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9587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6 敬业与乐业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敬业乐业”“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亵渎”“强聒不舍”等词。

2.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

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梁启超的画像与资料。

2课时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

“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

“态度”是一切事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3.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1.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3.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古籍中的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

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词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

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大家能否谈得更真切、更精彩。

1.学生自读课文第8~9自然段,并思考。

(1)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

思考:

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在第8自然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作者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2.研读并理解:

(1)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

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

(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

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

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2)“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学生的学习。

3.探究并拓展:

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

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

你赞同这些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

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

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

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

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拿破仑的话当然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大为可疑了。

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1)道理论证的运用。

这篇演讲稿引用了大量材料。

儒家的《礼记》《论语》及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的话,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多用口语,体现演讲的特色。

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

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是,“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语言通俗。

例如: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③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境,注意和现场听众交流。

例如讲演最后,“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3)清晰的写作思路。

开篇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然后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与如何做到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我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

“巩固理解”、“探究升华”这两个环节中,我在情境设置和问题提出方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和生成新知。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开发资源,通过启发和感染,实现了主流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感悟的统一,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如果只是对议论文的知识点作单纯地讲解,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

因此我在梳理文章结构时,采取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的方式,逐渐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采取寻找格言警句体会其作用,以及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概括内容。

2.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悲剧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雨果一起赞颂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增强爱国情感,痛恨侵略者,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重点

1.感受文章中对东方智慧的高度赞美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爱,加深对侵略的恨。

2.品味文章多姿多彩的语言,欣赏作者的讽刺艺术。

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雨果的相片。

2.圆明园的焚后图片。

1课时

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中间有谁去过首都北京,更不清楚在去过北京的学生中有哪些人曾去过圆明园。

圆明园是我国近代一座奇美无比的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可惜这座辉煌无比的名园,却被一伙入侵的强盗焚毁了,只留下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残垣断壁。

对于这一破坏、践踏人类文明的罪行,当年在法国,有一位作家发出了抗议,这是对人类良知的愤怒谴责。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

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地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工夫、巧夺天工建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1.师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

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再次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