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86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docx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

寒冷地区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设计指导书

3.原材料技术要求

3.1水泥

3.1.1特重、重交通路面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轻交通的路面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低温天施工或有快通要求的路段可采用R型水泥,此外宜采用普通型水泥。

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交通等级

特重交通

重交通

中、轻交通

龄期(d)

3

28

3

28

3

28

抗压强度,(Mpa)≥

25.5

57.5

22.0

52.5

16.0

42.5

抗折强度,(Mpa)≥

4.5

7.5

4.0

7.0

3.5

6.5

3.1.2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

各交通等级路面所使用水泥的化学成份、物理性能等路用品质要求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表3.1.2各交通等级路面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

水泥性能

特重、重交通路面

中、轻交通路面

铝酸三钙

不宜>7.0%

不宜>9.0%

铁铝酸四钙

不宜<15.0%

不宜<12.0%

游离氧化钙

不得>1.0%

不得>1.5%

氧化镁

不得>5.0%

不得>6.0%

三氧化硫

不得>3.5%

不得>4.0%

碱含量

Na2O+0.658K2O≤0.6%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

无碱活性集料时,≤1.0%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不得掺石灰石粉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不得掺石灰石粉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

不宜>30%

烧失量

不得>3.0%

不得>5.0%

比表面积

宜在300~450(m2/kg)

宜在300~450(m2/kg)

细度(80μm)

筛余量不得>10%

筛余量不得>10%

初凝时间

终凝时间

不早于1.5h

不迟于10h

不早于1.5h

不迟于10h

28d干缩率*

不得>0.09%

不得>0.10%

耐磨性*

不得>3.6(kg/m2)

不得>3.6(kg/m2)

*∶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

3.1.3选用水泥时,除满足表3.1.1、3.1.2的各项规定外,还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配制弯拉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优选适宜的水泥品种、强度等级。

3.1.4采用机械化铺筑时,宜选用散装水泥。

散装水泥的夏季出厂温度∶南方不宜高于65℃,北方不宜高于55℃;混凝土搅拌时的水泥温度∶南方不宜高于60℃,北方不宜高于50℃。

且不宜低于10℃。

3.1.5当贫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用作基层时,可使用各种硅酸盐类水泥。

不掺用粉煤灰时,宜使用强度等级32.5级以下的水泥。

掺用粉煤灰时,只能使用道路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

水泥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必须检验合格。

3.2粉煤灰及其他掺合料

3.2.1混凝土路面在掺用粉煤灰时,应掺用质量指标符合表3.2.1规定的电收尘Ⅰ、Ⅱ级干排或磨细粉煤灰,不得使用Ⅲ级粉煤灰。

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基层或复合式路面下面层应掺用符合表3.2.1规定的Ⅲ级以上或Ⅲ级粉煤灰,不得使用等外粉煤灰。

表3.2.1粉煤灰分级和质量指标

粉煤灰

等级

细度①(45μm气流筛,筛余量)(%)

烧失量

(%)

需水量比(%)

含水量

(%)

Cl-

(%)

SO3

(%)

混合砂浆活性指数②

7d

28d

≤12

≤20

≤45

≤5

≤8

≤15

≤95

≤105

≤115

≤1.0

≤1.0

≤1.5

<1.02

<0.02

-

≤3

≤3

≤3

≥75

≥70

-

≥85(75)

≥80(62)

-

注∶①45μm气流筛的筛余量换算为80μm水泥筛的筛余量换算系数约2.4;

2混合砂浆的活性指数为掺粉煤灰的砂浆与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比的百分数,适用于所配制混凝土标号≥C40的混凝土;当配制的

混凝土标号

3.2.2粉煤灰宜采用散装灰,进货应有等级检验报告。

应确切了解所用水泥中已经加入的掺合料种类和数量。

3.2.3路面和桥面混凝土中可使用硅灰或磨细矿渣,使用前应经过试配检验,确保路面和桥面混凝土弯拉强度、工作性、抗磨性、抗冻性等技术指标合格。

3.3粗集料

3.3.1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及贫混凝土基层可使用Ⅲ级粗集料。

有抗(盐)冻要求时,Ⅰ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1.0%;Ⅱ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

表3.3.1碎石、碎卵石和卵石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碎石压碎指标(%)

卵石压碎指标(%)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含泥量(按质量计%)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10

<12

<5

<5

<1.5

<0

合格

<0.5

<15

<14

<8

<15

<1.0

<0.2

合格

<1.0

<20①

<16

<12

<20②

<1.5

<0.5

合格

<1.0

岩石抗压强度

表观密度

松散堆积密度

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

>2500kg/m3

>1350kg/m3

<47%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注∶①Ⅲ级碎石的压碎指标,用作路面时,应<20%;用作下面层或基层时,可<25%;

②Ⅲ级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用作路面时,应<20%;用作下面层或基层时,可<25%;

3.3.2用作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表3.3.2合成级配的要求。

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6.5mm;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

贫混凝土基层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钢纤维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

碎卵石或碎石中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

表3.3.2粗集料级配范围

粒径

类级

型配

方筛孔尺寸(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合成级配

4.75~16

95~100

85~100

40~60

0~10

4.75~19

95~100

85~95

60~75

30~45

0~5

00

4.75~26.5

95~100

90~100

70~90

50~70

25~40

0~5

0

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20~35

0~5

0

粒级

4.75~9.5

95~100

80~100

0~15

0

9.5~16

95~100

80~100

0~15

0

9.5~19

95~100

85~100

40~60

0~15

0

16~26.5

95~100

55~70

25~40

0~10

0

16~31.5

95~100

85~100

55~70

25~40

0~10

0

3.4细集料

3.4.1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并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砂类别应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及贫混凝土基层可使用Ⅲ级砂。

特重、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使用河砂,砂的硅质含量不应低于25%。

表3.4.1细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

氯化物(氯离子质量计%)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云母(按质量计%)

天然砂、机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天然砂、机制砂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机制砂MB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①(按质量计%)

机制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轻物质(按质量计%)

<20

<0.01

<6

<1.0

<1.0

0

<3.0

<1.0

合格

<0.5

<1.0

<25

<0.02

<8

<2.0

<2.0

<1.0

<5.0

<3.0

合格

<1.5

<1.0

<30

<0.06

<10

<2.0

<3.0②

<2.0

<7.0

<5.0

合格

<0.5

<1.0

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

表观密度

松散堆积密度

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

>2500kg/m3

>1350kg/m3

<47%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注∶①亚甲蓝试验MB试验方法见附录B;

②天然Ⅲ级砂用作路面时,含泥量应<3%;用作贫混凝土基层时,可<5%。

3.4.2砂的级配要求应符合表3.4.2的规定,路面和桥面用天然砂宜为中砂,也可使用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的砂。

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

表3.4.2细集料级配范围

砂分级

方筛孔尺寸(mm)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粗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中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细砂

90~100

55~85

16~40

0~25

0~15

0~10

3.4.3路面和桥面混凝土所使用的机制砂除应符合表3.4.1和表3.4.2规定外,还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

配制机制砂混凝土应同时掺引气高效减水剂。

3.4.4在河砂资源紧缺的沿海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混凝土路面和基层可使用淡化海砂,缩缝设传力杆混凝土路面不宜使用淡化海砂;钢筋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不得使用淡化海砂。

淡化海砂除应符合表3.4.1和表3.4.2要求外,尚应符合下述规定∶

1淡化海砂带入每m3混凝土中的含盐量不应大于1.0kg;

2淡化海砂中碎贝壳等甲壳类动物残留物含量不应大于1.0%;

3与河砂对比试验,淡化海砂应对砂浆磨光值、混凝土凝结时间、耐磨性、弯拉强度无不利影响。

3.5水

3.5.1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

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

1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小于0.0027mg/mm3;

2含盐量不得超过0.005mg/mm3;

3pH值不得小于4;

4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

3.6外加剂

3.6.1外加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3.6.1的各项技术指标。

供应商应提供有相应资质外加剂检测机构的品质检测报告,检验报告应说明外加剂的主要化学成分,认定对人员无毒副作用。

3.6.2引气剂应选用表面张力降低值大、水泥稀浆中起泡容量多而细密、泡沫稳定时间长、不溶残渣少的产品。

有抗冰(盐)冻要求地区,各交通等级路面、桥面、路缘石、路肩及贫混凝土基层必须使用引气剂;无抗冰(盐)冻要求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路面混凝土中应使用引气剂。

3.6.3各交通等级路面、桥面混凝土宜选用减水率大、坍落度损失小、可调控凝结时间的复合型减水剂。

高温施工宜使用引气缓凝(保塑)(高效)减水剂;低温施工宜使用引气早强(高效)减水剂。

选定减水剂品种前,必须与所用的水泥进行适应性检验。

3.6.4处在海水、海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环境的或冬季洒除冰盐的路面或桥面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中宜掺阻锈剂。

表3.6.1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

试验项目

普通

减水剂

高效

减水剂

早强

减水剂

缓凝高效减水剂

缓凝

减水剂

引气

减水剂

早强剂

缓凝剂

引气剂

减水率(%)≮

8

15

8

15

8

12

-

-

6

泌水率比(%)≮

95

90

95

100

100

70

100

100

70

含气量(%)

≤3.0

≤4.0

≤3.0

<4.5

<5.5

>3.0

>3.0

凝结

时间min

初凝

-90~+120

-90~+120

-90~+90

>+90

>+90

-90~+120

-90~+90

>+90

-90~+120

终凝

-

-

抗压强度比(%)不小于

1d

-

140

140

-

-

-

135

-

-

3d

115

130

130

125

100

115

130

100

95

7d

115

125

115

125

110

110

110

100

95

28d

110

120

105

120

110

100

100

100

90

收缩率比(%)

28d不大于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抗冻标号

50

50

50

50

50

200

50

50

200

对钢筋锈蚀作用

应说明对钢筋无锈蚀危害

注∶1除含气量外,表中数据为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差值或比值;

2凝结时间指标“-”表示提前,“+”表示延缓。

3.7钢筋

3.7.1各交通等级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搭板所用钢筋网、传力杆、拉杆等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3.7.2各交通等级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搭板所用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

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圆倒角。

3.8钢纤维

3.8.1用于公路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的钢纤维除应满足《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单丝钢纤维抗拉强度不宜小于600Mpa;

2钢纤维长度应与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相匹配,最短长度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1/3,最大长度不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

钢纤维长度与标称值的偏差不应超过±10%。

3.8.2路面和桥面混凝土中,宜使用防锈蚀处理的钢纤维;宜使用有锚固端的钢纤维。

不得使用表面磨损前后裸露尖端导致行车不安全的钢纤维;不宜使用搅拌易成团的钢纤维。

8.1钢筋混凝土路面铺筑

8.1.1铺筑前,应按设计图纸准确放样钢筋网设置位置、路面板块、地梁和接缝位置等。

8.1.2钢筋网加工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网加工

(1)钢筋网所采用的钢筋直径、间距;钢筋网的设置位置、尺寸、层数等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2)钢筋网焊接和绑扎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3)可采用工厂焊接好的冷轧带肋钢筋网,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钢筋直径和间距应按设计的非冷轧钢筋等强互换为冷轧带肋钢筋。

2钢筋网安装

(1)钢筋网应采用预先架设安装方式。

单层钢筋网的安装,在确保精度的条件下,可采用两次摊铺,中间摆设钢筋网的安装方式。

(2)单层钢筋网的安装高度应在面板下(1/3~1/2)h处,外侧钢筋中心至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m,并应配置4~6个/m2焊接支架或三角形架立钢筋支座,保证在拌合物堆压下钢筋网基本不下陷、不移位。

单层钢筋网不得使用砂浆或混凝土垫块架立。

(3)钢筋网的主受力钢筋应设置在弯拉应力最大的位置。

单层钢筋网纵筋应安装在底部,双层钢筋网纵筋应分别安装在上层顶部、下层底部。

双层钢筋网上、下层之间不应少于4~6个/m2焊接支架或环形绑扎箍筋。

双层钢筋网底部可采用焊接架立钢筋或用30mm厚的混凝土垫块支撑,数量不少于4~6个/m2。

(4)双层钢筋网底部到基层表面应有不小于30mm的保护层,顶部离面板表面应有不小于50mm的耐磨保护层。

(5)横向连接摊铺的钢筋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拉杆数量应比普通混凝土路面加密1倍。

双车道整体摊铺的路面板钢筋网应整体连续,可不设纵缝。

8.1.3边缘补强和角隅钢筋的安装

1边缘补强钢筋

(1)在平面交叉口和未设置钢筋网的基础薄弱路段,混凝土面板纵向边缘应安装边缘补强钢筋;横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时应安装横向边缘补强钢筋。

(2)预先按设计图纸加工焊接好边缘补强钢筋支架,在距纵缝和自由边100~150mm处的基层上钻孔,钉入支架锚固钢筋,然后将边缘补强钢筋支架与锚固钢筋焊接,两端弯起处应各有2根锚固钢筋交错与支架相焊接,其他部位每延米不少于1根焊接锚固钢筋。

边缘补强钢筋的安装位置在距底面1/4厚度处,且不小于30mm,间距为100mm。

2角隅补强钢筋

(1)发针状角隅钢筋应由两根直径为12~16mm的螺纹钢筋按α/3的夹角焊接制成(α为补强锐角角度),其底部应焊接5根支撑腿。

安装位置距板顶不小于50mm,距板边100mm。

(2)角隅钢筋在混凝土路面上应补强锐角,但在桥面及搭板上应补强钝角。

双层钢筋混凝土路面、桥面及搭板需进行角隅补强时,可等强互换成与钢筋网等直径的钢筋数量,按需补强。

8.1.4钢筋网及钢筋骨架的质量检验

1路面钢筋网及钢筋骨架的焊接和绑扎的精确度应符合表8.1.4-1规定。

表8.1.4-1路面钢筋网焊接及绑扎的允许偏差(mm)

项目

焊接钢筋网及骨架允许偏差

绑扎钢筋网及骨架允许偏差

钢筋网的长度与宽度

±10

±10

钢筋网眼尺寸

±10

±20

钢筋骨架宽度及高度

±5

±5

钢筋骨架的长度

±10

±10

箍筋间距

±10

±20

受力钢筋

间距

±10

±10

排距

±5

±5

2搭接焊和帮条焊时钢筋的搭接长度∶双面焊不小于5d(钢筋直径);单面焊不小于10d,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5d。

同一垂直断面上不得有2个焊接或绑扎接头,相邻钢筋的焊接或绑扎接头应分别错开500mm和900mm以上。

连续钢筋网每隔30m宜采用绑扎方式安装。

3摊铺前应检验绑扎或焊接安装好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不得有贴地、变形、移位、松脱和开焊现象。

路面钢筋网及钢筋骨架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1.4-2的规定。

表8.1.4-2路面钢筋网及钢筋骨架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mm)

项目

允许偏差

受力钢筋排距

±5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绑扎钢筋网及钢筋骨架

±20

焊接钢筋网及钢筋骨架

±10

钢筋预埋位置

中心线位置

±5

水平高差

±3

钢筋保护层

距表面

±3

距底面

±5

4开铺前必须按上述要求,对所有在路面中预埋及后安装的钢筋结构作质量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铺筑。

8.1.5钢筋混凝土路面铺筑

1布料

(1)机械化铺筑必须配备相应的布料设备,可在7.1.1条第2款6种布料方式中选用适宜的一种安装完毕的钢筋网,不得被混凝土或机械压垮、压坏或发生变形。

摊铺好的拌合物上严禁任何机械碾压。

(2)采用滑模摊铺机、箱式轨道摊铺机和三辊轴机组摊铺时,钢筋混凝土路面可采用两次布料,以便在其中摆放间断钢筋网。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应采用钢筋网预设安装,整体一次布料。

(3)混凝土应卸在料斗或料箱内。

再由机械从侧边运送到摊铺位置。

钢筋网上的拌合物堆不宜过分集中,应尽快布匀。

(4)坍落度相同时的布料松铺高度,宜比相应机械施工方式普通混凝土路面大10mm左右。

2钢筋混凝土路面摊铺作业除应符合第7章中相应铺筑方式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拌合物的坍落度可比相应铺筑方式普通混凝土路面(表4.1.2-3、4.1.2-4)规定大10~20mm。

(2)振捣棒组横向间距宜比普通混凝土路面适当加密。

采用插入振捣时,振捣棒组不应碰撞和扰动钢筋。

插入振捣时不得拖行振捣棒组,应依次逐条分别振捣。

振捣棒组应轻插慢提,不得猛插急提。

(3)滑模或轨道摊铺机摊铺钢筋混凝土路面时应适当增大振捣频率或减速摊铺。

拌合物坍落度相同时,钢筋混凝土路面的振捣密实持续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规定时间延长5~10s。

(4)在一块钢筋网连续面板内,应防止摊铺中断,每块板内不应留施工缝,必须摊铺到达横缝位置或钢筋网片的端部,方可停止。

应加强对机械装备的维修保养,将故障率降到最低。

(5)摊铺被迫中断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纵向钢筋应保持连续穿过接缝;且接缝处应用长度不小于2m的纵向钢筋加密一倍,横向施工缝距最近横缝的距离不应小于5m。

3设接缝的钢筋混凝土路面在摊铺面板时,每张钢筋网片边缘100mm须作标记,以便准确对位切纵、横缩缝。

纵、横向接缝部位的传力杆、拉杆、钢筋网表面应涂防锈涂层或包裹防锈塑料套管。

8.1.6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端部锚固结构施工

1施工前应按设计图纸对锚固结构位置、尺寸进行测量放样。

2端部锚固结构应按设计尺寸和配筋要求施工,确保锚固效果。

(1)地梁施工应按设计位置和尺寸开挖地槽,并应尽量避免扰动和超挖两侧基层、垫层及路基,尺寸较规矩、超挖较少时,可不设侧模;否则应设侧模。

拆模后应回填超挖部位并夯实路基和垫层,基层应采用贫混凝土修复。

岩石路基上可直接将钢筋锚固在岩基中。

地梁钢筋应与路面钢筋相焊接,地梁混凝土采用振捣棒分层振实,并应与面板浇筑成整体。

地梁与路面混凝土合拢温度宜控制在20~25℃,或在当地年平均气温时合拢。

(2)宽翼缘工字钢梁施工应按设计枕垫板尺寸在基层上挖槽,安装钢筋骨架,浇铸钢筋混凝土枕垫板。

枕垫板表面应预留与工字钢梁的焊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