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册.docx
《文言文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全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全册
(七年级)《论语》
1.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的句子有:
①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而思齐焉,见不闲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为改之。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个人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易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成语意思:
不亦悦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快乐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而知新:
吻戏就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
任重而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奋斗。
见贤思齐:
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像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3.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士不可不弘毅”原因是:
任重而道远。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
2.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
豁然开朗:
比喻因为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而变得心情愉快。
3.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些句子属于景物描写。
4.第一段的作用: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桃花源记的美好做铺垫。
5.写桃花源人的居住生活的优美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桑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用:
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神往,与下文“绝境”照应,表现桃花源生活的和谐安宁,反衬了桃花源意外社会的黑暗和污浊。
6.最能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快乐无比的社会风尚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桃花源人来带桃花源的原因:
“先世避秦时乱”。
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
9.表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之久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叹惋的原因是:
为桃花源外的朝代更代替,战争频繁,社会的黑暗以及外面的人依然过这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1.桃花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不希望外人破坏他们和平安静的生活。
12.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仍想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愿离开的原因:
①源中生活安宁;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和睦相处;④源外战争连连,人们过着痛苦的生活。
13.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4.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
寄托了作者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与愿望。
暗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美好的理想只是一空想,是不可实现的。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1.《陋室铭》统领全文点名中心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开头的四句话的作用:
运用类比的修辞,引出自己的观点。
3.统领全篇的两个字:
德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作者以古代明贤自比,表现了高洁的志趣。
5.“何陋之有”的作用?
反问,强调了陋室不陋。
起画龙点睛,深化主旨,总结全文的作用。
6.文章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有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陋室指房屋本身简陋,但因为居住环境优雅生活情趣高雅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了。
7.本文的写法:
托物言志。
8.文章是从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①居住环境②交往人物③生活情趣
(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1.本文的中心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莲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4.第一段是从哪一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①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③风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了上文的那一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照应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表达了作者对恶浊世风的鄙弃,表现了自己知音难寻的感叹和孤立独行、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6.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结尾的作用。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时暗含讽刺,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7.文中的菊、牡丹、莲分别比喻怎样的人?
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菊:
比喻隐居的人,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②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的人,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逐功名利禄。
③莲:
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8.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以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为主。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世态?
讽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
10.你喜欢什么花?
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
示例①:
兰花,兰花无论在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②:
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苦难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三峡》
5.作者写三峡夏季水势迅猛,其中正面写水急的句子是:
。
从侧面写水速快的句子是:
。
5.春冬时的三峡,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最后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景物给人带来无限趣味,写出并解释。
答:
(白色)急流、(绿色)潭水、(回旋)清波、(倒映水中)影子、(极高)山峰、(奇形怪状)柏树、(悬挂山间)泉水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解释为:
。
6.春冬之景,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7.请从下面描绘“长江”的诗句,对联中,走出写“三峡”段的一项()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两岸如剑立,一江似瀑布。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请分别用一字概括“夏”“春”“秋”的景物特色。
夏:
险春:
秀秋:
凄
10.第一段中文章正面描写山高的句子:
。
从侧面描写上高的句子是:
。
11.文章第三段描绘了三峡春冬时节的景物,文中能概括这一季节景物特征的一个词语是:
。
12.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文中“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出来。
示例:
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峻峭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像一块绿地毯。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1.赏析“庭下如积水...竹柏影也。
”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月影斑斑驳驳、摇曳多姿的景象。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中“闲人”指谁?
该如何理解“闲人”一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
①指作者与张怀民②文中作者自称“闲人”一方面是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的美景;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承天诗夜游》融叙事、描写。
抒情为一体:
月夜漫步(事)这是事之雅者;月色如水(景),这是景之美者;发“闲人”之叹(情)这是情之深者。
4.《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写,流露作者被贬后抑郁的心理。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
5.请找出苏轼与怀民友情之深的句子。
并说说你选择此句的理由。
示例: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
只有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命运相同。
6.积累描写“月”的古诗句:
(至少两句)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1.说出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克服的?
他为什么能这么做?
A、读书之难b、叩问之难c、求师之艰d、生活之难。
②常借书与人手自笔录常趋百里外充实叩问。
③对知识的渴望使他有了强大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动力。
2、作者幼年遇见的艰难和成年后遇见的艰难分别是什么?
幼年:
读书之苦
成年:
叩问之难、求师之艰、生活之难。
3从文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作者自己求师时,写到了老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求师经历。
为何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
)
为了突出“我”求教的神态,表现我求师的艰难与诚恳。
5写深山巨谷穷冬烈日大雪的作用是什么?
景物描写。
写出了路途的险恶,天气的恶劣,突出了求学的艰苦。
勉励马升刻苦努力学习。
6写同舍生衣着和我的衣着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用?
对比。
突出强调了“我”生活的艰难,求学的艰难。
7、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学业有成的原因。
(1)刻苦学习
(2)博览群书(3)虚心求教(4)以苦为乐
8、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学业的成功,不在于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
9、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示例一:
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示例二: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是平等地交流,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10、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苏秦锥刺股
西汉孙敬头悬梁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晋孙康映雪读书
晋车胤嚢茧读书
孔子韦编三绝晚年读周易使穿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11、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感悟?
学习要勤奋,求师要有诚心,求师要不怕艰难。
12、勤学的诗句。
黑发不是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作者身处锦衣玉跑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
1.说:
“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1)表明被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2)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描写出环境幽僻的特点,
2.文中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出潭水的清澈(衬托、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3.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祈雨术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点),
(2)远近交错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为近
(3)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为静俶尔远逝为动
(4)虚实相生“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则导水实写虚
4.“心乐之”的原因:
闻水声,如鸣佩环
5.文中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有: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清澈,在本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有空游无所依。
7.运用动态描写手法写游鱼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
10.与“伐竹取道”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四面竹树环合
11.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句,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间接的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1、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最少三个)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和诸葛亮有关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陆游对出师表的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诸葛亮为何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起?
①暗指创业的艰难。
②表达对先帝的怀念之情。
③希望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
5、对蜀汉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6、通过对比写先汉兴隆后汉倾颓原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
7、三条建议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亲贤远佞。
因为只有做到了亲贤远佞,才能够真正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
表明诸葛亮生活态度,表现他无意于功名利禄的生活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9、叙事的两段,作者回忆了哪三件大事?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也希望用先帝创业维艰来激励刘禅要励精图治。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仁政,民贵君轻。
2、本文是议论文,是一篇论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文章。
3、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
虽出身卑微,但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都有所作为。
六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有经历磨难,才会有所作为。
4、请再为第一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司马迁受刑后著史记。
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汉代著名军事家。
5、第三段可分两层,一层从正面论证,第二层从反面论证,论证内容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6、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1、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使用大量排偶句。
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得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2、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
答:
事例一: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当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的赞歌。
事例二:
生命只有一次。
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即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再如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
为什么?
答:
示例:
有必要。
孟子的“义”告诉我们要舍己为人等值得学习的精神。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5、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和诗句:
事例: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
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诗句: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答:
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
启示:
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2、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答:
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委婉含蓄,是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3、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为什么?
答:
示例一: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法方式,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示例二: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4、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1.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2.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政治上;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3.文中的“乡人”“曹刿”“鲁庄公”,你更愿意和他们中的谁做朋友?
为什么?
示例一:
曹刿。
理由:
他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政治上深谋远虑有远见,是一个杰出的平民军事家。
示例二:
鲁庄公。
理由:
他虽然政治上、军事上很无能,但他并非昏君,而是实事求是,虚心听取下属意见,所以是一个不多得的明君形象。
4.文章是怎样围绕“论战”来处理详略的?
文章续写的详略得当。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及总结胜利原因祥写。
这些言论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凸显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对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5.曹刿的“远谋”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试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政治上:
以民为重
军事上:
深谋远虑,把握时机
6.“其乡人”有什么作用?
①列出肉食者的鄙②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