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731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料.docx

《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docx

资料

适合度:

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个体的相对适应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决定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决定于环境影响。

自然选择:

种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做出特别高的贡献

基因型:

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

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

资源:

有机体消耗的任何东西,对该有机体而言就是资源。

耐受性:

有机体能够应付其外部环境的变化。

种的成员能够生存的环境条件上限和下限是种的耐受性。

在此环境条件下通常不出现生长,但在条件更狭窄的范围内能生长,而适合度最大只能出现在更窄的最适范围。

生态位:

有机体的生态位是它在其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的时间

实际生态位:

当有竞争和捕食出现时,有机体所占有的生态空间是实际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始终是基础生态位的子集

生活史:

指其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值

生态演替:

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地,单方向地,有顺序地变化。

这一顺序被称为是一个演替序列,最后达到的阶段称为顶级。

干扰:

指林中倒树,食草动物的啃食,潮汐活动,火灾,反常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经常发生的扰乱或干涉,它们迫使物种经历某些选择压力

中度干扰:

当干扰为物种创造了可移植的断层时,物种多扩性趋于最大

生态系统基本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结构:

营养结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基本功能:

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特征:

动态功能系统,区域化特征,自动调节功能

环境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化学品污染

2,全球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灾难

3,水环境恶化

4,臭氧层耗竭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5,土壤侵蚀与沙漠化加剧

6水资源危机

应对措施

1,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补偿机制

4,依靠科技创新,运用先进技术

5,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

6,培育环境文化,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原理

我国学者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益的部分,根据我国朴素的生态工程实践经验,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提炼。

本章将以我国学者的观点为主线,分三节重点介绍其核心原理、生态生物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

第一部分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1.整体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

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1)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系统有其内部相关性

(2)一个生态系统是其所在区域内复合生态系统的有机成分之一,也是自然界的有机成分之一.而一定区域内复合生态系统或自然界也是一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它比生态系统更大更复杂

(3)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协调:

由于生态系统长期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在自然界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都有其内部结构组织。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完成其功能的框架和渠道,是决定其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通过协同进化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

生态系统(SENCE)”的概念。

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复合体系。

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兼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复杂属性。

一方面,人类管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反馈约束和调节这种矛盾冲突是复合生态系统最基本特征之一。

该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半人工生态系统

3、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只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才能够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生态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较高的综合效益,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和调控中,要将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的结合,使之融为一体。

4、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自生原理

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自我设计

6、物质与能量的永续转化循环原理

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才能提高物质、能量的转化循环效率。

循环经济的科学依据,就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生生不息的转化循环原理。

如:

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化循环,一方面在农作物、畜禽及土壤微生物之间进行;另一方面在牧草、牲畜、农田、农作物及微生物之间进行。

第二部分

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

自然界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是离开其它

种群而独自生存的。

抗生--共生

1、物种共生原理

种间关系(interspecisesinteraction)

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2、生态位原理--格乌司原理,也叫“生态位现象”

如:

围栏养鸡

防护林的“乔、灌、草”结合

稻田养鱼

3、食物链原理

生态系统内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

复杂生态系统是最稳定的,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物组成种类繁多而且均衡,食物网交织。

5、物种耐性原理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V.E.Shelford)1913年提出。

内容: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适应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上限和下限,生物只有在其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任何因子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生存。

6、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许多生态学家对其一般原理

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分析(表1)。

概括起来,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可以包括景观整体性原理、景观异质性原理,景观等级性原理,景观尺度效应原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原理及景观动态变化原理等。

7、限制因子原理

对“限制因子”的研究,最初是由农业化学家贾斯特·李比希(JustusLiebig)完成的,他在1840年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某种在最小状况的食物”

8、环境因子的综合性原理

任何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与其他因子综合为一个整体来发生影响。

影响生物生长的各因子的作用同等重要,是相互关联的,对生物具有综合的作用。

第2章:

目前主要的生态工程复习题目

从生态学的角度和生态工程的角度,理解三北防护林的利弊?

在今后的工程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

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

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

最根本的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三北”中的很多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

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

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代价巨大,水分、温度和风速等注定了这是个“童话”。

我们承认大西北经过人的努力,长出了不少树木,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的水资源。

其实,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一直坚持的一项战略。

由于我国脆弱的生态现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实现山川秀美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一个立足我国国情的建设目标,也要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在当前,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建设的目标从长远讲,生态建设首先要重点改善人类及动植物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人类生产实践的主要目标是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包括对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需要。

生态的持续退化,特别是连续的干旱和水土流失,导致“沙化”和“石化”的不断发展,已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因此,生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恢复并改善遭到破坏的水、土和植被条件,为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生态建设也要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资源短缺和掠夺式开发利用、经济欠发达是我国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而生态退化又严重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减轻或解除生态环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保障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是要实现水、土、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前要以区域水、土、植被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依据,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消除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对植被资源的过载滥采,变生态退化因素为生态恢复因素。

二是搞好以保护城镇乡村、江河水体、农田工矿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以迅速改善的生态条件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是大面积实施封禁和保护,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自然植被,实现生态的改善和协调发展。

 二、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

主要是指对因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生态进行恢复和改善。

包括因对水的不当干预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如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的生态退化;因不当开垦、过度放牧、践踏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如鄂尔多斯、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的扩展,三江源区生态退化;因陡坡开垦、过度樵采等造成的生态退化,如黄河、长江及珠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流失。

对可能遭受破坏的生态进行保护。

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破坏生态的行为和做法,一些生态区域和体系存在继续或潜在破坏的威胁,如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湿地等。

因此,必须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制止新的人为造成的生态退化。

对局部区域如城镇、村落、工矿等的生态进行改善。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必要、也有能力对局部地区或区域的生态进行修复、改善,甚至使其超过自然条件下所能具有的生态质量和数量,建立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

维持某些生态的稳定性。

一些生态区域在遭受干扰或破坏后已难以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如洞庭湖、鄱阳湖的淤积,部分湿地的萎缩,一些河流水系流态的改变等,要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生态的进一步退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生态功能。

 三、生态建设的规划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生态建设要以县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

县是我国各项政策落实和行政管理最有效、活跃的基本单元,就生态建设而言,以县为单元的规划最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综合、协调和易于实施的特点,是任何行业或部门的规划都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实践证明,在县域规划指导下编制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是解决目前生态建设中重复投资、质量不高、效益较低、管理交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的一项较为有效的措施生态建设规划一要体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的宗旨,突出预防和治理并重的方针,充分强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控制现有生态的破坏和恶化,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二要贯彻自然修复优先的原则。

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生态的加速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只要消除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恢复到相应的自然条件所能允许的水平,生态建设活动一般只应加快其生态恢复的过程。

规划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自然修复能力,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生态建设效益。

三要符合实际,切忌好大喜功。

在建设目标上要满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在建设步骤上要首先确保城镇、村落、工矿、农田、河流、道路等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和重建,然后逐步扩大到远山、远地和江河源头;在工程措施上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管理上要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工程的建设和后续管理落到实处。

 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不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不考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考虑,维持并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当的生产实践对自然生态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在某些方面、某些区域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

我国楼兰等古代文明的消亡也都说明,不能维持良好自然生态的稳定,盲目地追求发展,换来的任何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都是短期的。

因此,要力戒生态为经济让路的行为。

经济发展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只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地开展生态建设。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的建设和改善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

第三,经济的发展将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加强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地保障生态的稳定和改善。

五、水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水、土、气、热是自然生态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没有植被,没有农业,没有牧场,因而水是自然生态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特别是在人工生态中水的作用尤为突出。

水的合理利用是生态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

我国黑河、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生态退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忽略了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美国西部地区科罗拉多河流域开发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态建设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条件决定该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植被容量,破坏水资源条件将降低生态承载能力和植被容量,改善水资源条件将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和植被容量。

自然界通过长期的物竞天择,形成了各地迥然不同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模式,出现了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生态景观。

因此,一定的环境条件对应一定的生态系统,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在自然水资源条件下,期望将沙漠变成草原,将草原变成森林是不现实的。

同样,毁掉自然森林植被和湖泊湿地,改为农作和草场是对生态资源的浪费,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

 六、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需求生态建设不是传统技术的堆砌,而是传统技术的重组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场所,是现代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节水技术、工程技术、化学技术和监测技术的综合运用。

种植技术的发展可以增加符合当地实际的植物品种,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并促进生长,从而加快植被建设。

养殖技术的提高是保障生态建设成功的重要补充,是封山育林、退耕还牧、恢复草原取得实效的关键。

推广牛羊品种的更新与优化、舍饲和集约化生产技术对生态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生态建设也要推广节水技术,在工程节水的同时,特别注意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生态结构进行节水,即发展节水型产业,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直至不发展,以提高生态需水的满足程度;通过优化生态结构,淘汰高耗水植物,优先种植低耗水植物,发展节水型植被。

工程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速度的先决条件。

不配以整地和供水工程,植被建设不能奏效;不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生产力难以提高。

没有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的有机结合,水土流失不可能被有效遏制。

因此,生态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采用费省效宏的工程措施,以保障生态建设的成功率。

当前,应高度重视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抵抗水冲风刮能力的化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这是提高生态建设生产力最高效、前景最广阔的领域,必将为生态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七、人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生态具有巨大的破坏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持续增强了这种破坏力。

长期无节制的、掠夺性的土地开垦及水资源和林草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加速水土流失,并导致江河淤积、湖泊萎缩、土地退化、草原沙化的直接原因。

相对于破坏力,人类对生态的重建能力则显得十分不足。

目前,人类的生产力只对局部生态重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有加速生态退化的特性,使得短期的生态破坏需要长期的建设和保护才能恢复,而有的则永久难以恢复。

另一方面,面对生态问题,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显得如此薄弱,比如,我们还不能大范围改变水分、土壤、地形条件和植物生长特性。

因此,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弱经济性特点,将生态建设的重点集中于当前生产生活活跃的近城镇乡村、近农田工矿、近江河水道和交通通道区域,以取得迅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总结国际国内生态建设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主要有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

  对现有未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全面控制各类经济建设活动,特别是土地开发,城镇、工矿、道路建设和森林及草原的过度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的增加和加剧,消除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和“破坏大于治理”现象,这对遏制生态持续退化和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靠自然的力量对遭受退化的生态实现自我修复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大、治理难、投资不足的基本国情和多数地区生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自然规律。

调查表明,我国有近1/3甚至更多的生态退化可以通过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恢复和改善,形成符合当地条件的动植物群体。

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制定我国生态建设的规划和决策,提高生态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

综合治理要走出人工林即生态的认识误区,对生态建设区的水、土、林、草进行综合整治和优化配置,建立符合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实现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推广实施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是生态建设一条十分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近年来在我国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已很好地说明其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不仅适合于山区、丘陵区,同时对城市和乡镇、农田和工矿区的生态建设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九、国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向

  我国生态建设所需投资巨大和国家投资能力有限的矛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这就决定了国家的生态建设资金只能有选择投向的基本特点。

  生态脆弱地区通常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和群众往往无力开展大规模的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特别是以水问题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工程强化了对资金投入的更高要求。

因此,没有外来资金,特别是国家资金的注入,要搞好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是十分困难的。

同时,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也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国家生态建设投入的重点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和群众通常具有开展生态建设和改善的能力,但仍然需要国家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支持。

因此,国家应在这一地区建立包括监督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发的生态示范工程,以开发、示范和推广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管理模式、防治模式和治理的技术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国家生态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开展长江和黄河的中上游、珠江上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北风沙源区的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并集中开展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科学技术,用于引进或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适用于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先进技术、工程机械和工程材料,改变传统的生态建设生产方式,提高生态建设的生产力。

二是生态监督和监测,控制人为破坏,掌握生态退化及其发展趋势,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大力修建蓄水、节水、用水和排水工程,在保证生活和生态需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水要求。

四是优良畜牧品种和林草种子苗木投入,支持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的调整,解决群众出得起劳力而出不起资金的问题。

五是生态移民投入,减轻生态压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

  十、生态建设的管理

  目前我国实施生态建设多部门管理、县乡政府统一实施的做法,调动了各部门开展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程项目的交叉甚至重复,防治措施的不配套,同时由于投入强度和标准的不均衡性、技术要求的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建设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生态工程的超低标准或超高标准建设,极大影响了生态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因此,实施生态建设的统一管理,对于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群众的积极性,对于加强工程管理、优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提高治理标准和资金效益,对于保障生态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己发挥,应该差不多)

是否可以使用外来入侵植物来进行退化土地的植被恢复?

第三部分

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

1、结构的有序性

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

系统具有整体性,一个物种的存在依赖于其它物种的支持。

2,系统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和流通

3,功能的综合性

总体功能是衡量系统效益的关键

第三章:

生态工程原理小结

根据我国朴素的生态工程实践经验,我国学者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提炼。

以我国学者的观点为主线,

1、核心原理;

2、生态生物学原理;

3、系统工程学原理。

4、基本案例分析

第五章生态工程设计

一、生态工程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生态学原则;

二、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应用

1、生态工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拟定目标(自然、社会、经济)——本底调查——系统分析——决策

2、技术路线

⑴建立互利共生网络:

桑基鱼塘、围栏养鸡

⑵延长食物链

生态工程中,加环是一重要方法。

根据加环的性质和功能,可将之归为5类。

①生产环:

秸秆—食用菌

②增益环:

水葫芦处理污水,水净化后养鱼

③减耗环:

三叶草套种于白菜行间,可有效降低害虫;卷心菜中种植莴苣,减少菜青虫量

④复合环:

稻田养鸭

⑤加工环:

秸秆—造纸、沼气等

第二部分、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1、突发性受损

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

例:

泥石流、火山爆发

2、跃变式受损

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3、渐变式受损

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

例如:

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

生态系统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

5、复合式受损

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二、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

8、系统稳定性降低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以受损草地生态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