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082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秋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通过不同区域间聚落变化的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交通运输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缩短区域的空间距离,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辐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发展,增加就业。

2.典型案例——“一带一路”建设

(1)“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意义:

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知识清单二 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与城市

(1)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如石家庄、株洲、新加坡等。

(2)交通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如扬州。

2.交通运输布局与乡村

(1)我国对分散的乡村聚落进行合并建设相对集中的乡村聚落多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2)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

“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发展

(1)“一带一路”。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

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如下图:

(2)“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东南亚部分国家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中东欧油气丰裕国家及矿产资源丰裕的中亚国家转移,而中国可以扩大对这些国家资本、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如机电产品、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则有望向以中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国家转移,实现技术的互通有无。

任务清单一 交通运输布局的地理意义

情境探究

[情境]于2015年年底动工的北京新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工程总投资799.8亿元,规划建设7条跑道,旅客吞吐量将高达1亿人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于2019年9月30日投入使用,随着新机场建设的推进,以新机场为核心的又一个庞大的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正在成型。

[探究]

(1)北京新机场选址建设时,应重点关注哪些自然条件?

(2)北京市为什么要投巨资建设新机场?

(3)新机场建设对北京区域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 

(1)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

(2)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频繁,原有的国际机场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实现全球中心城市定位、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大兴国际机场连接着北京中心城区与雄安新区,也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改变北京“北重南轻”的城市发展格局;疏解北京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重要的空间载体。

素养凝练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地理意义

(1)缩短不同区域的时空距离,增大经济辐射范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交通线对商品农业影响最明显;乳畜业、园艺业等对快捷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很高;而且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3)对工业活动的影响:

工业生产中交通运输费用也是其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因此,工业企业大多需要靠近交通线布局,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4)对城市与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汇处往往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和平面布局;并且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也会受到交通线的影响,比如商业区多布局在交通便捷的道路两侧或交汇处,工业区多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干线两侧等。

(5)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素养应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中巴铁路的起点位于中国新疆的喀什,终点位于巴基斯坦西南港口的瓜达尔港,中巴铁路的建设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成为我国运输石油的中转站。

(如下图)

(1)决定中巴铁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中巴铁路建设将给喀什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提示 

(1)社会经济条件。

(2)①缩短出海距离;②改善对外交通条件;③扩大经济腹地等。

任务清单二 交通运输布局与聚落

情境探究

[情境]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

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探究]

(1)古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兴起而兴起,因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

以扬州的兴衰,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2)促使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什么?

提示 

(1)大运河的淤积,使运河城市失去了客货集散转运的功能;沿海海上运输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素养凝练

1.交通运输方式演变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纲要图示分析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发展速度的影响,图解如下。

3.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表格对比分析

主要运输方式

聚落位置

举例

北方

陆路交通

陆路干道附近

邯郸

南方

水路交通

临水分布

扬州、苏州

现代

铁路

铁路沿线

郑州、石家庄

公路

公路沿线

【拓展延伸】 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的分布关系

素养应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株洲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株洲城市的空间形态变化与交通运输方式的关系,并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绘制了城市发展简图。

结合该小组绘制的株洲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1949年以前株洲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空间。

(2)株洲现有街区主要沿________分布。

(3)根据以上结论分析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也在不断发展。

在过去的“南船北马”时代,南方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河运,为了获得便利的河运,株洲城市沿着湘江分布。

但随着铁路的发展,京广线从株洲经过,铁路运输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于是城市逐步由沿河变成了沿铁路线发展。

特别是湘黔线、浙赣线的建成,使株洲作为一个铁路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空间形态沿铁路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这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答案 

(1)株洲城市用地规模很小,城市空间形态沿湘江成带状分布。

(2)铁路(京广线)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由沿河布局为主变为沿京广线布局为主,湘黔、浙赣等铁路线建成后,株洲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

课堂学业达标                   

读“江苏铁路网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江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B.地价

C.河流流向D.技术水平

2.江苏铁路网的建设将(  )

A.占用大量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害无利

B.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C.加快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际间的联系

D.不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解析 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线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第2题,交通线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际联系,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 1.A 2.C

以重庆和德国杜伊斯堡为起始点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构成“新丝绸之路”。

下图为“渝新欧”国际铁路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新丝绸之路”的优势有(  )

①可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4.关于“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修建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

B.有利于欧洲污染工业向中国转移

C.有利于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横跨欧亚,可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且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但建设成本较高。

第4题,“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建成后,会形成新的亚欧经济走廊,可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缩小亚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始终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国不会接纳欧洲的污染工业的转移。

答案 3.C 4.B

地铁是铺设在地下隧道内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下图示意福州市地铁规划,读图完成5~6题。

5.福州夏秋季节多台风,地铁在设计与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  )

A.停水断电预案制订B.防水排水设施

C.隧道塌方修复机制D.防火通风设施

6.福州市地铁的建成将(  )

A.提高物流效率B.节省通勤时间

C.减少私家车数量D.缓解航运压力

解析 第5题,福州夏秋季节多台风,地铁在设计与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水排水设施,而停水断电预案制订、隧道塌方修复机制、防火通风设施是建成后的应急预案,不是设计与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6题,地铁的建成将节省通勤时间;地铁是陆地客运交通系统,与航运、物流无关;地铁的建成可以缓解私家车的出行压力,但不能减少私家车数量。

答案 5.B 6.B

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

下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

据此回答7~8题。

7.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

A.运输时效高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D.绕行路程远

8.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

A.完善交通网络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D.增加就业岗位

解析 第7题,海上丝路货物运往欧洲,需要绕道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路程比丝路班列远,运输速度慢、时效低,A正确、D错误。

海运货物运输量比铁路大,单位运价低,B、C错误。

第8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并没有增加铁路线,A错误。

货运班列运输的主要产品不是能源,B错误。

货运班列增加说明安徽省销往国外的商品增加,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可能下降,C错误,D正确。

答案 7.A 8.D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两市之间的M跨海大桥建设施工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M大桥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洋气象B.科学技术

C.环境保护D.社会经济

2.M大桥投用后,它将有利于(  )

①促进两市的经济联系 ②扩大甲市的服务范围 ③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④扩大乙市的服务范围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1题,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第2题,两地交通线的建设必然会促进两地的联系;另外,注意图中甲城市为副省级城市,乙为地级市,则甲市等级高于乙市,M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