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41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docx

宋词教案二次备课版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教学设计:

(一)重点难点:

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

(二)教学方法:

以自学探讨为主。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由“专题导言”导入新课

1.花间词派:

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南唐词:

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二、赏析《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1.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2.结合注释自读。

(1)两个多义注解,你怎么选择?

(探究、讨论)

提醒:

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①“小山”。

课本给出三中解释,屏风、发髻、眉毛。

此处理解为“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更恰当,“重叠”若用来形容“眉毛”不太合适;而“明灭”是说阳光照到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围屏上呈现出或明或暗、金光闪烁的景象,闺中的寂寥在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下鲜明。

[也有说“小山”是眉的:

①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鬓云”的其他诗句:

①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②帖。

一说缝图案到衣服上,一说熨(多音)烫衣服。

取后解,简洁明了。

(2)齐读,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

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

贵族、美丽、孤独、寂寞——整合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翻译:

先独立翻译,后讨论比较。

3.思考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后讨论)

(描写女子从起床的肖像而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着装的一系列动作或细节,从中展现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2)说说你体会到抒情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探究、讨论。

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各抒己见,也可参考《商山早行》的中心和作者的有关介绍)

提示:

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可参考“鉴赏助手”⑩关于“闺怨”的寄托)

(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明确: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4.写作手法:

    细节刻画、对比、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整合鉴赏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

2.完成“积累运用”第1题。

鹊 踏 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一.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词集名《阳春集》。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

“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

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

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

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

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

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二.赏析词作:

 

1.比较这首词和韦庄的词,说说二人的愁情有何不同。

 

韦庄词中的愁情是有事迹可以确指的,而冯延巳的愁情则是无端涌起的一种情思,是不可确指的。

曹丕《善哉行》有云: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而无法摆脱的。

风格是恍惚幽咽的。

 

2.名家评道:

“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

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

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

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深郁顿挫。

 

3.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

“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

“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4.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

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

贺铸的词曾说:

“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此相类。

  

5.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

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

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

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

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请结合此段赏析,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

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

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

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

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三.名家评价:

 

1.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可谓沈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沈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璟及其代表作品。

2、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指名学生背诵《鹊踏枝》。

2、新授

(一)简介作者

投影示: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

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二)指导学生自学

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对朗读中存在的读音、停顿错误进行纠正

2、完成下列检测题

(喊两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

⑴注音:

①菡萏()()②韶光()

⑵解释:

①菡萏②西风③韶光④梦回

(对黑板上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更正、明确,并抽查一两个其他学生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指名学生逐句讲解,老师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补充、更正,并通过出示投影来明确。

4、在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读出情感;听录音跟读,体会情感;全班齐读。

(四)分析鉴赏

(基本程序:

老师投影出示题目;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讨论;老师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更正;老师出示投影明确;学生逐条完成教学案上的填空)

1、分析上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⑴王国维对此二句极为称赞,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美人迟暮”出自何处?

什么意思?

出自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美人”“迟暮”原指楚王衰老,这儿指。

“菡萏香销翠叶残”也是同样的意思。

⑵王国维为什么称赞这两句?

王国维称赞诗人用的笔法,通过香草美人的描写表达对国事深广的忧虑。

2、分析“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⑴“”“”“”等自然景物“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⑵“韶光”的“憔悴”既指美好时节的景物的凋残,也是,还指。

因而,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和国势衰落的情景。

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⑴这两句词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

⑵“梦回鸡塞远”是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

⑶“玉笙吹彻”为景,“寒”字写人的内心,渲染了感伤心情。

4、分析“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⑴小楼吹笙并没有减少内心的怨恨,从“多少泪珠无限恨”可见;

⑵“无限恨”包含了之恨,之恨,之恨;

⑶“倚阑干”不作情语,但蕴藉深沉,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主人公形象;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含泪倚柱,构成的意境,使全词的气氛愈加浓烈。

(四)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片写,下片怀。

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心情。

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

三、课堂作业

1、背诵全词。

(必做题)

2、扩写名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必做题)

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赞赏。

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选做题)

 

知识积累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

2、鉴赏诗歌

3、感知诗歌达惨痛欲绝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赏读-背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上节课教学内容。

二、作者生平

李煜(937~978)五代词人。

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

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

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

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他降宋时作为界线。

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

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所以王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

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

正如纳兰性德所说: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渌水亭杂说》)

三、诗歌美读

四、佳作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

两说都可通。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

五、背诵诗歌

“格调韵远”的北宋词

(一)

破阵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教时设置:

1

过程:

一、导入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其前期在风格和内容方面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的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晏殊、欧阳修继南唐而开北宋。

晏殊词温润秀洁,理深旨远;欧阳修词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他们的令词风靡天下的同时,慢词也勃兴、发展起来,与小令并驾齐驱。

柳永的慢词以羁旅行役、离愁别绪为主要题材,善铺叙,多点染,有层次,有波澜。

其中,张先和柳永齐名,以韵高为胜。

这一时期,小令与慢词双峰并峙,丰富了北宋前期词坛。

今天我们学《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二、教学《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1、朗读

破阵子

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