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517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docx

六堆客家传统家乡口味

客家菜的淵源與風味

  早期通稱客家菜為東江菜,是粵菜的三種菜系之一,因客家人的歷史淵源、遷徙和定居的地理環境影響,使得客家菜的調理方式保有中原內陸的遺風,也因遷移地幾乎以丘陵地或山區為主,食材的來源也以陸地風味為主;且在烹飪過程上比較保守,以煮、炒、煎、烘為主,比較繁複的調理過程菜色也只出現在部分宴客菜中,如釀豆腐、封豬肉等。

雖然早期客家菜被列為粵菜系之一,但是在粵菜之調理食材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先民遷移區域的菜系也直接影響客家菜的調理,其中以當地現有的食材為主,也融合當地的部分加工處理方式,以就地取材的方式,食材多以新鮮蔬菜、豬肉、雞肉、鴨肉和蛋類為主,對大量生產之食品原料,先民為保存食物的原味,在這方面下了許多功夫,利用各式保藏之技術,以日曬、風乾、鹽醃、醱酵為主,在物質生活缺乏之年代,上述技術處理之加工食品直接影響客家菜之發展並成為一種特色。

  早期物質生活缺乏及勞動工作之需要,飽腹和熱量的供應非常的重要,所以在下飯入味的菜色方面,發展出極為特殊的口味,客家菜講求鹹、香、肥(油)、酸(醃菜)、辣(薑、蒜),平常配菜以蔬菜或豆豉、鹹魚為主,過年過節或宴客時才會有雞、鴨和豬肉的出現,且都以全雞、鴨及大塊豬肉出現,除了做法考慮比較下飯以外,為了能保存多吃幾餐,發展出特殊的「封」肉方式。

在配料方面喜用蔥、薑、蒜、七層塔、紫蘇等,為客家栗特有的調理風味。

 「鹹」可以說是早期客家菜之標準口味,廣東五鹹魚、鹹鴨蛋為早期客家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鹹菜的發展更具特色,其所表現的是醃製的過程,鹹菜可分為「水鹹菜」和「乾鹹菜」兩種,水鹹菜不經晒乾帶有水份.含有一點酸味,可以生吃配飯,入湯口味亦相當獨特,如酸鹹菜、醃高麗菜、酸筍、蘿蔔豉、冬菜、福菜等等,而乾鹹菜中最有名的為大陸惠川、梅州一帶的「梅菜」,樣子乾乾黑黑的,與台灣北部客家人製成的「瓿菜」相似,梅菜配肥肉成為有名的梅干扣肉,真的是又鹹又香又肥;而台灣的瓿菜則適合煮湯,是個膾炙人口的好味道。

 「香」在客家菜中獨具特色,主要以青蔥或乾蔥頭爆香為主,有許多菜肴和湯都先以爆香來入味,最常見的客家小吃麵帕粄一定有此味,在六堆的左堆地區的封肉,更以此為最重要過程之一,而客家肉圓也要加入青蔥頭或紅蔥頭,其他如炒冬粉、炒青菜等,大部份有此爆香的動作,此味在入口之餘香,會使許多離鄉的遊子,永遠懷念那故鄉的、阿姆的家鄉味。

 「肥」主要靠這油香,早期能有豬油拌剩飯再加醬油的美味可能是現代的人難以體會,在豬油中放些豆豉,飯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吃下,工作的熱量全都靠這醣類和油脂來供應,所謂炒菜不用放肉絲,油放多一點就好吃,也有相似的道理。

封肉中的肥白油脂,懂得體會的人,那種入口即化,口後餘香的感覺,實在只能體會不能言傳,但是此等食法已不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年紀大的長輩們應淺嘗即可。

 「酸」在客家栗中較少出現,主要是呈現在酸菜的口味,如鴨肉或排骨鹹菜湯,另蘿蔔豉湯亦呈現特殊酸味。

近年來亦有一些菜發展成酸味,如蒜絲雞絲涼拌、鳳梨豬肚、炒生腸等,則加入大量的冰醋酸。

 「辣」味在客家菜中很少呈現,且並不是辣椒的辣味,而是有薑、蒜、胡椒的辛辣口味,如萬巒豬腳的醮料、胡椒粒煲豬肚等,此種辣味會使人食指大動,既開胃又有保健作用。

六堆地區客家菜的特色

外在因素的影響

  六堆地區幅源廣闊,北至六堆美濃鎮、六龜鄉、杉林鄉、高樹鄉,南至海邊之佳冬鄉,有山區、丘陵和平原及沿海,客家先民從廣東遷台後,從點聚落漸擴充至整個六堆地區,在六堆區域裡面之住民,有原住民(平埔族、排灣族、魯凱族)及閩南族群等混合或為鄰,在清朝康熙年間之客屬移民,大部份似男性之單身漢為主,在飲食方面可能會因地區生產及適應當地民風所影響,當然亦有從原鄉帶來客家各種烹調方法和某些菜種,因此在菜系上可能有一些融合並創新,經過二、二百年的發展,六堆地區之客家菜和台灣北部或大陸之客家菜已略有差別,六堆地區之客家菜之外在因素受外族性、地緣性及產業發展影響。

  在外族影響方面,六堆地區有混居或完整之閩南族群部落,在菜系之影響上,有所謂「台菜」之風味,如麻油雞、醉雞、豆豉蚵、魚丸湯、冬菜鴨湯、紅蟳米糕、碗仔粄等,和原住民或平埔族有關的目前較難認定,可能是六堆地區之部分粄類或特有之野菜,如加了一些植物風味之粄類、野蕨、野莧菜等,以及早期和原住民交換之芋乾,甚至食用芋莖或發酵過之酸芋莖和特殊風乾之肉乾等。

經日本統治期間,有部分亦有日式風味,如生醃蘿蔔、味噌湯、味噌醃製之生薑、麵糊油炸之甜不辣及蔬菜等。

  在地緣性之影響方面,六堆地區地形狹長,有靠山、靠海和平原,食物的來源造成菜系之發展,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內陸區因早期交通不便,出產為其特色,如山羌肉、鹿肉、山鼠肉、特殊之野菜、溪澗之魚蝦等,六堆平原地區的溪流中有鯽魚、大肚魚、蛤蟆、硯仔等,且農產品豐富,各類的醃菜甚多,醃蘿蔔、鹹菜、高麗菜乾、養殖之畜產亦多樣化,雞鴨豬等肉類亦有多樣化的調理菜。

靠海的佳冬鄉則出產鹹水水產品,如龍鬚菜、海貝、生蚵、海魚等,近年來則大量養殖草蝦、紅尾蝦、白蝦和各式海水魚,水產品在調理上以蒸、煮、煎、炸,及配合各式沾料為主。

  在產業發展之影響方面對菜系亦有影響,早期蕃薯繁殖和生長快速,曬乾的蕃薯簽幾乎成為先民艱困時期的主食,當年的豬菜(蕃薯葉),現成為客家菜中之一特殊青菜,高樹山腳下大片的鳳梨園,鳳梨漬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並發展出鳳梨苦瓜雞,豬肺炒鳳梨等菜;季節性較為盛產者,如芋頭、芋頭糕、芋粄、應運而生;芥菜、蘿蔔等蔬菜則成為鹹菜、蘿蔔乾、蘿蔔漬大量生產之原料。

內在因素的影響

  六堆地區分為前、後、左、右、中及先鋒堆,雖因為客家菜系在調理或配菜上略有差異;但在調理方面大同小異,一般的變化在煎、煮、炒、炸、蒸、燜等過程或方法之改變,例如右堆(高樹)方面之肉圓和後堆(內埔)與左堆(佳冬)之加工方式有所差異,前半段均相同,都是以手掌貼出橄欖型,右堆的調理方式是先油炸再煮湯,後堆和左堆的調理方式,則是先蒸熱後直接食用或煮湯,右堆調配芹菜煮湯,左堆則配合木耳煮湯,各具調裡特色。

另外封肉之方式亦有差別,右堆先將肉塊油炸後再紅燒,左堆則直接加米酒紅燒,前者肉塊完整具嚼感,後者油脂部分雪白入口即化,瘦肉部分較鬆軟,而右堆(美濃)喜配合蔬菜封肉,有加筍干者,亦有加高麗菜、冬瓜者,後來發展為無肉之高麗菜封及冬瓜封二種美濃地區客家菜。

在封豬腳之方式亦有不同,右堆封豬腳是皮紅且入口軟且爛,先鋒堆著名的萬巒豬腳則皮具嚼感,較不油膩需配以醮料,以上均為內在地域性之差異。

六堆客家傳統家鄉口味

 中國人講究食,各種菜有各種不同的做法,各種菜均具有其特殊口味,客家菜的口味,客家菜的口味特色之一是鹹,做釀豆腐要訣裏面有一個就是鹹。

客家菜裏面的鹽焗雞,更是把雞埋在鹽堆裹焗熱的。

鹹菜更是沒有一個客家人沒有吃過的菜。

      客家菜還講究香、肥,像「梅菜肉」,是用半肥瘦的豬肉在乾鹹菜裏紅燒,味道就是鹹的、香的、肥的。

「豬肉燜大蒜」,用半肥瘦的豬肉,切成磚頭塊,和大蒜、魷魚碎,醬油一塊燒,味道也是鹹的、香的、肥的。

家常菜「燒豬蹄」,把豬腳放在乾大蒜仁和醬油裏紅燒,也是一道「鹹、香、肥」的菜。

    客家菜以「鹹、香、肥」為特色,是生活環境造成的,客家人拓墾的地方多是貧瘠荒涼的地區,為了生存,只有克勤克儉,堅忍奮鬥。

因為生活不容易,常常看不見油水,而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特別多,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

因為做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的汗,需要大量鹽份補充,所以客家人特別需要「鹹」的食物。

沒有吃過菜甫(乾的鹹蘿蔔)、灰鴨春(鹹蛋)鹹豆腐乾+豆豉的人,不會知道客家先民的辛苦生活。

客家人喜歡吃「香」的東西,是因為香的東西耐飽。

所以客家炒麵是真的乾炒,乾乾的,也香香的。

客家人賣炸芋丸、炸魚丸、炸蘿蔔丸、炸菜丸的很多,這些東西又便宜,吃了又耐飽。

客家菜多是硬料,故做的時候特別注重香。

     客家菜的特色正是反映客家人勤奮堅忍,刻苦耐勞的傳統精神。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固有的客家傳統是不分男女貧富均自小養成克勤克儉,不怕吃苦的精神,道地的客家菜可以使我們不忘祖先遺風。

     客家人生活素守儉約,對於飲食,亦本經濟實惠原則;不務虛名,不重外表豪華。

然儉約之中製作得宜亦多可口。

非必山珍海味始得列佳餚之林。

下面略舉數種具有六堆口味的客家名菜、家常菜,和點心供參考。

白切雞:

客家菜譜中大宴小宴多少不了此一道菜。

此一味菜可毋需任何作料,毋需多種烹具,亦毋須複雜製作過程,始終有其卓然自立之佳美風味。

白切雞之作法:

選取肥嫩之雞,先將湯鍋入水置爐火上煮水令沸滾,一面將雞宰殺割好,洗淨,拭乾水份,投沸滾湯鍋內蓋緊,即將湯鍋離爐火,聽其自然冷卻,約四十分鐘,湯似存些溫暖,即可取出斬件上桌。

此法能使雞體吸收之熱由外透裏,保存雞體內肪脂,即所以保存雞肉本身自然美味。

雞肉拌蒜絲:

把雞煮熟後,取多肉部位撕成肉絲,將生蒜根部切成寸許撕成絲,以鹽略抓幾下,加上適量醋,調味料,倒於肉絲上拌吃,為開胃最佳菜肴。

魷魚炒冬粉:

將魷魚以水泡軟,然後將魷魚之一面,以刀割成細緻之交叉紋,切成長方塊加肉絲倒入油鍋,炒成捲形,再加紅醬油,拌薯粉漿,撥勻起鍋,與已煮熟冬粉(綠豆粉絲)拌吃。

鹽焗雞:

鹽焗雞為客家菜中的上乘菜。

正宗鹽焗雞製法費時費事。

下面介紹改良焗製法:

先將宰好的雞用細鹽塗抹雞體內外,然後將雞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將雞斬件。

另用豬油或花生油,調味粉拌和原蒸雞的汁煮滾成稠汁,盛大碗內,將斬好雞塊逐件沾香料油汁,砌放盤內。

清蒸肉丸:

豬腿肉半斤,先切片,再剁碎成靡,加適量水和佐料,和豆粉二兩,與肉靡反覆拌勻,捻成丸,放入蒸盤中蒸熟,即用上湯大半碗,倒鍋內燒滾,將肉丸放入煮之,即可盛起進食。

炒豬肚:

將肚洗淨,取極厚處,切成小塊,滾油炮炒,加料起鍋,以脆為佳。

生魚片:

將活的淡水魚打起,(以草鏈和鯉魚為主)魚肉切成薄片,愈薄愈好,薄到放在芥末裏面,魚肉會捲起來為佳。

鹹菜:

冬季農閒,芥菜收成後曝晒,如鹽搓之成軟,裝入大瓦甕,密封貯藏,經年不壞;或晒成鹹菜乾,儲以待用。

用之煲豬肉、煲豬肚,或以之炒肉片,炒豬肚、炒牛肉,炒雞雜等均甘美可口。

鹹菜乾連同三層肉或五花肉放在一塊蒸或紅燒,為筵席不可少的一道菜:

叫做「封肉」或梅菜肉。

釀豆腐:

要俱備豬肉,上貨鹹魚、香菜、辣椒醬、紅醬油、薯粉、細嫩豆腐,才能做出正宗的釀豆腐,吃起來才夠味。

做法:

將豬肉切成小塊,配以足夠調味的鹹魚,搗爛為肉餡。

然後用筷子,把切成長方小塊的豆腐,從縱面中間截開小長孔,截開時以左手姆、食二指圈緊豆腐勿使散開,再夾餡肉擠人小長孔中,務達飽和,再以姆、食兩指輕輕捏之使圓。

然後一塊塊分排放入油鑊(油二三匙先燒熱)中略加鹽,用溫火煎成黃赤色(勿使焦黑),再下水少許待沸,度已熟,再下紅醬油拌粉(滲水少許),撥勻,加放油後起鑊。

用生香菜,塗上少許辣醬,把豆腐包成圓形,作下酒的菜,所謂鹹、熱、肥、嫩、滑、香者,真別有一種風味。

甜粄做法:

1.用三股剖法,即糯米三分之二,在來米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米漿,磨好後用石頭壓去水分。

2.把生粄放在拜箕內,一斗米用六合斤砂糖的程度,混合後放些香蕉油,用雙手搓挪均勻。

3.把搓挪均勻的生粄放入蒸籠裏,用猛火蒸,約一小時半就可起籠。

萬巒豬腳:

萬巒豬腳名聞全省,因其滷汁配有中藥數種(家傳秘方,無從探悉藥名),風味特具,多吃不膩,沾的醬料以蒜泥和豆油膏混合而成,極開胃。

面帕粄(粄條):

亦為六堆特有口味,吃法簡便,軟、滑、香兼具,與米篩目(米苔目)同為六堆最風行的點心。

豬膽肝:

立秋後,選取未著水的新鮮豬肝,晒乾後,以炒過的鹽塗遍豬肝整體,血管也要塞入鹽巴,然後放入大瓦罐中,定時翻轉,讓其發酵,流出血水,至豬肝成阿婆面時,(通常需二~三日)取出曬乾,(二~三日)再以滾筒(酒瓶可代用)壓扁造型,置陰乾處旬日,即可切片蒸食,佐以生蒜片,風味特別,佐餐下酒均佳。

肉类

六堆客家菜使用之肉類,一般使用豬肉、雞肉及鴨肉為主,在調理方式上以豬肉紅燒及全雞或全鴨白燒之方式呈現最多,前者最能表現客家菜之鹹、香、肥及食物的長期保存,後者則呈現樸實一面,能快速完成調理,又能呈現雞鴨肉之原味,另外加鹽之鹹豬肉、鹹魚除能保存食物外,在先民之飲食中,也是配飯之好食物。

梅干扣肉材料:

三層豬肉6兩、梅干菜5兩、鹽少許、醬油2湯匙、米酒l小杯、糖2茶匙。

作法:

將三層豬肉切成片狀,洗淨後用開水煮熟備用,另梅干菜洗淨後切碎備用,先熱油鍋將豬肉先煎至表面稍呈金黃,加入調味料拌炒後,將豬肉置於碗內,另將梅干菜拌炒後置入已放豬肉之碗內,將其置入蒸鍋內,先用大火蒸滾後,以中火續蒸l小時即可,食用時將碗倒扣至盤中,因此稱梅干扣肉。

白斬水鴨公

材料:

水鴨公l隻、薑片1兩、酒2湯匙、七層塔l兩、醬油5湯匙、糖1茶匙、醋少許。

作法:

烹調時,先在滾水中放入薑片,少些酒,再把水鴨公放入小火慢煮,大約用筷子能剌人肉中,即表示肉已煮熟。

撈起,待涼,切片。

沾料是用剁碎的七層塔加醬油,糖,醋調成的。

(註):

這道菜的材料十分特別。

「水鴨公」顧名思義,是「公」鴨,不是母鴨。

為何不用母鴨?

因為母鴨要生蛋,在養鴨場裡,一隻公鴨可以配數十隻母鴨,除去做為種鴨的公鴨,其餘就物盡其用,成了桌上的珍饈。

這種做菜的「水鴨公」必須挑選翅膀尚未長硬的稚鴨,過了此時期的公鴨,肉質就不再鮮嫩了。

肉圓

材料:

豬後腿肉1斤、蔥頭2兩、鹽l茶匙、醬油1湯匙、米酒少許。

作法:

首先是材料的挑選,一定要選豬的後腿肉。

將這種不帶脂肪的瘦肉加蔥末或將蔥頭剁碎,然後加入鹽、味精、醬油、蛋,攪拌均勻。

材料準備好之後,下一個「甩」的過程,才是決定肉圓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製作美濃肉圓時,先在左手手掌心抹些許醬油,然後右手捏一小撮肉,高舉過肩(不超過頭部),甩向左手掌心,甩了約10幾次之後,即成了長橢圓形的肉圓。

大約做好一盤肉圓之後,即可下鍋,待鍋中水滾,加入肉圓煮熟,起鍋前加入打散的蛋及蔥花,即可。

現在要吃到這種美濃肉圓已十分不易。

在高樹地區則將肉丸先油炸,左堆地區則先蒸熱,至於屏東地區以芹菜湯或木耳湯為主。

因為製作過程十分費工,昔日農業社會時期,遇有婚宴,常見數名婦女圍坐在八仙桌四周,甩製美濃肉圓,這種情景在繁忙的工商時代已不復可見。

今日偶爾在宴席菜中發現它的「倩影」,今人眼睛不禁為一亮,待其入口,那滑嫩,清香的滋味,久久才散去

 

涼拌雞絲(又名醃蒜絲)

材料:

雞胸肉一塊、青蒜2支、白醋2湯匙、糖1茶匙、鹽(或醬油)、白胡椒粉及香油少許。

作法:

1.雞胸肉蒸熱(或煮熟),取出待其涼,瓣絲。

2.青蒜去葉,用牙籤挑成細絲,再切成4~5cm長,雞絲加入醋、糖、鹽、白胡椒粉、香油,攪拌均勻,倒入上述蒜絲、紅蘿蔔絲繼續拌勻即可上桌。

鹹魚肉餅

材料:

鹹魚1條、三層豬肉半斤、七層塔l兩、太白粉1兩。

作法:

這道菜的材料有三樣:

七層塔、三層肉、鹹魚,三樣均剁碎,加入少些太白粉,攪拌均勻。

接著熱油鍋,抓起一把的量,用鍋鏟壓平,煎至表面成金黃色,即可上桌。

由於鹹魚本身已有鹹味,準備材料時,切記勿再加入鹽,以免過鹹。

 (註):

客家庄多半位於山區,所以魚肉較少出現在餐桌上,倒是鹹魚較為勤儉的客家人所接受。

麻油雞

材料:

土雞1隻,麻油3湯匙,薑片3兩,米酒1瓶半至2瓶。

作法:

調理時,把雞剁成塊狀,雞頭、頸、爪等部分不用,把切好之雞塊放入鍋中拌炒至表面成金黃色即可起鍋。

按著鍋中倒入一小杯麻油,放入薑片爆炒,再把雞塊放入同炒約數分鐘,加入米酒,米酒量以能覆蓋雞肉為準,再加入一些麻油,加熱至湯滾,改成小火再煮20~30分鐘即可。

如煮太久或火力太大,會影響肉質鮮嫩,烹調時宜留意。

(註):

台灣濕熱的氣候非常適合食用麻油雞,不論是做月子期間的產婦,或是經期結束後之一般婦女,都是上等的調理品,六堆的客家人在產婦滿月後,會烹煮麻油雞回贈娘家的父母及兄弟,以示慶祝。

封肉(兩種)

材料:

1.三層豬肉1斤、蒜頭2兩、米酒1杯、高麗菜半顆、冬瓜半斤(右堆美濃)。

2.三層豬肉l斤,蔥頭3兩,米酒1瓶,醬油5湯匙,糖3茶匙(左堆)。

作法1:

美濃的客家人,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會準備這道菜,因為它必須用細火慢燉,且要有專人在一旁等候,否則一旦水乾燒焦,整鍋肉都會報銷。

首先把三層肉或雞肉放入油鍋稍微炸過(有些人是用煎的),待表面成了金黃色即可熄火,找一只大鍋,放入煎好(或炸好)的肉,再加入酒、蒜頭等調味料一起煮。

待水滾後,火轉小。

大約半小時之後,放入冬瓜、高麗菜或木瓜等蔬果,繼續燉煮2~3小時。

上述蔬果宜切成10公分之大塊,方才耐煮,且肉類需壓上方,以便吸收肉之香氣及精華。

煮好之冬瓜封、高麗菜封、木瓜封香味噴鼻,今人食指大動。

 

作法2:

先將蔥頭爆香後,將爆香之醬料放入鍋內,豬肉先燙熱,並放入鍋內,並加入醬油及糖,以慢火細燉約3小時,至豬肉出現暗紅色止,此時皮紅且爛,肥肉入口即化。

滷豬腳

材料:

豬前腿一隻、醬油2湯匙、糖3茶匙、酒1杯、蒜頭l兩。

作法:

自先把買來的豬腳,毛剃乾淨,再用滾水川燙,去其血水,再用冷水浸泡,撈起,水瀝乾。

豬腳放入鍋內,加上醬油,酒,蒜頭,糖,細火慢滷l~2小時。

上桌前撒上切細的香菜即可。

 (註):

名聞遐邇的萬巒豬腳,主要是品嘗它的脆度與中藥香;而滷豬腳卻是品嘗它的香嫩與滑度。

鹹豬肉

材料:

三層豬肉l斤、鹽5兩。

作法:

首先是材料的挑選,三層肉(豬耳朵或豬皮則是另一種選擇,風味當然不同),用鹽加以醃製。

大約4~7天後,將肉表面之鹽用清水沖洗,然後放入電鍋內蒸熟,待涼,再切成薄片,即可上桌。

這道菜本身即具有鹹味,吃時不必要沾佐料。

如果您口味較重,方可沾蒜末製成的沾料。

說明:

"鹹"是客家菜的特色之一,這道菜就是典型的代表。

白煮豬腳

材料:

豬腳2隻、蒜頭、醬油。

作法:

1.豬腳去毛洗淨後剁塊,放入滾水鍋內燙過撈起備用。

2.將燙過的豬腳再放入滾水中煮至熟爛即成。

3.白煮豬腳要沾蒜頭醬油更可口。

4.蒜頭去皮剁碎加醬油即可。

炒鹿脯

材料:

鹿脯6兩、薑絲2兩、米酒1湯匙、味精少許。

作法:

鹿脯是乾料,所以要先用水浸泡,使其肉質稍微軟化。

浸水亦可以淡化其鹹味。

基本材料有薑絲、米、酒、醬油、味精。

調理時,先用薑絲爆香,再放入浸泡好的鹿脯,加上米酒、味精、醬油等調味料,即可起鍋。

要領是鹿脯下鍋時,火候要夠,否則肉質老硬。

上述浸泡過程,亦可省略,只需用水洗淨,再入鍋快炒,是一道非常好的下酒菜。

米 粄 類

米飯為客家人的主食,三餐無米飯則不能稱為「食飯」,除了單純以白米飯食用外,以米為原料的各種點心及粄類食品琳瑯滿目,有呈現飯特色的甜鹹油飯,做成可當主食的米粉、米篩目及面帕粄等;過年過節、婚喪喜慶才出籠的粄類點心,如紅粄、龜粄、芋粄等,尚有利用發粉膨發的勃粄,利用糯米樁打而成的米餈粑,還有利用不同特性的兩種粉類製作而成的九層糕等,無一不顯現出客家婦女手藝之精巧,創造出這麼多元的粄類食品。

 

紅粄

材料:

圓糯米、食用紅色素、美人蕉(香蕉)葉。

內餡:

紅豆或綠豆、花生、砂糖。

作法:

1.將糯米浸泡3小時後打成米漿再脫水成粄淬。

2.取一小塊粄淬蒸熟再和入其餘的粄淬,揉搓成光滑的粄淬。

3.將紅色素滲入粄淬揉勻成為粄皮。

4.將紅豆、綠豆或花生等材料煮熟加砂糖再熬香,做成內餡。

5.取揉勻的粄皮捏成圓形包入內餡揉成直徑5公分的圓團面整形成l粒小圓團蒸熟即成。

 

甜飯乾

材料:

圓糯米、黃砂糖、葡萄干(龍眼乾方可)、米酒少許。

作法:

1.將圓糯米洗淨,以1杯半七分水的比例用電鍋蒸煮熟(外鍋一杯水)。

2.將黃砂糖先在炒菜鍋中小火慢炒,待糖溶解,將煮熟的糯米倒入,拌炒均勻,灑上葡萄干,裝盤切塊即成。

另一種作法

將蒸好之糯米,趁熱將黃紅糖、米、龍眼乾(預先水釋過)快速拌勻,加蓋,待數分鐘後食用,另有一番風味。

 

鹹飯乾

材料:

長糯米5杯、豬肉(五花肉、前腿肉均可)3兩、香菇六朵、蝦米2兩、紅蔥頭10瓣切成細末、豬油或沙拉油5大匙、醬油9茶匙、鹽、味精適量。

作法:

1.糯米洗淨浸泡3小時。

2.蝦米泡水,香菇泡後切絲,豬肉切絲。

3.炒鍋燒熱放入4-5匙油先爆香紅蔥頭,再依序投入炒香,香菇絲、蝦米、肉絲共炒。

待肉絲炒散後加入鹽、味精、醬油、胡椒粉、炒勻盛起三分之一待用。

4.將洗過的糯米用蒸籠或電鍋蒸熟。

5.鍋裡留三分之二料及醬汁,倒入已蒸熱的糯米,用小火翻炒均勻,即盛於大盤內,一串舖上先預留的三分之一料即可。

 

客家鹹粽(20個)

材料:

長糯米2斤、粽葉40張(右堆慣用竹葉左堆慣用月桃葉),粽繩20條、五花豬肉l斤半、紅蔥頭10~15粒,切成細末、蝦米2兩、香菇10朵(大5朵)蛋黃10個、油、醬油、鹽、味精、胡椒粉。

作法:

1.棕葉和粽繩放入盛滿水的大鍋中以大火煮沸後熄火。

待涼即將粽葉一片片清洗乾淨備用。

2.將糯米洗淨泡3小時瀝乾備用(洗淨的糯米要放入少許鹽及水)。

3.蝦米泡水30分鐘,香菇以溫水泡30分鐘去蒂切成條或塊,鹹蛋黃切成兩半。

4.將五花肉切成4公分大小的塊狀。

5.將切成末的紅蔥頭先炒香再炒香菇、蝦米盛起,油鍋炒肉塊,炒至肉出油再放入炒香的紅蔥頭、香菇、蝦米一起炒,加鹽、味精、胡椒粉、醬油,待悶煮一下入味盛起備用。

6.將二張粽葉摺疊把調味的糯米填入一半,先放一塊豬肉、香菇及混台炒料、蛋黃半個、再填一半糯米,然後包成約如拳頭大的角粽,拿粽繩繞兩圈綁緊,其他的也依此包好。

7.在鍋中煮滾水2/3鍋,將20個包好的粽子放入,蓋好鍋蓋,大約煮l小時半即可取出趁熱食用。

8.注意粽子要盡量包得紮實,煮後米粒才曾有嚼勁。

桃粄

材料:

糯米(圓糯米)餡,隨個人喜好,如紅豆、綠豆、花生、黑麻、花豆皆可,糖、麥仔粉少許。

作法:

1.將圓糯米先泡水3小時再磨成米漿。

2.將磨好之米漿裝入布袋內,將袋緊壓乾水份。

3.壓乾水份之米漿叫粄。

4.取少許粄,蒸熱或煮熟其餘加粄或細粉,然後二種合在一起,成圓或粄皮。

5.餡的部分將所需要的餡料如紅豆等,先泡水煮爛再壓成泥,然後用砂糖慢火熬香,待冷,捏成小球狀。

6.取需要大小的粄揉圓,扳開將做好的餡包在中間,外皮要抹油放在桃粄模印成桃型下墊香蕉或月桃葉。

7.將做好的桃粄放入蒸籠內蒸,在蒸的過程中要時時將鍋蓋打開減少蒸籠內蒸氣,這樣蒸好的桃粄才好看,表皮光滑,否則表皮會皺,皺成所謂的阿婆皮。

(註):

喜事謝神、拜天公、做壽、小孩做四個月時常用。

錢粄

材料:

圓糯米,食用紅色素,內餡料,錢粄模。

作法:

1.將圓糯米泡水3小時再打成米漿,脫水成粄淬。

2.將包餡的粄淬捏塑成長橢圓形,按壓入長橢圓形的錢粄板模中取出蒸熱即成

 

碗仔粄8人份

材料:

圓糯米,食用紅色素,內餡料,錢粄模。

在來米1斤、紅蔥頭、蘿蔔乾、蝦米、蒜末、鹽、味精、胡椒粉、醬油、油。

作法:

1.在來米洗浸泡水3小時後,瀝乾以泡水的米1杯加水1杯的比例打成米漿。

2.米漿倒入鍋中加滾水4杯調和後,一邊不停的攪動使米漿不黏底。

3.鍋中放2/3鍋水大火燒沸後放上蒸籠,再放進空碗蓋緊籠蓋,先溫碗,再把米漿分別倒入碗中至八分滿,蓋緊鍋蓋蒸,大火蒸熱。

(取一竹筷插入粄中,若不黏筷就表示熟了)

4.將蘿蔔乾剝碎,加紅蔥頭末、蒜末、蝦米炒香調味,舖灑在碗仔粄上即成。

5.上面再淋上醬油膏少許,趁熱食用。

 

甜碗仔粄

材料:

在來米一斤,白糖,紅糖亦可。

作法:

1.在來米洗淨,泡水3小時後,瀝乾,以泡水的米1杯加1杯水的比例打成米漿。

2.甜碗粿需水較少,米漿另要加熱水l徑杯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