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325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本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本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本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本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本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本分析.doc

《成本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本分析.doc

成本分析

摘要: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

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benefits)进行分析。

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分析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分析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分析成本,核算,会计,效益,分析

引言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

从其属性上讲,成本效益原则应属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修订性原则

一、成本会计简介

(一)成本的含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从于管理的需要。

此外,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成本含义也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围逐渐地扩大。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

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

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

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作成本。

(二)成本与费用

成本与费用是一组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正确区分成本与费用是成本会计的重要前提。

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完成某个项目或者说做成某件事情的代价,也即发生的耗费总和,是对象化的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获取当期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是会计期间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

成本代表经济资源的牺牲,而费用是会计期间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成本。

成本会计关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费用。

(三)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

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

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

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

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比例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

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可计量性。

  第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之前,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

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会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第三,诉讼成本。

具体指在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其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第四,竞争和谈判劣势成本。

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如果销售商得知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压低价格,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五,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出于管理目的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不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的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

由于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照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

用于业绩评价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或调整其行动目标和计划。

在制定的成本计划不实或受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管理人员评价的偏颇,影响其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第六,其他成本。

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以及新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三、成本的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概述 对比分析法是通过成本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的对比,来揭露矛盾的一种方法,成本指标的对比,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比较形式

(1)绝对数比较,如上年产品单位成本10元,本年产品单位成本为9.5元;

(2)增减数比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0.5元;

(3)指数比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5%。

(二)连锁替代法

  概述 也称连锁置换法、连环替代法。

它是确定引起某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适用范围 在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某一指标的情况下,可应用这一方法来计算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

计算方法:

(1)在计算某一因素对一个经济指标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这个因素在变动而其它因素不变;

  

(2)确定各个因素替代顺序,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替代计算;

  (3)把这个指标与该因素替代前的指标相比较,确定该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影响。

计算原理:

★设某一经济指标A是由x,y,z三个因素组成。

其计划指标A0是由x0,y0,z0三个因素相乘的结果;实际指标A1-是由x1,y1,z1三个因素相乘的结果:

  A0=x0·y0·z0

A1=x1·y1·z1

  其计划与实际的差异(V)为:

V=A1-A0

★在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指标影响时,首先,确定三个因素替代的顺序依次为x,y,z;其次,假定其它两个因素y,z不变,先计算第一个因素x变动对指标的影响;然后,在第一个因素已变的基础上,计算第二个因素y变动的影响;依此类推,直到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都计算出来为止。

用公式表示:

第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1)计算如下:

A0=x0·y0·z0

(1)

A2=x1·y0·z0 

(2)

V1=

(2)-

(1)=A2-A0

上述计算,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出V1来。

 V1=(x1--x0)y0z0

第二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2)计算如下:

A3=x1·y1·z0(3)

V2=(3)-

(2)=A3-A2

第三个因素变动的影响(V3)计算如下:

A1=x1·y1·z1  (4)

V3=(4)-(3)=A1-A3

将各因素变动的影响加以综合,其结果应与实际脱离计划的总差异相等:

V=V1+V2+V3

范例:

假定生产甲产品的某种材料计划消耗为25000元(A0),实际消耗为3078元(A1),比计划增加578元(V)。

根据下列资料,分析其增加的原因:

计划(A0)实际(A1)

  甲产品产量(x)50件60件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y)10公斤9.5公斤

  材料单价(z)5元 5.4元

  材料消耗总额2,500元3,078元

第一次替换:

产量因素

A0=50×10×5=2,500(元)

  A2=60×10×5=3,000(元)

  V1=3,000-2,500=500(元)

第二次替换:

消耗因素

A3=60×9.5×5=2,850(元)

  V2=2,850-3,000=-150(元)

第三次替换:

价格因素

  A1=60×9.5×5.4=3,078(元)

  V3=3,078-2,850=228(元)

总差异:

  V=500-150+228=578(元)

(三)相关分析法

企业的各种经济指标,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指标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经济指标。

例如:

生产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成本的相应变化,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有关经济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即为相关分析法。

三、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

其后,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

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本—效益”分析开始渗透到政府活动中,如1939年美国的洪水控制法案和田纳西州泰里克大坝的预算。

6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投资,重视项目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比较成本与效益关系的分析方法。

以此为契机,成本—效益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原理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

针对某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四、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第一,降低成本。

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

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

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

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

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职能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