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指南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5760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岁指南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6岁指南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6岁指南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6岁指南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6岁指南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岁指南解读.docx

《36岁指南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岁指南解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岁指南解读.docx

36岁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引言——关于早期教育的思考

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人之生——生命:

健康第一

人之品——品行:

做人为先

人之格——品格:

生活质量

人之气——贡献:

服务社会

人之才——才学、才华、才艺、才干

出生、性别、长相、身高……不足挂齿

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

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

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规范轻道德

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

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

重智力开发轻涵养智慧

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

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

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作为儿童发展的从业者,我们能做什么?

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发展儿童?

《指南》的背景和意义。

   答: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的指导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

长期目标: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逐步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

短期目标:

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乃至以后学校的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

身心发展特点

3-4岁:

生活范围扩大、认知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4-5岁:

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

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二)3-6岁儿童的学习

游戏仍然是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幼儿园仍然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3-6岁儿童学习的内容…大知识:

既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初步认识。

3-6岁儿童学习引起脑的变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丰富性及可能性。

二、基本理念

1、学习与发展是每个幼儿的权利,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获得全面的、基本的发展

2、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的前提。

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珍惜幼儿生活和学习,接纳和尊重个体差异。

3、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的,要亲身参与幼儿游戏,引导在游戏中学习。

4、幼儿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

精神关怀、人际关系、良好榜样。

三、实施原则;

《指南》的基本结构与框架。

答: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

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

《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

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

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一、彰显“育人为本”的理念

  从本源上看,教育是一种基于人、通过人而又为了人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宗旨是树人育人,它以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指南》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表达的就是“育人为本”的价值诉求。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朱静怡老师从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解读了《指南》的具体教育理念,还指明了科学育人的实施路径。

  二、高扬“尊重儿童”的旗帜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提出了具有极强实操性的教育建议。

针对每个领域不同的侧重点,朱静怡老师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着重强调了“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都是“尊重儿童”个体价值的理性表达。

  

  三、增强“家园共育”的合力

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种高期待的美好愿望与科学理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朱静怡老师根据《指南》要求,科学地回答了3—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学习内容)、怎样学习(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家长“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指导”等有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

这次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及与专家零距离的互动,不仅让教师们知道儿童的发展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也具有不同步性。

而且,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成长速度,发展得早或发展得快,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发展得好。

活动还提高了教师与家长科学施教的意识与能力,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了基本共识,从而保持步调一致,扎扎实实地沿着《指南》指引的方向挺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

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及要求,注重各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解读一 《指南》并不是统一“标尺”

  部分孩子在多数的教育目标里基本能达标,但因为个别孩子是早产儿,体质不是特别好,在运动能力上要稍弱一点,比如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等目标,孩子恐怕都无法做到。

  [解读]:

“《指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尺’。

”这次文件名之所用“发展指南”,而不是用“发展标准”,就是考虑到公众的心理,避免公众把它理解成为标尺。

《指南》设定了3~6岁儿童身心具有普遍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作为参照,但不是评判幼儿发展的“标尺”,成人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幼儿,也不可用一把“尺子”评判教育是否合格。

目标是具有普遍性的,至于难易,也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幼儿是有所不同的。

如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相对而言,他们在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上各有优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以《指南》为导向,加强城市幼儿的体育教育和农村幼儿的语言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解读二 部分教育目标是否定得过高?

  在健康领域“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里,要求3~4岁的孩子连续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

  “部分孩子肯定做不到。

”对于这一目标,孩子平时非常爱看电视,如果妈妈不在家监督,孩子会一直看;当大人提出不能继续看电视时,孩子会通过各种耍赖手段逼大人就范。

  此外,还有健康领域的“3~4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活动;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社会领域的“3~4岁的孩子能说出自己所住的街道、小区名称;4~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和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5~6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国家一些大事”,许多家长对照自己的孩子,感觉无法做到。

  [解读]:

家长感觉孩子无法做到,其实是因为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没有跟上。

《指南》很强调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是从小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拿看电视来说,家长要让幼儿明白连续看电视时间太长,对眼睛有损伤;如果按要求做,以后还有机会看。

如果纠偏有困难,可以采用转移兴趣、做到就给予奖励等办法,让孩子明白耍赖是没有用的。

家里其他成人对幼儿的要求一定要统一。

  对于自我保护能力和归属感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生活化、活动性、具体形象是学前教育的突出特点,家长与幼儿园协作、共育,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渗透教育,是可以实现发展目标的。

解读三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啥副作用?

  在科学领域,针对数学认知,《指南》要求5~6岁的孩子只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教育部官员表示,要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

  目前,有的幼儿园学习内容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比较常见。

  [解读]: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现在在很多幼儿园的确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长心切造成的后果,再加上有的幼儿园也缺乏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学龄前的孩子接受了过度或是超前的教育。

  “10以内的加减运算,看起来似乎要求很低,对孩子来说是在一个理解范围内的。

”举个例子说,如果让孩子从一堆玩具中找出一块红色的正方形的积木,我们大人似乎非常容易,但对孩子来说,他就要经历一长串的思维操作过程,数学认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幼儿园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操作活动,使孩子把10以内的数的概念内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加减,而不是靠记住“几加几等于多少”的运算结果。

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严重,直接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仅不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培养的方面会被弱化,全面和谐发展直接受到影响。

因此教育部在《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反对小学化的学前教育。

声音与观点 “教育建议”操作性非常强

《指南》体现了尊重生命、包容孩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面向孩子未来发展和终生品质的特点。

“教育建议”部分操作性特别强,也是这部《指南》的一大亮点。

比如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甚至指出了我们不适宜做的行为,这在以往的一些纲要或指南中比较少见。

  同时,《指南》所体现的反对小学化这一思想。

幼儿阶段,孩子会计算不代表他具备了数学思维,有的幼儿园会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教给孩子一些小学化内容,实际上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很不好。

  肯定了家教的重要性

  《指南》明确提出这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这里肯定了幼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只有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很多家长借口“忙”,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扔给幼儿园、兴趣班,这是不对的。

  《指南》对3~6岁分别列出了标准身高和体重。

医护室统计达标没有。

《指南》开头的“说明”部分

“二、《指南》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解读1、入学准备

关于入学准备的误解:

提前彩排小学的故事

65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反映的入学准备问题:

1、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

2、学习技能弱,学习态度消极,学校态度消极,学习兴趣缺乏

3、同伴交往问题,文明礼貌不够,自我中心

4、知识面狭窄

5、语言表达能力差

6、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遵守规则

7、思维不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

8、动手能力差

什么样的孩子从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收益更多?

(从入学初到一年级末)

健康运动领域低分23%,表现出更差的数学和阅读成绩;情感社会领域低分13%,表现出更差的数学和阅读成绩,不能充分其潜力薄弱的自我控制;五领域总分较高30%和情感社会领域+健康运动领域之得分较高34%,,表现出更好的数学和阅读成绩,更充分地发挥了潜力。

解读2:

为终身发展奠基

1259名初入学儿童家长提及的积极品质

由高到低所占的比例顺序是自我控制、关爱他人、乐群宜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谨慎行为风格。

解读3: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错误的是:

什么是儿童?

-待填充的空瓶–待雕刻的石材–赛道上的跑车

什么是发展?

-获得知识–被塑造–跑在别人的前面

什么是教育?

-知识传授者–灵魂工程师–教练员

正确的是:

什么是儿童?

吸收性的心智–无限的可能性-对环境的选择性-主动建构

什么是发展?

自我实现–对变化着的环境的主动适应

什么是教育?

提供适宜的环境–充满爱的–有营养的–符合敏感期需求–跟上孩子节奏的–吸引孩子注意点–有秩序的

“四、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解读4:

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偏见:

把幼儿期当成成人的“准备期”

出路:

沉浸当下与准备未来之间的平衡:

玩中学和做中学

幼儿的学习方式特征:

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

拔苗助长的实质:

维果茨基:

发展的下限和上限

强化训练不是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每个学校都称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

教育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解读5:

可能性与现实性

问题:

特长训练、基因检测等

偏见的来源:

用成人的眼光看幼儿

成长的实质:

现实性逐渐增强;可能性逐渐减少。

幼儿教育的取向:

实现已具有的可能性;进一步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

实践的启示:

从扬长辟短到扬长补短,磨钻石原则;创造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充分的成长机会;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既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解读6:

最近发展区与动态评估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幼儿在当前独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幼儿在成人和同伴辅助下所能达到的可能水平之间的距离。

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师的角色:

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着、自主学习过程的观察支持者,而不是马车老板和水龙头。

鹰架教学:

有效教学中的挑战阶梯和教学支架。

幼儿发展评价:

从一刀切的测评到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从美术作品袋到多元评价采样系统。

一、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解读7:

安全感和乐观态度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敏感性、反应性、社会性

积极的师生关系:

感受到爱(无条件的接纳)、信任与欣赏

乐观的来源:

对待挫折与失败

4岁时:

教师的敏感性:

温柔,严厉,冷漠,放纵不管

教学风格:

鼓励自主,强调学习,重视结果,惩罚,消极评价

教师反应性:

忽视,积极响应,规范化,反映精细性,反映强度

师生关系紧密:

8岁时:

阅读成绩、数学成绩、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水平

重新强调:

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状与问题:

责骂、恐吓、体罚;偏爱;忽视。

理论与分析:

自控力的重要性;自控力的神经基础;兴奋和抑制的不平衡;自控力的关键期;自控力的培养原理:

爱与规则的网;自我评价主观性强,有自我高估倾向,独立性薄弱,依赖成人评价;师生关系的传递;师生关系重要性。

策略与建议:

把师生关系看作教育要素;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升教师对孩子的爱与理解;通过纪律管理培训(让孩子去做什么,而非别人去做什么)和奖惩技巧培训,打造一张爱与规则编制的网。

园长-教师的互动风格;教学压力与课堂氛围。

解读8:

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把教室还给幼儿,把活动还给孩子。

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质,心灵工具项目的启示。

(幼儿活动图片)

健康领域的目标

(一)身心状况

目标1具有健康的体态

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目标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健康:

  □身心状况

  《指南》中提出的目标是:

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应该说,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在食谱的设定上都能科学地考虑到各种食物,营养均衡,但家长们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却存在明显的误区。

”比如有的家长一味地强调对孩子肉蛋奶等营养食物的补充,却忽视了谷物、蔬菜也是孩子身体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比如,学前年龄段孩子的正确饮食应该是一日三餐或者三餐两点,但孩子只要是在家,大部分家长都生怕孩子饿着,半晌给孩子吃零食的情况十分普遍,更有甚者,爷爷奶奶追着给孩子喂饭到处跑的情况也时常可以看到。

对此,家长不妨参照一下《指南》中指明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帮孩子树立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目前的孩子在运动量方面明显偏少,按照有关规定,学前年龄段孩子每天必须参加2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但实际上,很多孩子的活动量是不够的,一方面是受场地、器械等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就是运动风险太高,因为幼儿安全意识较差,无论教师安排的活动进行了多么周密的部署,但拥挤磕碰事件很难说完全杜绝,比如《指南》中明确提到:

“3-4岁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5-6岁能快跑25米左右。

”但实际上,无论老师安排的再细致,25米快跑过程难免发生摔倒、磕伤等意外,问题是只要发生意外事故,责任通常都是由幼儿园来承担,而这部分责任一般也都会转嫁到相关责任人身上,对于工资待遇本就菲薄的老师们来说,与其冒险开展体育活动、课外互动,还不如平安无事最稳妥。

  所以,要想切实贯彻有关体育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老师们设法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另一方面,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事故责任。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标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家庭教育过程中,这些独生子女甚至是“独二代”享受着家长全方位的悉心呵护,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毫不夸张。

而《指南》中明确给家长说明了“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3~4岁

4~5岁

5~6岁

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

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

2.有比较强烈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

3.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

2.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

3.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

自我调节的发展:

从外部调节到内部调节

教育建议

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

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

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

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如: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

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

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