,但〈嘉平公子〉中的溫姬並不只重外表,在發現嘉平公子的虛有其表之後,留下一句:

「何事『可浪』?

『花菽生薑』。

有婿如此,不如為娼。

」如此幽默而諷刺的語句,使我會心一笑並決定以這篇來作為探討的對象。

叁、蒲松齡的生平: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

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逝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熱衷功名。

父親蒲槃,此時家道已漸中落。

十八歲中秀才,此後卻屢試不第,遭遇坎坷。

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以及對當時社會矛盾的體察,飽蘸著血淚,傾注筆端,創作了流傳百世的《聊齋志異》。

但他的創作成就並不僅限於此,幾乎涉及文學的各個門類,他創作的詩現存1056首、詞119闋,但曲有包括著名的〈墻頭記〉、〈姑婦詞〉在內的15種70餘萬字。

此外蒲松齡還撰寫了〈歷日文〉、〈省身語錄〉等9種雜著,內容涉及天文、農業、醫藥、教育等各個方面,另有〈閘窘〉等三部戲曲。

〈註一〉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齡在江蘇省寶應縣為同鄉進士孫蕙做幕僚,後隨往高郵,一年後回家鄉,在一個姓畢的人家做私塾老師,於畢家石隱園綽然堂教學近40年,直到71歲歸家。

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

從20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例如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

蒲松齡40歲時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

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

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並為《聊齋誌異》題詩: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王士禎對《聊齋誌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誌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

「餘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

」,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

除此之外,蒲松齡還創作了詩、詞、散文、俚曲等,還有一篇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

後來有專門研究蒲松齡及其作品的學問,名為蒲學。

〈註二〉

由上述蒲松齡的生平,可以列出下列幾點:

〈1〉窮苦一生:

蒲松齡家產微薄,又窮守儒業,以致從老到少,皆為衣食奔波,半輩子學究生涯,妨礙他的進退行藏,以致難免羨慕富貴神仙,甚至憤世嫉俗,自怨自艾。

〈2〉屢困場屋:

一生志在功名,從二十出頭一直到五十一歲,「年年文戰垂翅膀」,且尚不死心,為考試耗盡了他全部青春。

自學格局受到嚴重的限制,對文昌帝君的崇拜則幾乎要凌駕於至聖先師之上。

〈三〉交遊不廣:

除年輕南遊到楊州外,一生行蹤幾皆在山東省濟南府內;雖所往來者故不乏當代名人,其中有很多是有相同癖好的,喜談狐鬼,如畢家大小及傭僕輩,或講述,或撰記,使他的著作生色不少。

但知交則多是落魄書生,且幾是家鄉人士,在他交遊名單上不容易看到非山東籍或士民以外的朋友(特別是方外人士),見聞難免受限。

〈四〉好談鬼狐:

約二十五歲時他開始構思鬼狐故事,四十歲初步整理成篇,陸續寫到六七十歲,所以《聊齋誌異》的撰寫是貫穿他一生的,書中故事是他於漫長時間裡所閱所聞的結晶,他結合了民間信仰及儒釋道等宗教信仰的成果。

因此他的「宗教世界」雖龐雜模糊,卻也具體呈現在其中,從他的信仰可試探中國宗教史上的一些特徵。

〈五〉天性耿介:

他個性鮮明,爛漫天真,對待朋友出乎至誠;對不孝不義之徒,則毫無妥協的餘地,口誅筆伐,絕不留情;而對於官場人物,例無好感,完糧納稅後,「足跡不踐公門」,他寫信罵王鹿瞻懼內不孝,責孫蕙縱容隨從威逼鄉里,甚至敢嚴詞痛詈蠹吏康利貞,再再顯示這位讀書人疾惡如仇、敢作敢當的本色,這種特性表現在宗教觀念上則是好談善惡報應,在宗教信仰上則是迷信與理性並存,既期望相信鬼神會主持正義,卻也敢於與之爭論是非,這種信仰方式兼具傳統士人與基層百姓二者之特徵。

〈註三〉

肆、《聊齋誌異》的創作背景:

〈一〉婦女地位:

大體而言,自貞節觀念日漸定型發展的宋代明清近世以來,歷朝均有學者討論相關課題,更且由正史、古今圖書、筆記小說各方收集論政,統計歸納之節孝婦女人數亦極多,不過,對清代貞節婦女的探討上,尚未出現整體立論的巨篇大作,因不少學者以為至清代貞節觀念已定型且宗教化,無甚新意不需再論,我個人深覺清代婦女的節孝觀念至清末中國傳統政經社會制度崩解正在重建中,婦女自我觀念的確立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實在值得敬佩,能無一己之私,雖受禮教社會制度的層層束縛壓迫,卻奉養翁姑撫己成立,中國歷史在大主流政治變遷異動下,文化傳承民風習俗與家族苗裔滋繁正因這些在不平等制度下無怨無悔辛酸付出的婦女身上而得以完成。

節孝婦女的行為雖然可能有「過中」、「愚昧」、「不值」等等的表現,但反觀之,她們超過凡俗人們表現的超越行為,是人性極致的崇高顯現,是指引人性發揮與效法學習的明燈,否則人人皆自私利己,則古代社會在遭受疾病死亡大事後,家族社會如何傳承?

文化又怎麼可能延綿數百數千年?

當然,並非文化傳承下來的風俗都是好的、正確的,不適合的歷史遺產也是可揚棄可摧毀,但其意志精神與道德善性的可貴之處我們當傳承效法,在其他正確適當之處發揮。

〈註四〉

〈2〉政治情勢: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政權也是離現代最近的一個皇朝,同時又是一個與中原地區相比相對落後的部族(一說處於奴隸制),擊敗傳統的「華夏民族」(主要指漢族)而建立的政權,清朝有其特殊性,長期以來存在大量爭議。

主流觀點:

有關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爭議。

一部分人認為,後金是明朝的地方割據政權,而清朝自入關以來積極推行儒家思想,定國號大清,定都於中原的北京;同時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以儒家傳統和中原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

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國」來指代清朝,並在國際上作為中國的代表。

同時,清朝初期和中期打下的領土也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

這種觀點目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所認同,尤其在20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屬於官方主流觀點。

《聊齋誌異》裡所記下的詩,充滿了所謂故宮禾黍之悲,甚至有「漢家」的字樣。

〈池北偶談〉所記,卻少了最重要的四句,並把「深宮」改為「深閨」,「漢家」改為「樓台」,「歌代哭」改為「昇平曲」,於是最後的「潸然」也只好改為「惘然」,這一改對於王士禎在朝為官自然很方便,但原詩(不知誰作,王、蒲兩人均得之傳聞)本意卻只剩下一點點殘汁剰水了。

蒲松齡沒有在朝為官,顧忌較少,所以就保持了原文。

這雖看不出作者有甚麼了不起的民族思想,但和〈大力將軍〉篇一樣,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歌頌滿清,也對於滿清政權所不喜聞樂見的字樣,沒有先行「仰體天心」,敬謹迴避。

我國小說若從唐代看來,在其之初對於當時政權,多採游離態度。

等到話本出現,此意就更加明顯。

《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及《三言二拍》,真正歌頌朝廷的作品幾乎沒有。

長篇中的「發跡變態」類,雖多以帝王將相的興起為題材,也多把他們寫成流氓無賴之類,帝王尤其庸劣無能,用來表達帝王將相是人人都可當的。

小說是一種平民文學,而平民和政治是有相當距離的。

對政權的游離態度,其實並非敵對。

後來的才子佳人小說,一方面在男女關係上須擺脫禮教束縛,一方面歌頌科舉制度,宣揚多妻主義,清代的劍俠和公案小說,多擁護朝廷而剿滅民間武力。

《聊齋誌異》以前的小說,多從各方面暴露各級政府機構的腐敗和官吏的貪贓剝削,並以極端憎惡的態度,像《聊齋誌異》這樣的,是前所未有的。

《聊齋誌異》大大地發揚了我國小說所固有的優良傳統,忠實客觀地寫政治的光明與黑暗。

〈註五〉

〈三〉科舉制度與八股文: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極為講究形式。

只有到了科舉最後一關,用以決定名次的殿試,才會改為考時務策問。

但是考生答策的內容很多時都並不重要,清朝便慣以試卷的書法取定殿試名次的高低。

熱衷科舉的人只識四書五經,其他以外的知識,統統都成了「雜學」,很多讀書人都是一概不通。

諷刺科舉的小說《儒林外史》中便記載了這樣的一個笑話:

有人對明朝的進士范進開玩笑說:

「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蘇軾來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范進答道:

「蘇軾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罷了。

」原來他竟然不知誰是蘇軾。

而就算是對四書五經的內容,科舉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遊戲,不能有獨立思考、創新見解。

考生的實際見識和才學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

不少考生索性捨四書五經,專門鑽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稱為“帖括”的八股文範文選刻本。

當時一些人稱八股文為「敲門磚」,意即考取功名後便可棄之如敝屣。

曾經有人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並列,認為是荼毒中國人的三大害。

〈註六〉

如果說蒲松齡對於王公貴族有不熟悉的地方,雖然痛恨王公貴族也暴露他們的貪婪與罪惡,難免會有不夠真切的部分。

因為百姓的被迫害蒲松齡雖耳聞目睹,但自己卻不一定身受其害,在反映百姓的痛苦與願望上也許還有些不夠深刻、沉痛的地方。

但有一個確實是這位活了七十幾歲的老貢生所終生承受的東西,就是科舉考試與八股文,從上述蒲松齡的生平就能了解他的科舉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自十八歲中秀才後就屢試不第,遭遇坎坷。

它比《儒林外史》早了將近五十年,蒲松齡在這方面確實有比上述那些暴露政治黑暗面更深刻的體驗,可以說《聊齋誌異》裡面有一部《儒林外史》,甚至有些地方《儒林外史》都不及它的痛切。

首先寫出科舉制度、八股文下痛苦的讀書人即是《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展開一個秀才的世界,故事中的男主角常常是「生」或者是「諸生」,作者多少也有把自己寫入主角的意思。

〈註七〉

伍、對於《嘉平公子》的分析:

故事中的溫姬愛上了嘉平公子,常常昏夜登門造訪。

後來公子知道溫姬是個鬼,面對公子的質問,溫姬回答:

「不錯!

不過你想得到美女,我也想的到美丈夫,各遂所願就夠了,人和鬼有甚麼差別呢?

」公子想一想也對,但他的父母深以為憂,對兒子勸戒無效,就請術士畫符咒千方百計想驅逐溫姬,卻總不見效。

而公子其實是個虛有其表的白子先生,一天,他寫了個帖子中間有許多的錯字“椒”寫成了“菽”,“可恨”寫成了“可浪”,溫姬看了以後就在帖子上添了幾句:

「何事“可浪”?

“花菽生江”。

有婿如此,不如為娼。

」並告訴公子她本以為公子是個世家文人,所以才不避羞愧地與他在一起,沒想到公子卻是一個虛有其表的人,溫姬醒悟到自己以貌取人的輕率與可笑,便決然升空再不復返。

沒想到父母費盡心機而沒能驅除的溫姬,就這樣自動離去了。

人鬼相戀相親的故事在《聊齋誌異》中占很大的比重,但與那些女悅郎才,男慕女貌的故事相比,〈嘉平公子〉是很特別的。

它雖是以愛情故事的樣子開始,但「寫情」已降至次要地位,轉而著重在諷刺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並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告訴她們沉浸於戀愛中時切忌“以貌取人”。

在這種告誡中,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以貌取人”曾是女人擇偶的一項重要條件,與之相應則是男人並不拒絕修飾自己,不以美為恥。

雖說這是傳統婚姻制度下的觀念,然而畢竟是濃縮了蒲松齡本人的人生意見。

〈註八〉

此篇的諷刺是藉由種種的對比來表現,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寫成。

其一是嘉平公子「風儀秀美」的外表與不學無術的內在對比,突顯出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特徵。

他身為世家文人對於溫姬吟誦求續的詩詞不僅不懂詞意,甚至在溫姬留下諷刺的句子離去之後,仍不解其意而到處拿給別人觀看,成為眾人的笑柄。

無知到這種地步令人好氣又好笑。

其二是溫姬前後言行的差異,。

溫姬生前是個娼妓,死後因愛慕公子的風流倜儻,有心從良。

既而主動造訪公子,然而卻幻想破滅發現公子只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失望之餘懊悔自己的以貌取人,甚至認為「有婿如此,不如為娼」。

由此我們也可推知溫姬是個才識不錯的女子,因古代的妓女與現今是有差別的,古代的妓女是賣身又賣藝,所以多少都會一些詩詞歌賦,一個地位卑賤的妓女才學竟勝過一個世家子弟實是一大諷刺。

〈註九〉

就此篇故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蒲松齡的愛情觀:

〈1〉處於那種封閉的社會蒲松齡表現出愛情應是自由的,而不是憑媒妁之言。

溫姬出自娼門使其追求異性首重外表的性格得到合理的解釋,加上她已是女鬼來去自如,等於不受禮教的束縛,可自由選擇自己的對象。

更不需經過繁瑣的婚姻儀式,只需「趁夜奔之」就能達到目的,所以才能與公子自由戀愛。

〈2〉反抗父母對婚姻的掌控權,公子的父母雖勸他離開溫姬,但公子卻不聽,後雖請道士作法,但還是沒辦法驅逐溫姬。

在傳統觀念下,父母對下一代的婚姻有主宰的權利,一般說來,父母多半站在愛護子女的立場,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價值觀為下一代選擇結婚對象。

例如:

雙方是否門當戶對?

經濟條件優越嗎?

品貌是否出眾?

家庭背景是否良好?

……等。

〈3〉選擇對象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鬼也有失誤的時候。

公子缺乏內涵而溫姬懂得詩詞歌賦,不同水平的人果然是不適合在一起的。

何況那些硬是湊在一起的婚姻。

陸、結論:

蒲松齡筆下狐鬼的愛情,不只擺脫了專制社會下的束縛,而且男女雙方從相識到相戀,是如此的開放且快速簡直可媲美現下的「速食愛情」,作風之大膽連身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男女都自嘆不如。

藉著《聊齋誌異》蒲松齡描繪出青年男女平等自由的愛情生活的遠景,他正面歌頌了被壓在專制社會最底下的婦女形象,孕育出作者要求男女平等的率真理想。

但蒲松齡在處理戀愛上平等的問題有雙重的標準,這條標準線就是「婚姻」。

對於未婚男女,像本篇的男女主角就是如此,他們都有自由戀愛的機會。

假使一旦進入了婚姻世界,成為某男子的妻子(甚至指是妾),就必須嚴守婚姻的教條,除了基本的守貞之外,最好還能做到不嫉妒,以容忍丈夫和其他女人的外遇。

神奇的想像與現實世界並沒有不可橫越的鴻溝。

想像的產生對現實世界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說:

神奇的幻想是促使人類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沒有幻想也就沒有世界。

柒、引註資料:

〈註一〉

〈註二〉http:

//zh.wikipedia.org/wiki/%E8%92%B2%E6%9D%BE%E9%BD%A1

〈註三〉《蒲松齡的宗教觀念》:

顏清洋。

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第27頁─31頁。

〈註四〉《歷史教育半年刊─歷史教育第三期:

由清代的地方縣志略談中國的節

孝─以直隸省豐潤縣志為例》。

劉芮。

〈註五〉《聊齋誌異的藝術》:

顧俊。

木鐸出版社。

第64─66頁。

〈註六〉維基百科: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4%B8%BE

〈註七〉《聊齋誌異的藝術》:

顧俊。

木鐸出版社。

第67─69頁。

〈註八〉《聊齋的真真幻幻》:

何天傑。

遠流出版社。

第86頁─89頁。

〈註九〉http:

//web.nchu.edu.tw/~leehsin/Graduate-abstracts/lin90.pdf

參考書目:

1、專書類

●《怪異世界的建構》:

石育良。

文津出版社

●《聊齋誌異中的愛情》:

陸又新。

學生書局

●《聊齋的幻幻真真》:

何天傑。

遠流出版社

●《聊齋誌異藝術研究》:

張稔穰。

山東教育出版社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

馬瑞芳。

中華書局

●《蒲松齡的宗教世界》:

顏清洋。

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聊齋誌異的藝術》:

顧俊。

木鐸出版社

●《明家解讀聊齋誌異》:

張寶坤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

●《聊齋誌異評賞大成》:

馬振方主編。

建安出版社

●《聊齋誌異》:

劉烈茂、歐陽士昌譯註。

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論文類

●《歷史教育半年刊─歷史教育第三期》:

劉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