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96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docx

《黄冈中考精典精选文档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知识整合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教材七上P12)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教材七上P13~16)

(2)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等。

(教材七上P16)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教材七上P16)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迸化,适应环境。

(教材七上P17)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互作用的关系中,形成了三个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3.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教材七上P19)

(2)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教材七上P20~21)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七上P20)

(3)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不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在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种生物的数量。

(教材七上P21~2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材七上P22)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教材七上P22)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教材七上P23~24)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就越强。

5.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教材七上P3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教材七上P26)

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有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之称。

(教材七上P28~29)

热身训练

1.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D )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蚯蚓能疏松土壤D.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是因为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蚯蚓在土壤中穴居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D、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B.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沙漠上植物稀少;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如鲫鱼生活在池塘中,与水生环境相适应,但是当天气特别干旱,池塘干枯时,鲫鱼会死亡,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解答:

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A错误;

B、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风等等,B错误;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C错误;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D正确

3.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

若消灭所有的虫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

作为生态系统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保持生态平衡

分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由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

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解答:

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说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D正确.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生物适应环境。

解答:

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A正确;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B错误;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C正确;

D、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

D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

D。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用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影响生物的因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的范围进行解答.

解答:

A、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如:

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猛兽和猛禽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A正确;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此项缺少了生物因素,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而不是全部,D错误。

6.某草原有草、兔、狐、狼四类生物,下列关于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兔、水分、温度是影响草生活的生物因素

B.兔的体色一般与栖息环境一致,利于躲避敌害,这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C。

过度养殖兔子会破坏草场,说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D。

兔、狐、狼的能量和物质的最终来源于草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3)能量:

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解答:

A、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兔是影响草生活的生物因素,而水分、温度是影响草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

B、草的颜色一般为绿色,有利于吸收太阳光,兔的体色一般与栖息环境一致,有利于躲避敌害,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过度养殖兔子会破坏草场,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最终来自太阳能,D错误。

7.

今年4月,国家宣布设立雄安新区.新区规划理念之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新区中的白洋淀景色宜人、物产丰饶,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有重要作用。

图为白洋淀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包含摇蚊幼虫的食物链有5条。

(2)该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命能量源泉的是D。

A。

水分B。

空气C.温度D.阳光

(3)白洋淀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若工业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铅、铝、汞等重金属进入白洋淀,则体内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乌鳢和鲶鱼,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非常必要。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5)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家,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

(1)图中包含摇蚊幼虫的食物链有:

浮游藻类→摇蚊幼虫→鲤鱼→乌鳢、浮游藻类→摇蚊幼虫→鲤鱼→鲶鱼、浮游藻类→摇蚊幼虫→马口鱼→鲶鱼、浮游藻类→摇蚊幼虫→棒花鱼→黄鳝→乌鳢、浮游藻类→摇蚊幼虫→→棒花鱼→黄鳝→鲶鱼,因此图中包含摇蚊幼虫的食物链有5条。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因该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命能量源泉的是阳光,故选D。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乌鳢和鲶鱼,因此“若工业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铅、铝、汞等重金属进入白洋淀”,则体内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乌鳢和鲶鱼,“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非常必要”。

8.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它包含4条食物链。

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

(3)图丙中,A图表示捕食关系。

图甲中的蛇和鹰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A图又可以体现B图关系。

(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增加生物种类。

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6)图丙中,A表示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

解答:

(1)图甲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图甲中食物链有:

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昆虫→鸟→鹰、植物→羊→狼,因此它包含4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图乙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营养级最高的是b,所以“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

(3)图丙中,图A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B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图甲中,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即图丙中的A,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即图丙中的B。

因此图甲中的蛇和鹰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A图又可以体现B图.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增加生物种类。

“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右图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右图表示共生关系.

补充题

9.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  )

考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

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故选: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