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docx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寺坡九年制学校刘艳霞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洛南县2013年“名师大蓬车”送培到县活动。
为期三天的培训活动,使我感触很多,虽然自己已从教10年,可对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关注、思考还是很肤浅的。
培训结束后,我将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想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下面我就将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在此和大家交流,说到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何为“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只要好好把握几个关键的环节,就能够轻轻松松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高校课堂的模式。
(一)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特点:
从限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了教师注入式、“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无效的劳动。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了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洋思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环节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
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
设计问题链,写好投影胶片,黑板。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
操作:
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操作:
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8~10分钟)
操作:
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拔,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分钟)
操作:
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
(与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成功教学的异同)
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全校学生每门课考试成绩都是优秀。
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
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在学习了洋思经验后,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
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
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
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
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
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
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
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
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
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
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
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
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
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
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
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是课外作业。
对此,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
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
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
每堂课都是自习课,教师只讲几分钟。
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1)三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
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
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
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三大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
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
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3)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
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
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现提升: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
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教学展现的六步骤为:
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工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三、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早就告诫我们: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这句名言为我们指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
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备好语文课,做到高效备课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
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
备课主要从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和关注学生三个角度来思考。
我们语文备课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真正做到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还要重点明确一节课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预设课堂上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
关键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1、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
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正确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①是“潜心读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呢?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
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A、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设计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B、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
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C.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小学课文课,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
其实不然,在不少老师的公开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时,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
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
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
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
②是钻研课标。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
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
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③是认真钻研单元训练目标和教学参考。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
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
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
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
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
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教师的备课应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以利于教师的提高,利于学生的发展。
(1)设计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编者已经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在"思考练习"中也有暗示。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所得,决定是照用,还是进行一些调整。
而具体到每一课时,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达到哪些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与整篇课文的目标形成什么关系?
我们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2)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创设应体现如下特点:
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体验;有利于全员参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我们都得认真思考.在教学备课中,可先预设板块,使之能辐射全文,有效地统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若教学中出现偶然的变数时,教师应当灵活增删板块和环节。
同时,根据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降升教学目标,因为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3)设计有效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
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其中之一是减少了问题的数量,提高了问题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直面文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见解");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设计有效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既要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事实上,大部分的作业已经由编者和有关人员给设计好了,例如教材编者设计的"思考练习","积累运用";一些版本的教材还配套编写了同步练习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根据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再设计一些"自己的作业"或者对"思考练习"进行改进,效果就更好了,但必须做到形式活——口头的,书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阅资料等结合;内容精——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创造性,允许学生选择等.例如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把知识寓于故事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愿做,乐做.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优秀教师,名校长甚至提出了"备课先要备学生"的观点,即"在备课时先要了解你的学生,备课时的切入点要面向中,差学生,课堂教学注重抓基础教育".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下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于是,我们备课就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身上,深钻教材,细研教法,去思考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各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预设文本时,教师应该还要做到心中有"人",有"活生生"的人——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自觉做好学生的学习伙伴,应该蹲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
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乐学;预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爱学;预设学生引起学生善于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其个性经验,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预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一个个美妙的四十分钟.比如作文评讲课,我们只有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大多学生的优点和共同问题,讲评时才能因势利导,让学生扬长避短.反之,如果备课脱离学生实际,那将是对牛弹琴,教学会盲目,效率也不会很高的。
总之,备课是我们和文本的对话,我们和生活的对话,我们和学生的对话,我们和未来的对话。
因此,备课时教师的心要与作者,编者,学生的心相通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用活教法,上出韵味。
(二)上好语文课,做到有效上课。
1、上好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上不仅关注学生个性、情感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充分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着眼点指向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一节好语文课要做到以下几个关注:
(1)关注学生发展
语文不只是知识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语文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一节好课,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尤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体现时代要求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育人的价值,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储存知识的容器状态下解放出来,学会关心,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语言,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
小学阶段我们要从写字抓起,从阅读、写作做起,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字,应用每一个词句,熟读背诵美文佳作;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要唤醒少年儿童的灵性和创造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宽他们生命的宽度,锻造他们生命的厚度,发掘他们生命的深度,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多关注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积累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好词好句的积累。
二是读背过程中有关语言感受的积累。
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三是语言表达特点的积累。
四是规范语言的积累。
积累了语言,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句用于口语和习作中。
(3)关注人文素养
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涵养水平,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水平。
一节好课教师应不囿于语言文字本身,把学习的触角深入到其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注重学生读书、倾听、思考、合作、探究习惯的培养,以增进现代人文素养。
(4)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物。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有效学习都要经历一个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
一节好课上,教师要赋予人文关怀,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热情鼓励和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教学过程首先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其次,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再次,关注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信息反馈较为及时。
(5)关注全面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最忌讳“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平移式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
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为了全面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其一,寻求文本创意补白。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往往在该详处大段铺陈,该略处惜墨如金,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那些精炼的文字展开,细致地描绘具体的情形。
文章的创意补白是对文章的二次加工,这样有力于读写结合,学生在领悟现有信息后推导出未知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
其二,与课外资源有机联系,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乐曲资源、生活资源。
教育学生搜集相关文本资料,从而提升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但拓展一定要适度,不要变成孩子的负担。
其三,学生自我体验在先,课后教学在后。
语文教学要“为提升而为,为提升而教,为提升而学”。
一节好的语文课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6)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
”要留给孩子沉思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和文本内涵、生活场景去碰撞,去交融,去渗透。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