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9279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周考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

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

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

A.注重事功的观念B.工商皆本的思想

C.开拓进取的精神D.贵族特权的废除

2.公元前524年,卜筮预测郑国将遭大火,劝子产用瓘斝玉瓒禳灾,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理由加以拒绝。

这一记载表明子产

A.对宗教迷信活动持怀疑的态度B.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

C.关注社会现实而忽视伦理道德D.致力于维护世俗的道德规范

3.汉代,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称为“公田”。

两汉时期,存在一种“赋民公田”的特殊形式,即把公田无偿地给予贫民耕种。

“赋民公田”的实行

A.有效地遏制了地主的土地兼并B.有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

C.消除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D.保障了封建王朝的财政税收

4.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在汉代无需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在唐代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

这反映出唐朝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B.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5.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传言的记述,不同史料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史料

出处

太祖生洛阳夹马营。

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

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

我太祖之生,盖天成二年丁亥岁也。

祥光瑞采,流为精英。

异芳幽馥,郁为神气。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宋史·太祖本纪》

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上降生于洛阳太内甲马营。

神光满室,异香不散,体被金色,三日而变。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

由上表可知

A.宋太祖出生时身体确有异香B.后世史料对前代记载具有真实性

C.宋代政教合一推动传言传播D.传言满足了帝王神化皇权的需求

6.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

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

据此可知,元朝

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严密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

7.嘉靖朝的《广东通志初稿》中记载:

“我朝互市,立市舶提举司以主诸番入贡。

旧制应入贡番,先给与符簿。

凡及至,三司与合符,视其表文、方物无伪,乃津送入京。

”这说明明朝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管理B.政府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活动

C.政府大力发展官方贸易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8.清代康熙年间,随着内河航运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在长江中上游夔州至夷陵州一线险滩处设立救生红船,每船有数名水手,专门负责落水、遇难乘客的救助和安葬,不收取费用。

红船由地方士绅、商帮和政府共同维护管理。

这一制度

A.奠定了清代宗族福利制度基础B.推动社会基层公益事业的发展

C.反映了政府对商人逐利的认同D.提供了商帮跨区域贸易的保障

9.《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明确规定以后的中国官方文书中不能再出现“夷”字,清朝皇帝还要“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这一规定表明

A.清廷在外交上开始改变华夷观念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C.列强在对华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D.列强侵华利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10.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

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

1854年起,捐厘行业渐次增多,遍及百货,抽捐地区也渐次扩展到扬州和通州(今南通)两府所属各地。

清政府此举

A.严格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款

C.有效地控制了江南地区D.为壮大洋务运动筹集资金

11.据记载,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各大报纸以《论日高时局》《论战事将成》为题纷纷发表政论,揭露日本侵占朝鲜的政治意图;甲午战争期间,《点石斋画报》刊载了以反侵略战争为主题的时事画近百幅。

这说明当时的报刊

A.制造虚假新闻以牟利B.引导了社会舆论的最终走向

C.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D.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12.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前后有20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形成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第二次热潮。

学生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A.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B.表明国人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C.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D.说明向西方学习成社会共识

13.1936年,陕甘宁边区没收地主和富农财产602858元,1938年下降至39500元,1939年下降到10700元。

这一现象说明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B.边区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C.中共欲废除封建地主剥削D.中共注重维护统一战线

14.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

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95.53%。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建国初期

A.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C.私营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5.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展“精简城镇人口”,把原本已经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大量地迁移到农村。

这次精简工作的背景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三年经济困难的出现

C.“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6.

表1980—2001年上海八大消费性支出构成比例(%)

消费项目

1980

1985

1992

1997

2001

1.食品

62.64

57.63

55.75

51.49

43.75

2.衣着

14.45

16.7

11.14

8.08

6.18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65

6.87

4.医疗保健

2.89

5.97

5.交通通信

22.91

25.67

33.11

5.56

9.37

6.娱乐教育文化

11.49

13.92

7.居住

7.91

7.85

8.杂项商品和服务

3.93

6.09

资料来源:

上海市经济年鉴(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002年)。

据上表可知,改革开放后上海

A.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B.消费观念仍旧落后

C.消费结构逐步趋向优化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17.由于希腊城邦是一个熟人社会,官员们的行为几乎被置于城邦公民的聚光灯下,受贿很难不被发现,大部分人也只能严格在法律和职权范围内行事,难有受贿的机会。

据此推知,雅典

A.五百人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B.民主监督的制度流于形式

C.直接民主避免了贪污和受贿D.民主政治具有公开性特征

18.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迫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

”该学者认为罗马法

A.拥有完备的体系B.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C.司法程序较完善D.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19.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发表讲演指出,英、美等西方强国虽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仅富有,而且很强大,但是,贫富不均,差别太大,因为“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自然不能相安无事”。

基于此,孙中山坚持

A.要建立民主共和国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C.继续实行社会革命D.应实现耕者有其田

20.19世纪后半期,洋务官僚创办了40余家民用企业,其中官办13家,官督商办9家,官商合办2家,另有22家请求官府批准,挂着官督商办招牌,实由商人经营。

由此可见

A.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环境尚需规范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得以改变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受到遏制

21.据统计,1949年,私营工业(不包括个体手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17.8%,但其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8.7%。

在吸纳城市就业方面,私营、个体经济的就业比重达到95.53%。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A.建国初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的重要性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C.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D.国民经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2.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指出:

“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

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

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之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

”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日臻完善B.天理与人欲相互对立

C.学者应以治本为生D.明代读书极具功利性

23.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

“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

”这表明当时

A.改革开放遭遇思想障碍B.左倾错误思想有待清除

C.实事求是原则重新确立D.真理标准讨论方兴未艾

24.罗马法规定,某人从事建筑活动,无论是对房屋进行加高,或是在房屋上建造观景的窗户,或是新建一座房屋,或是修复旧的房屋,只要他的房屋与邻居房屋保持12步的距离即为合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

A.注重保护罗马公民私有产权B.积极协调罗马社会内部矛盾

C.从公共利益角度限制所有权D.采取措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

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

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

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

……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

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920年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主义时代”,“希望以某种主义去指导、规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动”。

在“思想纷争”思维背后,往往都牵涉到对“主义”的不同选择,思想与政治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大钊指出:

“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同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

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

进士(省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

考试顺序为:

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

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

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

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

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

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

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

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9分)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B

C

D

B

A

B

C

B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B

C

D

D

C

A

A

C

B

C

25.【答案】

(1)内涵:

义利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义利构筑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贵义重利,追求正当的利益;取利于义,以义为本。

(8分)

积极作用:

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筑和谐的社会关系。

(4分)

(2)历史背景:

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入;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9分,答出三点即可)

(3)适应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社会秩序。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6.【答案】示例论题:

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理性选择。

阐述: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旧式农民战争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自救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它们都不能救中国,中国救亡图存急需新的思想武器和先进理论。

此后,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以探索救国道路。

正在新文化运动进行中,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向以俄为师,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由此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12分)

27.

(1)内容:

规定了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

特点:

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

(6分)

(2)影响:

开启了以策论为重的新时代;有利于激发读书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复兴;使科举制得到完善。

(9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