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507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x

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6年,日本统帅部在《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

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

A.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1936年”可知,日本在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准备;再根据“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可知,这里指日本侵略中国华北的七七事变和侵占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故本题选D。

2.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惨案是(  )

A.南京大屠杀

B.旅顺大屠杀

C.潘家峪惨案

D.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答案:

A

解析: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最大惨案是南京大屠杀。

知识点二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3.《大刀进行曲》是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是为歌颂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而作的。

以下事件与此有关的是(  )

A.宋哲元血战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手提大刀顽强抵抗,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结合材料可知,本题选A。

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反击,安德馨率全营300名官兵力战殉国,B项错误;1933年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C项错误;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的率领下奋起抵抗,D项错误。

4.周游是《北京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是首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他肄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先后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等多次北平学生示威游行活动。

他当时参加这两次游行示威活动时的口号可能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民主、建国”

D.“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答案:

B

解析: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导致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结合当时的形势可知,B项符合题意。

5.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的形势,《苦笑录》中描述道:

“那真是一个谜了,不过那谜慢慢也露了一些曙光,廿六年三月间,(国民党)中央召集一个全体会议,通过一个‘根绝赤祸案’,虽然该案开始批评了共产党一顿,但……确是容许共产党活动的。

”下列对材料中“露了一些曙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联共抗日的曙光

B.承认共产党的合法活动

C.国共和平共处的曙光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答案:

A

解析:

结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可知,蒋介石“容许共产党活动”,反映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A项正确。

B项仅是对材料的直接描述,包含在A项中;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6.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

“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

“(此次)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解析:

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项符合题意。

7.七七事变之所以成为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因为当时(  )

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广泛抗日

答案:

D

解析:

A、B、C都与当时时间不符,故选D项。

8.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前期的某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答案:

A

解析:

根据地图中“上海市”“四行仓库”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其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

B项为武汉会战的结果,故错误;C、D两项都不符合淞沪会战,均错误。

9.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怀等发布命令说:

“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

……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

”按照上述命令发动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D.徐州会战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

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知识点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0.“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

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

”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

A.《甲午悲歌》B.《台湾沦陷》

C.《珍珠港祭》D.《日寇投降》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降旗”“武运凋残”(日本天皇及军队希望武运长久)“大和魂葬”可以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史实,题目应该是《日寇投降》。

11.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

“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

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

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答案:

A

解析:

费正清强调的是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使中国由一个战争的牺牲者转变为世界大国,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1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

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是在外族侵略下逐渐形成和强化的。

其中灾难最深重的是日军侵华,其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

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

“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

(1)①主张:

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原因: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①方针:

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②原因:

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敌强我弱,不能速战速决;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3)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

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材料一中两党关系比较好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担负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

(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目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

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

百团大战。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着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C

解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答案:

B

解析:

据“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可知,这与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材料是在分析日本为何在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故选B项。

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新气象”指国共两党合作,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之后,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过战局,故C项错误。

4.“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

”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  )

A.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

C.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此奋斗目标是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因此选B项。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不属于民族革命,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反封建不是最紧迫的任务,C项错误;此时是联蒋抗日而不是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D项错误。

5.1938年4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对于华侨回国效力疆场者……施以特殊训练……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主要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

A.完全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D.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

C

解析:

“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联合所有抗日力量,而不仅仅是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故B项说法不全面;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可以说明此时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错误。

6.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答案:

B

解析:

本题根据时间“1938年4月”、地点“津浦”予以判断。

A项是1937年发生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淞沪会战的意义,C项是1937年发生在山西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的意义,D项是1940年百团大战的意义,皆可排除。

B项是1938年春发生在山东的台儿庄战役的意义,符合材料信息。

7.某史料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1)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即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

(2)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军据点。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战场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看,国民党在江苏徐州等地与日伪军作战,而1938年之后这些地区已成为沦陷区,说明国民党的抗战虽以正面战场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正面战场,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B、C两项符合史实,但由材料不能推翻这两个结论。

8.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A

解析:

首先判断时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即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纪念双十节的决定中呼吁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继续奋斗,把抗日战争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实也是在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团结抗日,因此选A项。

B项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C项不符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代特征;D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信息不符。

9.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不符合题意。

B是抗日战争对国内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

故答案为D。

10.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

“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

”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

B

解析:

四个选项中A、B项属于政治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因此B项更恰当,排除A项;C、D项属于军事影响,排除。

11.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指出: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生中国的雏形。

”“新生中国的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答案:

D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军民奋起抗战”“环球心折”“新生中国的雏形”等信息可知,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奠定了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符合“新生中国”的含义;C项侧重于其国际意义,故排除。

12.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举措与右面丰子恺的漫画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烽火已熄,万世太平

B.国家之殇,永世不忘

C.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D.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答案:

C

解析:

纪念日的确定意味着尊重历史,警惕战争重演;由漫画中的“卅四年九月二日”可知,该漫画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所作,再由“炮弹作花瓶 万世乐太平”可知,漫画表达了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珍惜,体现出对未来的思考,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自九一八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以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转而及于河北。

……受一于此,已足危害国家之独立与民族之生存,吾人敢信此为任何国家任何人民所不能忍受……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1)材料一、二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案:

(1)都表示抗战。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1)问国共两党在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都表示抗战;第

(2)问通过比较理解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第(3)问属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回答。

14.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

(1)观点:

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

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