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495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docx

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

马鬃山下写忠诚

——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

在浩瀚无迹的戈壁大漠,在寂寞难忍的风雪哨卡,半个世纪以来,驻守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的东风泉边防连,一代代官兵怀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像钢钉一样铆在中蒙边境29.77公里的边防线上,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

50年忠于使命守望和平,50年忠诚戍边枕戈待旦。

在该连荣誉室,排列着48块受上级表彰的奖牌锦旗,创造了建连至今无事故案件、无涉外事件的奇迹。

去年底,荣立集体二等功,荣获“感动甘肃?

2011十大陇人骄子”特别奖。

前不久,军委一位首长称赞该连:

既是一个艰苦奋斗、戍边卫国的好连队;又是一个全面建设、全面过硬的好连队。

身处大漠一心向党 坚守边关旗帜高扬

2011年,是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值得骄傲的一年。

这一年,省委、省军区党委联合作出了在全省向他们学习活动的决定,并组成连队“忠诚使命、戍边奉献”事迹报告团深入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驻军部队巡回作了10余场报告,引起军地强烈反响。

不少人聆听后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从边防官兵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

随后,陇原大地掀起了一股拥军、参军热潮。

一个普通的边防连队,一段不足30公里的边防线,一代代戍边官兵究竟靠什么力量支撑,50年坚守边关矢志不移,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感动?

4月下旬,记者来到该连采访,正巧赶上连队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指导员张贤明结合连队建设发展史,给官兵上了一堂生动的优良传统辅导课。

连队过去曾驻扎在戈壁大漠一个叫伊哈托里的地方。

官兵们吃水要到250公里外的马鬃山镇拉,遇到坏天气,几天喝不上一口水,许多战士嘴唇干裂、脱水晕倒,但从不言苦,顽强坚守。

要想扎根守防,头等大事是找到水源。

有一年元旦刚过,原副连长王治顺带领两名战士,又一次踏上了艰难的找水征程。

临走时,他们立下誓言,写下遗书,找不到水,绝不活着回来。

3人骑着骆驼,迎着凛冽的西北风,翻越无数个荒山野岭,7天7夜过去了,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骆驼都累得跪在地上,仍一无所获。

两名战士实在支撑不住了,绝望地瘫倒在地。

王治顺对着他们吼问:

时刻牢记哪些话?

两名战士齐声回答:

祖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荣誉至高无尚!

这是咱连的什么?

战士再次回答:

连魂!

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没有!

他们爬起来,继续艰难地走在找水的路上。

终于,当他们爬上一个山梁时,惊喜地发现不远处的山窝里有片红柳丛,每个人心里蓦地一动:

有红柳生长的地方,可能就有水。

他们艰难地爬了过去,吃力地扒开沙土、烧软冻土,用铁锹挖、双手刨,直到挖至2米深时,一股泉水涌了出来……官兵们泪流满面,仰天长啸,把怀揣的党旗高高地插在了山梁上。

他们找到的这眼泉,被官兵们称为东风泉,连队从此因泉得名,依泉建连。

其实,“身在边防,信念不变;守好边防,让党放心”连史教育课,连队整整讲了50年,深深注入了一代代官兵的血脉,成为连队戍边卫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现任连长王圣田是连队土生土长的干部。

当战士时,他就把王治顺作为心目中的英雄,决心像他那样“不恋家乡风光美,要像红柳把根扎”。

提干后,谈了几个女朋友,都提出只要他答应转业回到家乡,就和他结婚。

王圣田当然不干,一一回绝。

2009年10月,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生产需要照顾,当时他正带领全连接受上级军事考核,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妻子,让母亲陪着妻子去了医院。

不久,岳父又患了肝癌,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做了几次大手术,直到病逝的那一天,他都没能在床边尽一天孝。

尽管这样,他每天用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与官兵打成一片。

他深知,连队干部就是战士的“主心骨”,绝不能有半点懈怠。

今年初,王圣田任职3年多,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准备提升到环境条件好的人武部工作,却被他谢绝了。

面对别人的不解,只有连队官兵明白,让他离开边防到城里过舒坦日子,就是越级提升,也决不会干的。

正是抱着这种扎根边防的坚定信念,守边14年,王圣田始终用“看我的”、“跟我上”的模范行动,一心铆在边防线上,带动官兵建连戍边,先后被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个人”、荣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6次被省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

守好边防线,先要筑牢思想关。

连队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政治教育“重头戏”,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传统熏陶,身边典型感召。

他们还专门开课东风泉“小讲坛”,每周利用两个小时,让官兵走上讲台,通过诗歌、散文、心语等形式,抒发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每逢新兵下连、新任干部报到,连队都要组织住一次地窝子、尝一口苦咸水、栽一棵扎根树,听一堂身边典型事迹报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深扎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思想根子。

去年底,从青岛入伍的双胞胎兄弟邹文和邹杰,在家从没洗过袜子,叠过被子。

新兵下连时,兄弟俩被分到了东风泉边防连。

艰苦的环境,紧张的训练,让兄弟俩感觉天都要塌了下来。

3月初,在连队组织的“学英模事迹、讲英模故事、用英模领跑”系列教育活动中,兄弟俩被连队涌现出的“边防黄牛”高汉章、“铁汉连长”任猛善、基层优秀主官张福海等20多位戍边奉献先进典型的事迹深深震撼了。

他俩从中受到启发:

挺立边关,书写忠诚,是边防军人永远坚守的信条。

从那天起,他俩在国门前庄重举起拳头许下诺言:

“沿着戍边前辈的足迹,守卫好祖国的边防线!

”3月23日,连队组织弟弟所在的三班去边防巡逻,在二班的哥哥急了,挨个找班长、排长、连长,执意要求参加巡逻任务。

巡逻途中,哥俩走在队伍最前面,在登最高界碑时,主动替战友背枪,还拼死拼活整修了3公里的“搓板路”。

巡逻结束后,哥俩争着把第一次全线巡逻的事告诉了父母:

“请爸爸妈妈放心,儿子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边防战士了。

由不适应到适应,由适应到热爱,二连官兵置身于这个光荣的集体,他们的心灵慢慢净化,思想逐步升华,坚守边关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坚定。

二排长高勇青来自江苏盐城,成长于单亲家庭,毕业于国防科大。

分配到连队后,他忍受不了这里艰苦寂寞的环境,一心想离开,整天“压床板”。

这时,指导员张贤明来到了他的身边,夜夜和他拉家常、谈人生、话理想,讲述连队建设发展史、官兵戍边奉献事。

渐渐地,高排长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全盘告诉了指导员。

原来,谈了多年的女朋友听到他被分配到边防的情况后,提出了和他分手。

了解事情原委后,连队发动干部骨干,开展了向高排长女朋友写信“当红娘”活动。

最终,在连队干部开导下,在身边战友感召下,高排长重新振作起来,甩开膀子干工作,全身心地守边防,带领全排战士出色完成了一次次巡逻、执勤、训练等任务。

当年底,高排长双喜临门,入了党,被省军区评为优秀带兵干部。

女朋友听到他的情况后也主动回信说:

读了你身边战士们的来信,我夜夜睡不着觉,也读懂了边防军人“爱边防就是爱祖国”的理想信念,我为你有这样一群好战友而感到骄傲,请你原谅我一时的冲动,我们重归于好吧!

使命越重,信念越坚。

东风泉前哨班驻守在距连队24公里的某高地。

2010年3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雪突袭了马鬃山地区,封住了所有上山的道路,哨所成了一片“孤岛”,5名官兵被困,形势告急。

上级领导心急如焚,组织展开的营救行动,由于风雪太大没有成功。

1天、2天、3天……肉没了、菜没了、饼子也只剩下几个。

后来,哨长何明和4名战士把这些饼子掰碎熬成糊糊充饥。

几天来,就在大家饿得眼冒金星、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又不幸遭到了狼群的围攻,他们累得连驱散的力气都没有了,一直对峙了三天三夜。

直到第七天救援官兵赶到时,他们也没有离开岗位一步。

边境长期和平安宁  官兵夜夜枕戈待旦

“2号界碑”附近有几个黑影借着夜色向边境移动,命你们迅速前出侦察……4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连队组织战备演练。

记者在该连边境检控系统看到,第二巡逻小分队刚刚处置完连队下达的任务准备返回时,便携式电台又收到了处置一起“非法越境”事件的命令,巡逻小分队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半个世纪以来,马鬃山地区宁静祥和,边境线上太平无事,偶尔有牧羊人唱着歌谣,赶着羊群,悠然从戈壁穿过。

边境长期安宁,但兵不能不练。

近年来,连队着眼战备执勤任务需要,修订完善一系列训练方案,扎实开展全天候、全课目训练演练,提高官兵管边控边能力。

野外生存训练,被官兵称为魔鬼训练。

2009年3月,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训练按计划进行。

连长王圣田带领官兵全副武装,徒步向指定地域挺进。

没想到第二天,天气骤变,暴风雪铺天盖地。

不到两个小时,地上的积雪厚达20公分,带的馒头冻硬了,水壶冻住了,他们只能就着雪,啃着硬馒头充饥。

一口下去,浑身打冷颤。

一些南方籍战士第一次看到茫茫白雪,还出现了雪盲。

安徽籍新兵裴先富是家中独苗,当第三次累得栽倒在雪地时,他对着连长绝望地哀求:

“实在不行了,让我躺一会吧!

”看着小裴疲倦的样子,王连长真想让他躺下来歇一会儿。

但他知道,这个时候只要一躺下,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

王连长强忍着泪水,一把拽过他的背囊和冲锋枪扛在肩上,以命令的口气告诫大家:

“绝不能躺下,躺下只有死路一条!

”经过七天七夜的野外强化训练,官兵的作风更顽强了,克服恶劣气候的勇气更足了。

像这样的训练,连队每月都要组织几次,雷打不动。

“猎人打猎要有真功夫,军人守防要有硬本领”。

酒泉军分区司令员杨焕林说,在长期执行戍边任务中,东风泉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把使命扛在肩上,叫响了“合格不是标准,过硬才是合格”的口号。

炊事班长凌新明是连队有名的训练尖子,但好几次参加上级军事比武总是亚军。

在“军人的字典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为了争冠军,小凌自我加压,刻苦训练。

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跑进训练场,从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单兵战术等课目练起,半年时间从未中断。

有一段时间,为突破400米障碍,他的脸颊被强紫外线灼伤,嘴唇裂开一道道血口,身体经常被磕伤,汗水浸透衣服粘到伤口上,钻心地疼。

他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晚上趁战友们熟睡,打着手电筒到卫生间悄悄地清洗。

2010年5月,省军区组织建制连队单兵军事五项比武,凌新明力压群雄,夺得个人全能“金牌”,并荣立二等功。

近年来,连队连续5次在省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先后涌现出26名训练尖子,有4名训练标兵保送入学。

训练严格要求,执勤一丝不苟。

2010年初,指导员张贤明带领5名战士在零下37℃的严寒中全线巡逻。

当车行进至491号界碑附近时,因坡陡路滑,车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徒步行军15公里。

途中,风越刮越猛,官兵们只能猫着腰,手拉着手向前移动。

一会儿,寒风迎面扑来,让人喘不过气。

一会儿,大风又从侧面吹来,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卷下山崖。

几经折腾,官兵们体力消耗很大,只好背靠背坐在冰冷的雪地上喘气。

坐下不久,他们的裤子就被冻在地上,站起来都很吃力。

在攀登海拔最高的487号界碑时,班长匡文武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额头渗出豆大汗珠,瞬间又结成了冰珠。

指导员命令他下山休息,小匡忍着痛倔强地说:

“巡逻不能到点到位,就是失职。

”说完,他咬着牙,用枪托顶住胃部,坚持登上了434级台阶,看到界碑后,他感觉眼前一黑,栽倒在界碑前。

边境安然无恙,也要时刻警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连队18名战士奉命前往边境一线执行巡逻潜伏任务。

烈日下,他们趴在烫得连手都不能摸的石头上;下雨时,战士们个个成了“泥人”;遇到沙暴天气,嘴巴、耳朵都灌满了沙子。

夜晚,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浑身透凉。

但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战士们都地潜伏在边界线上,挎包里的干粮常常被老鼠“偷吃”。

一天黄昏,战士程科潜伏时,发现边境线上有人影晃动。

就在他屏气凝神观察情况时,感觉自己的左小腿钻心地疼。

为进一步察明前方情况,小程忍着疼痛,咬牙坚持。

10多分钟后,他发现边境线上的人影原来是对方正常巡逻。

等对方渐渐走远后,扭头一看,一条小沙蟒“嗖”的一下钻进了石缝里。

此时,自己的小腿已经肿了起来。

尽管这种沙蟒毒性不大,但也让随行的卫生员着实忙活了大半天。

很长一段时间,小程的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

那次,他和战友们抓住了那名误入边境禁区的流浪汉。

“守土,国土不让一寸;卫国,尊严不减一分”。

这是连队官兵的戍边信条。

一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边防地区,泥石流冲跨了3400多米边防铁丝网、37根网桩,38.4公里的巡逻路。

接到前哨班的情况通报后,连队官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有的爬在窗前,瞪大眼睛盼着暴雨快点停下,有的强烈要求立刻到一线修复损坏的边防设施,都被连队干部制止。

其实,大家清楚,这个时候冲出去,随处都有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到不了边境,可能连命都没了。

可是,戍边的使命驱使他们,就是把命搭上,也要尽好职责,守好边关。

好不容易熬到天刚亮,暴雨也渐渐小了,一夜没有合眼的官兵再也按耐不住了,争先恐后冲出营房,带上工具,启动车辆,向边境一线疾驰而去。

经过3天抢修,终于将铁丝网、网桩恢复原貌。

移回网桩原位时,他们拿出测量工具仔细校正,每隔5米就用皮尺拉线瞄准,认真画出铁丝网的精确走向,确保丝毫无误。

搭建学习成才平台  筑牢全面发展基础

今年4月19日,记者走进连队远程可视监控室,看到担负执勤的四班战士王垒垒非常熟练地操作电脑,4个大屏幕显示器不时滚动闪现出边境情况,数十公里的界标点位尽收眼底。

张指导员介绍:

如今,连队人人会边境监控、情报传递、图像传输操作技能,只要通过遥控定位、微波传输、远程接收等程序,短短几分钟,就可全方位把边防一线“视察”一遍,就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任何移动目标都可以通过红外探测发现、锁定、识别和跟踪。

运用信息化装备,催生了一批信息化人才。

曾几何时,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连队一直是“信息孤岛”。

面对与信息社会的巨大反差,官兵嬉称“信息不度东风泉”。

信息闭塞的官兵,多么渴望能够像内地部队一样上网冲浪、学习信息化知识啊!

2009年初,着眼官兵信息需求,连队专门向军分区专题报告,投资建起了网络学习室,连通了军网,并为每名官兵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官兵搭建起了学习信息化知识的平台。

然而,信息化“平台”建起来了,网络终端也连到了哨所,新问题出现了:

由于官兵科技素质偏低,对上级配发的多功能巡逻车、卫星定位仪、北斗手持机等信息化装备一窍不通,外出巡逻时继续沿用传统的地图和指北针,科技信息含量高的新装备一度成了摆设。

没有信息化盼信息化,有了信息化,官兵却又“玩不转”。

连队党支部反思后感到:

随着装备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只有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官兵素质同步提高,才能增强信息条件下的管边控边能力。

随即,一场信息人才培养攻坚战拉开了帷幕。

他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协作机制,选送技术骨干见学进修;采取送出去培训、上级技术专家帮带、结合执勤巡逻实践、个人自学等多种途径,组织官兵学习信息化,操作新装备。

其实,被官兵称为“信息通”的战士王垒垒,在提高信息技能时有过一段尴尬的经历。

5年前,他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

他认为,只要练好军事技能,照样能有大作为。

一次,连队派出新配发的巡逻车巡逻时,遇到两名牧民在寻找丢失的羊群,王垒垒想通过车载卫星向连队汇报并请求支援,没想到捣鼓了老半天,信息也没发送出去。

后来,还是在排长孙小磊的帮助下,才准确地向连队发出了救援信号。

此事对小王触动很大。

打那以后,他暗下决心,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扔掉“信息盲”这顶帽子。

每天晚上熄灯后,他一个人跑到连队学习室,从信息基础知识学起,认真学习《计算机教程》、《电脑构造与原理》等教材。

白天一有空,他就拉着孙排长对照多功能巡逻车操作使用说明书,逐个部件、位置、性能悉心研究。

为弄清车载定位系统操作要领,每次巡逻时,他都要求一同前往,边看操作,边听讲解,边做笔记。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王垒垒终于熟练掌握了多功能巡逻车、远程可视监控系统等新装备,成为连队公认的“信息通”。

王垒垒学习钻研信息化的劲头,在连队起了带头作用。

如今,连队官兵不仅人人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个个会熟练操作新装备,而且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巡逻执勤、学习训练、自动化办公、日常管理等领域,管边控边信息化含量大增。

近年来,连队利用边境监控网和远程监视与数字传输技术,对防区内的重要目标、重点地区、边境通道,实施全天候全时段监控,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仪控制系统和“动中通”,使连队能够实时监控边境巡逻和管控情况。

一位将军视察该连后称赞:

没想到这么偏远的连队学习信息化的氛围这么浓,没想到官兵的信息化素养这么高。

搭建成才平台,创造施才舞台。

连队社会依托条件差,驾驶、养殖、机电等10多个岗位靠自我保障。

他们着眼“成才跟着岗位走,能力随着实践长”的思路,相继开办“东风泉小夜校”、“战士成才小讲堂”等8个学习育人课堂,依托驾驶、烹饪等专业技术岗位,建立11个动漫制作、机电维修等技术攻关小组,成立演出、腰鼓、旱冰等13个战士业余文化小分队,创办《戍边人》小周报、连队网络电视,利用这些平台,坚持不懈地引领官兵成长成才。

记者日前在该连岗位比武竞赛现场看到:

几张钢片在3名战士手里随意变化,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套封闭的暖气管道;一台数字功放机成了“哑巴”,上等兵于超仅用15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喇叭里传来了嘹亮的歌声;一辆“叭窝”的东风卡车“哼哼”的两声后纹丝不动,被蒙住双眼的上士李辉听了听,断然回答出是调节器接触不良,随即动手摆弄起来,几分钟后,庞然大物“起死回生”。

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地方有竞争力。

2010年初,连队原中士班长马志刚,被山西榆次县表彰为“创业再就业致富带头人”,在全县作了巡回事迹报告。

喜讯传来,连队官兵无不欢欣鼓舞,新一轮岗位成才热潮迅速兴起。

2007年底,揣着技工修理二级证书的马志刚退伍后,放弃政府安置工作的机会,联合10名有专业修理技能的退伍兵,创办了榆次县志刚汽修厂。

4年多来,修理厂办得红红火火,年收入20多万元,马志刚成为响当当的“修理大王”。

酒泉军分区政委张岁太介绍,近年来,连队先后有210多名官兵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16名战士考入军校,46名复退官兵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或被事业单位录用,有20多名退伍战士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业绩。

从山西入伍的战士田永旺,在连队开展的“小能人”培训活动中,熟练掌握了水电和锅炉等多种实用技术,经常帮助连队官兵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有年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度,连队锅炉突然出现故障,无法供暖。

如果不能尽快修复,暖气管道就会结冰冻裂。

田永旺带着自己的3名学徒,3个小时就排除了故障,保住了锅炉和暖气管道,挽回损失30多万元。

退伍后,他被部队返聘为正式职工。

看到哥哥的成长进步,弟弟田有旺十分羡慕。

入伍后,他主动要求到甘肃边防。

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机动车驾驶、公文写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了连队的小能人。

退伍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务员,被酒泉市公安局录用。

田家兄弟说:

“我们今天的进步,都是连队人才培养的结果。

让大学生士兵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辽宁籍大学生士兵吴麒昊,2009年底,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考取国家计算机三级等级证书。

连队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安排他到通讯员兼文书岗位。

小吴一有空,就在东风泉小讲坛讲解国际金融与贸易、我国的经济政策等知识,传授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络运用技能,使连队80%官兵学会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实用技术。

去年底,吴麒昊回到地方不到3个月,就被当地法院录用。

敢于挑战恶劣环境  戍边奉献青春无悔

今年3月底,原东风泉边防连连长、现边防营营长杨震收拾好行李,准备到某县人武部任副部长。

临走前,杨震来到东风泉畔,深情地抚摸着被官兵们称之为“心灵之树”的4棵沙枣树,含泪倾诉不舍之情,并摘下一根挂满沙枣的枝条,装在胸前的口袋里。

因为他知道,这一走,也许永远和边防无缘了。

杨震戍边14年,带领官兵巡逻、执勤、训练,样样一流。

利用几年时间,不顾恶劣天气影响,首次跑遍了边境方圆百里的大小山头高地1千多座,选定并修筑了6个全天候潜伏点,部队边境执勤、应急处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员,荣立二等功。

东风泉边防连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与蒙古国接壤,方圆4.2万平方公里荒无人烟,距离最近的酒泉市500多公里。

每年8级以上大风达3个多月,夏天最高气温50多度,冬季最气温在零下40多度,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环境越艰苦,奉献越真诚。

该连历代官兵以大无畏革命精神,顶风沙,斗酷暑,战严寒,顽强战斗在戈壁边关。

2007年5月,上级决定为连队新建营房。

由于连队地处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新建营区要开山劈石,拓展地基。

工程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地方施工队不愿揽活,连队只好自己干。

4名党员主动请缨,组成爆破组,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两侧山体实施爆破移石。

他们把绳索拴在腰间,携带15公斤重的空压机钻棒在半山腰作业,腰部经常被勒出一道深深的血痕,钻头喷出的石灰溅在脸上,让人喘不过气来,不时有碎石击在脸上火辣辣地疼。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他们先后爆破400多次,移石3000多立方,硬是将两侧长达100多米的山体向左右拓宽了12米。

如今,一座集学习、生活、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温营院,在三面环山的山凹里拔地而起,被刚下连的新兵称为“漠北明珠”。

敢向环境挑战,不向困难低头。

10年前,连队周围没有一点绿色,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官兵们决定在戈壁滩上种出树来。

消息传出,周围开矿的工人说,在这样“千山鸟绝飞,万里人踪灭”的地方,种活一棵树,比生一个娃还要难,不要白费功夫了。

但官兵们不信这个邪。

第一年,他们挖沟换土,选栽100多棵抗旱耐寒的榆树、红柳、沙枣等树苗,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生根发芽,结果只活下了1棵。

树死了,但官兵种树的决心没有死。

接下来的几年里,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树苗栽了一批又一批,大家越栽越有经验,成活率也越来越高。

现在,营区内外已经有200多棵树木扎下了根,成了大漠戈壁的“生命绿洲”。

种活一棵树,就坚定了一份信念。

此后,他们从20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拉来新土,拌上羊粪,平整出三块菜地,建起了5个日光温室,栽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使连队蔬菜基本达到了自足自给。

在该连官兵心中,人人都装着一句话:

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即使愧对了“小家”,也不能愧对“大家”。

战士闫姚翔得知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时,正与战友紧张地奋战在边防公路施工一线。

“回去吧,把后事处理好后尽快归队”。

连队给他特批了假。

闫姚翔多想立即飞到母亲身边!

母亲病重,他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孝心。

现在,母亲不在了,他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去。

然而,最终他还是谢绝了连队干部的好意,因为施工任务重,时间紧,少一个人就少一份力。

“娘啊,我在给国家扛大活,不能回去看您,儿在边关给您磕头了!

”那天深夜,闫姚翔悄悄来到连队那座用石头垒起的中国地图的山头上,坐在家乡位置失声痛哭,并朝着家乡的方向给母亲磕了个响头。

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施工现场。

每一名边防军人的身后,都有一群亲人在支撑着他们默默牺牲奉献。

原指导员李小军,一家四口分居三地,家属是瓜州县300多公里外的三道沟派出所民警,72岁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还从四川老家来到肃州为他们照料孩子。

有一天下午,他给家里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赶忙请邻居到家里看一看。

原来,父亲的关节炎犯了,孩子感冒发烧到40度,爷孙俩已经一整天没吃饭了。

家属于泓艳听到消息后,赶回家时已是晚上9点。

看到公公在床上痛苦地呻吟,3岁半的孩子高烧不退,作为一个女人,她明显感到了无助,但还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搀着公公,踉踉跄跄把爷孙俩送往医院,一只鞋跑丢了都不知道。

打那以后,她一有空就在瓜州与肃州的路途上,不论春夏秋天来回奔波,辛苦可想而知。

于泓艳的事迹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被军分区评为“好军嫂”。

去年底,酒泉市公安局调整她到肃州区工作。

类似的事,在东风泉边防连很多。

但官兵们在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中,天秤总是倾斜到了戍边奉献这一头。

他们知道,边防的每一点变迁,渗透着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心血。

连队官兵算了一笔帐:

5年来,军地为该连投入1千多万元,大大改善了戍边官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