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692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正兴小学五年级语文组(第一、二单元)

 

第1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难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课时:

共1-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畅谈所了解的海。

激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

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

注意指导:

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简述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

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引导学生简述:

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

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

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2品读第三段。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反思

 

第2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激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3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

注意“簇”字的读音。

    5理解本诗意思。

  

  (3)教师归纳介绍:

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

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

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

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

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

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4读诵这首诗。

 

(1)解题: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

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古诗的美

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教师相机解惑。

质疑预设: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花木成畦:

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

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

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反思

 

 

 

 

第3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激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

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第一段:

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

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

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

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

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

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

(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

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

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

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峡夜晚的特点是:

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

“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

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

(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

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

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

(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

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反思

 

 

第4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

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

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

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

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激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

(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

(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

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

(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

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4读课文最末两段。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

(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

(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

叫什么名字?

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

(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③学习第五段。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

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反思

 

第5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

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激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diāndiān。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

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

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

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教师:

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

(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

理解相关动词。

“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

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

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

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

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

(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3)小结第8~12段内容。

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体会以下句子: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

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

”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

(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

感悟“我”思想的转变。

理解句子:

“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

”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

“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深入研读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