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鹤岗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鹤岗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满分48分)
1.《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2.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木
火
土
金
水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的发展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D.宗法制度的影响
4.“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5.史载: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
C、皇帝加强位于在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6.亚里士多德说:
“后来,由于国家日益壮大,而钱财也积累了很多,他(执政官)就劝告人民,抛弃田园、入居城市,务以取得领导权为目的,告诉他们说,人人都会有饭吃,有的人服兵役,有的人当守卫军,有的人从事公社事情。
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持领导地位。
”材料说明()
A.工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得以实施的保证
B.雅典公民的好逸恶劳情绪严重
C.服兵役是雅典公民必须对城邦所尽的义务
D.雅典公民自始至终保持着主人的地位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查阅到“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等史料
当时出现了“皇权下的民主”
B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C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这是世界上成文法的汇编
D
查阅到《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法律条文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备的阶段
8.《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二条规定: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以下《十二铜表法》中与该条款精神相悖的是()
A.债务人在拘禁期中,如愿意,可自费供养
B.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C.若死者无父系近亲,则其身后所遗的业产得由其族人取得
D.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9.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说:
“雅典民主的特别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排他性之上。
”与这一说法不一致的是()
A.非常严格的公民资格的限定B.是一种父权制民主,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C.雅典民主使所有公民具有同样的权利D.雅典政治文化是成年男性文化.
10.一位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是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B.德国君主立宪制C.美国总统共和制D.法国民主共和制
11.1877年5月,法国议会以多数票赞成政府限制教权派的宣传,共和派的内阁总理西蒙接受这一决议。
5月16日,总统麦克马洪以破坏出版法为由迫使总理西蒙辞职,任命君主派首领布罗伊公爵为总理。
共和派强烈反对,麦克马洪于5月25日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了众议院。
从中可以看出1877年的法国()
A.权力中心是总统B.内阁对议会负责
C.政治斗争仍激烈D.共和政体没确立
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实行参议院与众议院两院制,参议院议员由每州两名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宪法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是为了()
A、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B、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C、平衡南方与北方的利益D、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13.某位启蒙思想家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14.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时说: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是()
A.《民法大全》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
15.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样的场景:
北洋舰队士兵,捕获一外国间谍,水师提督丁汝昌欲审问之,该间谍却在堂上大声咆哮,抗议中国人破坏了外国在华取得的“某项权利”。
该间谍说的“某项权利”指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
C.设立租界的特权D.在通商口岸传教、租地和居住权
16.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内容摘录:
“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茶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7.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主张:
“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
何可起而屯我并之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运用西方宗教思想,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B.借鉴欧洲启蒙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和儒家伦理思想
D.有利于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推动运动发展
18.《资政新篇》载:
“倘邦中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吾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
”洪仁玕这句话是鉴于()
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B.不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训
C.天京变乱的教训D.不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教训
19.《西方文明史》中记载: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的人却感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喷薄欲出”,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诞生,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②国民革命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迎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A.①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20.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21.中共“二大”宣言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
”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对农民穷困和痛苦生活表示同情与关注
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C.以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D.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2.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
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
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23.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
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
这说明()
A.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B.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D.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24.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
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25.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
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③
26.英国《每日先驱报》曾对1937年的某军事行动作如下评价:
“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
”这一军事行动应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伏击战
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27.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毛泽东作出此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8.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历史文件中出现了“愿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埃政府”、“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等说法,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此文件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期间
B.中共要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政府
C.拉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建立B.和平改造所有制的指导方针正式确立
C.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30.“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这段文字出自()
A.《华沙条约》B.《北大西洋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D.《凡尔赛和约》
31.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
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
“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
A.美苏争霸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2.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请你为上述内容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标题()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影响
C.70年代的台湾问题D.中国70年代的外交突破
二.非选择题
(一)必答题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14分)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11分)
34.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2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二)选做题(35、36任选一道)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五代以来,以衙前主官物之供给或运输……(其它差役)各以乡户等第差充。
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
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由官雇役。
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
……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
……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
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
——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赋役制度改革,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与丁役合并为一,而且以田亩为重。
……用《明史•食货志》的说法即是: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
——赵冈:
《赋税制度与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赋役制度“一条鞭法”的特点。
结合所学,说明从宋至明赋役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
(7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36.材料一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材料二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
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
和平是恐怖(核武器)生产出来的健壮的孩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
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的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式武器(核武器)如何“改变了国际关系”。
(6分)
鹤岗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2X1.5分=48分)
1---5DCABB6---10AADCA11—15CBDBB16—20BCCAB
21---25BADCC26—30BBDDB31-32DD
二非选择题33.(25分)
(1)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的天子巡狩和“方伯”监察是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刺史巡视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正式形成;隋唐时期的“一台三院”体制标志着巡视制度的成熟;明清时期御史巡按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更加强化并且完备。
(8分)(罗列史实4分,概括阶段特征4分)历史作用: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之一,可用于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惩恶除奸、监察百官、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积极作用。
(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不同点: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较早,历代沿袭,体系完备,机构健全,属于封建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6分)启示:
巡视制度有利于惩治贪腐、惰政等不良现象;发展和完善巡视制度必须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使巡视制度切实可行。
(5分,言之有理即可)
34(12分)本小问满分12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3分,阐释共9分,每点3分。
例1
关键词:
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
主题:
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
阐释: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2
关键词:
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
主题: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阐释: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
例3
关键词: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或五四运动)
主题:
思想解放潮流
阐释: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选修35.(15分)
(1)手段:
按户等征收役钱(以钱代役)。
(2分)
结果:
差役负担相对公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但增加了下层民众的负担。
(2分)
(2)特点:
(田)赋(丁)役合一;计田课税;折银征收。
(3分)
作用: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人身自由;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赋役的货币化,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
(4分,任答两点即可)
36(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