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869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docx

历史小高考必修一提纲

必修一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考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线索】

一、早期政治制度(先秦):

夏——王位世袭制

内容商——内服外服制

周——分封制是核心,宗法制是分封准则,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

特点:

等级严密,政权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有神权色彩,权力未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终身制;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斗争;明朝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朝解决

3.演变的特点: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4.演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5.影响:

明代中叶前积极为主明中后期消极为主

积极:

①政治上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民族融合;②促进农耕经济发展,③促进文化的交流

消极:

①政治专制主义强化易出现失误、暴政、腐败②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

 

演变历程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机构

选官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

战国萌芽

县制、分封制

军功爵

秦朝确立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御史大夫

西汉巩固

内外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征辟制

地方:

刺史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完善

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道-府(州)-县

唐后期增设节度使

科举制

中央:

御史台、谏院地方:

十道监察区

宋元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府(州)-县

地方:

通判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行省

明清顶峰

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

八股取士

中央:

都察院地方:

十三道监察御史

军机处(雍正)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必修一第二单元)

【高考考点】

(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确立过程、主要机构、特点、评价)

(2)罗马法(含义、发展历程、评价)

【知识线索】

源头: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文明黑暗时代

发展历程定义:

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城邦政治五个类型:

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

特点: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实质:

公民国家

典型代表:

雅典民主制

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奠定、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繁荣

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适用范围:

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时期

评价:

实质:

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积极:

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消极: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小国寡民的产物。

罗马政治制度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适用范围:

公民法适用于本邦自由民;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内所有自由民

罗马法发展历程成文法的开端:

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

完善:

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评价:

积极:

维系帝国,巩固统治,法律完备、后世借鉴

局限:

维护贵族利益,未实现真正平等

【宏观视野】

古中国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区别

古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民主政治、法治

经济

农耕经济发达,农本商末

手工业、海外贸易,商业活动为主

文化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并随时代变迁不断更新,科技领先,文艺成果辉煌

人文精神产生,哲学、神话、建筑、雕塑、体育等成果丰硕,人才辈出

文明特征

大河、大陆文明(安土重迁、群体导向、专制集权、关注实际应用)

海洋文明(开放、勇敢、个性导向、民主法治,注重人文主义、)

认识

世界文明是多样的,没有优劣高下之别。

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包容发展。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高考考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大抗议书②内战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人权宣言》、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6.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线索】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代议制确立的过程

一、革命或改革

1.英国:

背景:

光荣革命后,资掌权

1640年—1688年议会制确立《权利法案》内容:

王权受限、议会主权至上

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影响:

标志确立、人治到法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责任内阁制:

行政权、同负责、共进退

完善历次议会改革:

1832,、1867、1884、1918年

《大抗议书》两党制的演变:

托利党——辉格党、保守党——自由党、保守党——工党

特点:

①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

②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位一体

③权力分配:

国王统而不治,议会主权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保障民主

影响:

对英国:

保障长期民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对世界:

树立民主典范

背景:

独立战争胜利;邦联的弊端

2.美洲:

美国独立战争原则:

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原则

(1775年—1783年)确立:

1787年美国宪法进步性:

对世界:

借鉴作用

对美国:

政治、经济、思想

评价

局限性:

公民权、奴隶制、歧视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完善:

27条宪法修正案、两党制

3.欧洲大陆代议制的扩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9年—1875年法国大革命内容:

立法权(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内阁)

意义:

最终确立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4.德意志帝国统一战争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小,皇帝权大,残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背景: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

废除农奴制、司法改革、地方自治改革

评价:

促进俄国的近代化,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背景:

内忧外患、倒幕成功

6、亚洲: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内容:

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效仿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评价:

促进日本近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但保留封建残余

【中观规律】

一、政体含义: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区分各国政体的关键是看权力如何分配?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主要由国王、总统、议会(国会)、首相、内阁、法院还是由政党掌握。

二、代议制的含义与特点

1.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议会)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

2.三大特点:

一个核心,以议会中心,议会是立法机关、议员普选产生、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3.两种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4.三原则:

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宏观视野】

一、英、美、法、德、俄、日民主之路总结:

大势趋变变而不同殊途同归

君主立宪制

(英德俄日)

民主共和制

(美法)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方式政治: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发展民主政治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确立时间

法律依据

1689年

《权利法案》

1787年

1787年宪法

1875年

1875年宪法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国家元首

世袭的国王

间接选举的总统,有任期

国民议会选举的总统,有任期

世袭的皇帝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总统

首相

政府首脑产生方式

议会选举产生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议会选举产生

皇帝任命

政府产生方式

首相组阁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政府和议会的关系

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

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内阁对议会负责

首相、内阁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国民议会

皇帝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思想:

启蒙思想的影响革命/改革思想:

实践了启蒙思想,

进一步传播民主思想

 

 

二、认识:

①政体没有优劣之分,承认并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政体的多样性,立足国情,进行制度创新

②经济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民主法治的重要推动力

③尽管各国民主进程不一,但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0、21课、选修《民主》第五单元

【高考考点】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知识线索】

一、中国近代政治史阶段主题侵华史、革命史:

反侵略反封建、反专制独裁

抗争史、探索史:

独立、民主、法治、富强文明

侵华史(5次)

一鸦二鸦甲午中日八国联军日本侵华

战争侵华

1840-4218511856186018641894-9518981900-011911191919211924-271931193719451946--1949

抗争史

三元里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义和团

人民抗英反割台运动

革命史、探索史戊戌辛亥五四中共国民大对全民族争取内战新中

变法革命运动成立革命峙抗日战争和平国成立

二、民主革命历程

1.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事件

洋务运动(经济工业化)

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民主共和。

革命成果:

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新文化运动(思想自由化、理性化)

2.1919年—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开端:

五四运动(评价)

领导力量之一中国共产党:

(二大反帝反封建)

①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北伐战争为高潮,基本扫除北洋军阀统治

②1927年—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特征:

日本侵华加剧,国共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过程重大事件:

井冈山道路、西安事变、长征(遵义会议)

③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共付国难,取得百年反侵略首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1945-1946年争取国内和平时期:

重庆谈判及政协

⑤1946—1949年内战时期:

1947.6大反攻;1948.9—1949.1三大决战;1949.4开始渡江作战

专题五科学社会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8、19课

【高考考点】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知识线索】

开始时间:

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国际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目标:

工人阶级暴力推翻资产阶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基本原因:

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②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③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丽叶、欧文1848年《共产党宣言》

过程由理论到实践:

1864年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

由一国到多国: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成立

二战后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曲折发展: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第六单元)

【高考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线索】

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

建国初制度初创法律依据: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的构成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原则

20世纪50-70年代严重破坏: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文化大革命

健全民主:

基层民主选举

改革开放以来完善法制:

民告官、民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理论:

一国两制,开始为解决台湾问题

实践:

香港、澳门

专题七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政治多极化趋势

(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25、27课)

【高考考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知识线索】

原因:

战略冲突、实力均势、和平观念、铁幕演说

二战后初期(50年代)冷战为主表现:

政治、经济、军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开始形成影响

对峙的方式热战为辅:

侵朝、侵越战争

欧共体

20世纪60、70年代两极格局下日本的崛起

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中国振兴

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表现:

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形势

影响:

利于抑制霸权、强权;推动公正、合理;和平、发展

专题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6课)

【高考考点】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知识线索】

1.时代背景国际: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意识形态差异;经济全球化趋势;

国内:

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利益;统治者决策

国力提高、经济发展;

民族性格,以和为贵

2.基本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3.基本特点:

与时俱进

政策:

外交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实践、意义、)

建国初期成就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特点:

一边倒

4.表现20世纪60年代:

两个拳头打人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成就中美建交(外交形势转换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

特点:

重大突破

政策调整:

和平发展、对外开放、不结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成就

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特点:

全方位外交

5.影响(国内、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