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680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docx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

大任于斯育英才——BR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

大任于斯育英才——

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作者: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55542142013-09-2821:

23:

38.0大任于斯育英才——

国防科技大学60年人才培养纪实162645百年树人谱华章百年树人谱华章/enpproperty-->  军中有才,于斯为盛。

坐落于古城长沙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担负着培养军队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学历教育合训人才和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自觉肩负强军兴国的崇高使命,始终奋战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前沿,始终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始终以祖国需要为人才培养方向

  “这是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哈军工’一期学员。

上世纪50年代,敌对国家高空侦察机对我肆意侵袭。

1959年10月,毕业仅2年的他和同事一起研制出某型导弹,击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创下了首次地对空导弹击落飞机的记录。

从此,我国领空有了安全屏障。

  “这是中国工程院郭桂荣院士,‘哈军工’二期学员。

上世纪80年代,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他带领团队攻克目标自动识别领域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从此,我军有了自己的‘千里眼’。

  “这是中国工程院宋文骢院士,‘哈军工’三期学员,歼10总设计师……”“这是中国科学院杨学军院士,国防科技大学1985届毕业的研究生,‘天河一号’总设计师……”

  在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人才画卷:

为满足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哈军工——国防科大”培养了一大批始终勇立潮头、勇攀高峰的学子。

  时光追溯到60年前,朝鲜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尽,为改变我军装备落后和技术人才匮乏现状,1953年9月1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府、国防科大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北国冰城哈尔滨诞生。

  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带领首届党委班子以毛主席颁发的《训词》为遵循,牢记培养“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领率、教学为中心、“两老”办院、从严要求从严治校、以我为主借鉴苏联等一系列具有我军鲜明特色的治学思想,使“哈军工”成为“培养千万个过硬的军事工程师的熔炉”,十几年间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1.2万名国防和军队建设急需人才,为满足建国初期我军对工程技术人才紧迫需求、推动我军由单一兵种向海陆空合成军队转变作出重大贡献,创造了我国军事高等教育的奇迹。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在主控台按下这惊天一爆关键按钮的,就是学院毕业的6期学员韩云梯。

当时,参与试验的有100多名哈军工学员。

”每当回忆起往事,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陆启生教授充满自豪。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共和国春天的来临,学院也迎来第二个春天。

1978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在“哈军工”主体——长沙工学院基础上,改建成立国防科技大学,开启了学校重新崛起的新征程。

  面对改革开放大潮和科学技术的春天,着眼国家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紧迫需求,学校确立了“为国防尖端技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使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坚持数学教学与应用不断线、外语教学与实践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与使用不断线、实验教学不断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推进国家改革开放和军队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涌现出首届中国航天奖获得者张育林、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金山办公系统创始人裘伯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薛利等一大批军旅英才、科技帅才、商海精英。

  进入世纪之交,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使培养的人才始终与国家需求相一致、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协调、与现代战争特点和军队建设要求相统一。

  ——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2004年学校确立了“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五句话”人才培养总目标。

  ——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学校提出“在国际可比性学术指标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可比性办学指标方面达到国家高等教育领先水平”,要求学员“科学文化素质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军政基础素质走在全军院校前列”。

  ——着眼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2011年学校提出大力培养军队信息化建设未来领导者和未来信息化战争指挥者。

  ——着眼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3年学校提出坚持质量立校、特色筑校、创新强校、贡献兴校,努力培养能够驾驭未来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

  目标指引方向,目标昭示未来。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壮丽图景:

  ——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号召,学校加强对航天人才培养,据统计,载人航天工程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中,有19人毕业于该校。

“航天人才森林”已成为该校人才培养的亮丽品牌。

  ——为满足国家“发展自主导航定位”的需求,学校依托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导航系统、对抗、应用、测试与评估人才,成为“北斗巡天”的一支生力军。

201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贺电对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予以表彰。

  ——为抢占超级计算领域的制高点,学校依托天河团队培养了大批计算机设计与应用人才,他们奋战在全国超级计算的各个岗位,成为托举中国超级计算的脊梁。

  如今,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还是在经济建设最前沿,都活跃着“哈军工——国防科技大学”学子为强军兴国奋斗的身影。

  始终践行“学校是军校更是党校”

  60年前,“哈军工”成立之初,毛主席亲自审定“哈军工”政治教育计划时做出重要指示:

“学员要政治上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对此,首任院长陈赓大将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院师生:

大家要牢记,学院是军校,更是党校!

  25年后,国防科技大学即将成立。

邓小平对“科大人”谆谆叮咛:

“注意培养学生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后,江泽民对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防科技大学应当培养出比一般大学思想政治觉悟更高、组织纪律性更强的合格人才!

  6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着眼培养党和军队事业坚定举旗人和可靠接班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铸牢青年学员坚决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确保培养的人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他们大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三大铸魂基础工程。

  走进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队,记者发现,担任该队副教导员的,竟是一位大校!

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

“我是‘百队工程’政治理论教员,兼职该队副教导员。

  经了解,为加强学员理论武装,该校推出“百队工程”:

选派103名政治理论教员到各基层学员队担任1年的兼职副教导员或副政委。

  类似该工程的举措,在该校还有很多:

建立8个海外党支部,加强对海外留学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海外学子始终坚守信念如磐;建成“心之桥”、“军向阳”、“兵之道”等特色网站,构建校、院、系三级网络育人新平台,打造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加油站”……

  “这是我第一次到毛主席故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付出的巨大艰辛。

我一定立志军营、献身国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我们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韶山革命教育基地的毛主席铜像前,刚刚考入国防科大的新学员王大鹏一脸稚气而又庄重地对记者说。

这是该校利用驻地红色资源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学员入学入伍第一步的动人场景。

  他们先后建立了韶山、花明楼、炎陵等15个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印山村等14个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员走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感悟我党我军光辉历程,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感悟科学发展辉煌成就,走进两型社会示范区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展“意识形态热点谈”系列活动,开办“博士生论坛”和马克思主义论坛,组织博士硕士理论宣讲团深入企业、厂矿、社区、高校,被驻地政府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支生力军”。

  漫步校园,记者看到,陈赓雕像、银河广场、荣誉大道、精品雕塑……一个个大气恢弘、主题鲜明的文化场馆映入眼帘;办公楼顶、文化长廊“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金字在朝阳沐浴下熠熠生辉;军体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忠诚、严格、科学、勤奋、文明”校风牌匾闪闪发亮。

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具有时代特征、军队特点、科大特色的浓郁文化气息。

  在60年办学实践中,该校形成了‘哈军工’优良传统、银河精神、天河文化,成为激励一代代“哈军工——国防科大”学子献身国防建功军营的不竭动力。

  每年新生入学入伍,他们都组织参观校史馆,观看反映学校光辉历程的电视专题片《大任于斯》,使新学员从进入校第一天起,就置身于浓厚的优良传统熏陶中。

  他们每年举行“奉献如歌”演讲故事会、“献身国防”演讲比赛、“铸军魂、谋打赢”文艺擂台赛、“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毕业晚会等活动,激发学员投身军旅、献身国防的热情。

  他们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先后邀请总政歌舞团、军乐团,广州军区杂技团、话剧团,第二炮兵文工团,空政文工团等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引导官兵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

  1989年学校回归军队院校编制序列以来,培养的学员在部队工作至今的占80%。

现在总装系统工作的学校毕业学员中,42%仍坚守在边远艰苦地区,其中322人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满20年以上。

近几年,毕业学员100%递交赴边申请书,100%申请到一线作战部队去,100%服从组织分配

  始终扭住打赢这个核心培育英才

  院校学习训练是未来战场的预实践。

“考入我校的青年学员,一般都高出当地一本录取线100分以上,但即使这样,在这里毕业也绝不轻松,竞争、淘汰的巨大压力贯穿学员成长始终。

高原上建高楼,使得优秀成为他们的习惯,打赢成为他们的本能!

”该校数模竞赛“金牌教练”吴孟达教授介绍。

  从“哈军工”严谨学习、严格纪律、严肃作风、严整秩序,到国防科大的严格校风、教风、考风、学风;从学院创建之初预科教育“不过关不能升入本科”,到学校现今“不让一张文凭掺假”,严谨治教治学、夯实文化科技底蕴,一直是该校培育打赢人才的“底座工程”。

  在该校毕业生、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曾令李记忆里,他的硕士生导师、“哈军工”第12期毕业生邹逢兴教授“吹毛求疵”的习惯让他记忆深刻、感触颇深。

  一次,他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时,邹老师鼓励他选择了一个部队信息化建设急需但难度很大的研究方向。

经过几个月的苦熬,他将自认为很好的论文交给邹老师。

一周后,当邹老师将论文反馈给他时,只见到处飘红、面目全非,邹老师对每个句式、每个术语乃至标点符号都给出了修改意见。

  “学术‘地基’容不得半个‘蚁穴’!

做学问没有小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邹老师的话语一直影响、激励、鞭策着他。

  翻看该校教育教学的历史,可以看出,该校一直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他们先后对学科进行重组布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等七个优势一级学科为支撑,建立起覆盖国防科技关键技术主要领域,支撑军事高技术主要方向的优势学科群;他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军院校率先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行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制,开办“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和“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和优秀研究生专项资助,与11个国家联合举办国际学员科技活动周;他们组织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创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打造独具特色的9个科技文化节……

  虎狼之牙,锋从磨砺出。

骄阳似火的某训练场,一群稚气未脱的国防科大新学员正挥汗如雨,苦练军事本领;某战术训练基地,大三学员们正组织班进攻战术演练;某集团军演兵场,该校百余名实习学员与某团混编,正进行实兵实装对抗……这是该校为提升学员军事素养的一组场景。

  着眼提高学员打赢能力,该校实行新兵训练旅组训模式和学历教育合训学员模拟连管理制度,促进院校与部队更好接轨;在作战部队建立29个认知实习基地,与部队开展联演联训,让学员提前接触实战化演练;实施军事素质强化工程,邀请基层优秀代职干部和部队领导面对面为学员传授带兵之道;组建20余个军事体育俱乐部,强化学员技能培养;实施战斗精神培育工程,建立战斗培育长效机制,强化学员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紧紧围绕军事高科技与联合作战主题,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针对性……

  “底座”稳固,巧搭“云梯”助成才。

走进该校“天河二号”创新团队,90后本科生稚嫩的面庞随处可见。

娃娃军怎堪大用?

“让乳虎提前捕食,能缩短‘断奶期’,加速成长!

”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从‘哈军工’时期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

  为学员提前参与科研搭建的实践平台,在该校随处可见。

他们依托高超声速推进、无人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等重大科研项目,组建纳星、无人飞行器、电子科技等8个创新基地,指派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助力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北斗导航定位青年创新团队中,有40%是学员;纳星创新基地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为“天拓一号”卫星的升空立下汗马功劳。

  宽广的平台、多彩的舞台、竞技的擂台为学员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天地,培养的学员科学文化素质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军政基础素质走在全军院校前列。

涌现出俞正声、白克明、徐才厚、唐天彪、迟万春、黄献中、彭小枫、李安东等近400多名省、部、军级以上高级领导人,周兴铭、陈火旺、卢锡城、吴曼青、杨学军、于起峰等45名两院院士,钟山、杨春英、刘永坚、韩祖南等100多人成为国家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军兵种、军事院校、科研院所负责人,两弹元勋任新民、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天河二号总指挥廖湘科、北斗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王飞雪、雷达瞬态极化理论提出者王雪松等国家大型科学工程任务的领军人物,江旻舟、李俊、单懿、许峰、詹世贤等一大批奋战在军队信息化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昆仑卫士”徐东波、“钢枪玫瑰”李聪娜、“双枪花木兰”白雪、“博士连长”陆松、“维和勇士”彭先举等一大批建功军营扎根基层的先进个人。

  2013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迎来了60华诞。

60年,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正值风华正茂、活力勃发的青春时期。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科大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用忠诚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责任编辑:

何文光】 相关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