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454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教育学.docx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定义: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每个属性的含义要掌握)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者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划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5.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6.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或者教育的实施机构)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7.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1.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

1.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劳动起源说

1.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

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3.封建社会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4.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5.西周“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有国学,乡学之分,基本学科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6.春秋战国时期,使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稷下学官”特点是学术自由

7.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8.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六学,二馆

9.宋代,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

10.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11.古代印度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佛教教育主要包括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12.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3.古希腊教育包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14.古罗马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15.西欧包括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6.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2.公立教育崛起

3.德国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3.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教育学时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孔子:

核心是“仁”和“礼”;“有教无类”;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

2.孟子:

性善论;明人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3.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

4.墨家:

“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亲知”“闻知”“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

“绝学”“愚民”;主张自然原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6.《学记》战国末期,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教学相长;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学不塌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7.苏格拉底:

问答法;助产术(启发式);产婆术师生平等

8.柏拉图:

《理想国》;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9.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10.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夸美纽斯:

人文主义精神;1632年的《大教学论》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世界图解》;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3.卢梭:

“性善论”;《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4.康德:

《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特拉普成为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5.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要素教育论

6.洛克:

“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绅士教育论”;《教育漫话》德育,智育,体育;对18世纪英国的家庭教师教育和学园教育产生影响。

7.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第一代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8.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思维五部说或五部探究教学法);现代教育学派代表

9.陶行知:

师承杜威,孟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作有《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的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国民教育与民主教育》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1939年的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的杨贤江1930年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不厄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2.布鲁纳:

美国《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

3.赞科夫:

苏联,《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一般发展;“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良好的结果,是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的可靠基础”

4.瓦•根舍因:

德国;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5.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智力;

6.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

第一章练习题

1.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为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服务B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C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2.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

A教育者B教育内容C受教育者D教育手段

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4.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还存在动物界的教育起源说是()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生物进化论

6.下列哪一项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B国家机器的产生C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7.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A《大学》B《论语》C《中庸》D《诗经》

8.“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

9.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提倡和谐教育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C印度D雅典

10.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1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

A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思想C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行为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1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D教学论

13.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创者,针对这一想法,他的论述为()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性相近,习相远D禁于未发

14.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5.我国在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教育文献是

A《论语》B《中庸》C《大学》D《学记》

16.“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来自()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

17.“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是由()首先提出来的

A《论语》B《孟子》C《学记》D《中庸》

18.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B昆体良C皮亚杰D亚里士多德

19.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0.作为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21.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的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B《新教育大纲》C《论共产主义教育》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古籍是()

A《荀子•修身》B《孟子•尽心上》C《学记》D《尚书•兑命》

24.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

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

25.“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26.“性恶论”是()的观点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27.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人是()

A培根B赫尔巴特C洛克D夸美纽斯

28.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的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9.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一条()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技术

4.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技术

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的作用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5.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6.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7.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

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9.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

10.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

11.沟通的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12.学校的沟通有两种形式: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3.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的重要标志

1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5.教育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概念

1.就内容而言,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2.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2.孟子“万物皆有备于我”

3.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4.威尔逊的基因复制

5.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

6.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7.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步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外铄论包括荀子,洛克,华生

2.荀子性恶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3.洛克“白板说”

4.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1.辅合论也称二因素论

2.施泰伦《早期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即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3.美国的吴伟士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

(三)教育(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有:

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2.教育的个性化体现在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

3.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和智力内化

4.个体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

7.“教育无用论”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柏拉图,英国的高尔顿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生理活动,第二层心理活动,最高层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3.“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3.“凌节而施”“拔苗助长”

4.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施教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阶段性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跳一跳,摘个桃”

3.苏联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的接受教育的时候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2.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3.适时而教,及时施教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因材施教”

3.男女性别的差异

★注: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则主要指不同个体

第二章练习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传统D科学技术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多选题

A传递文化B深化文化C构成文化本体D教育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

3.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多选

A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B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C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D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4.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寸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5.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

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体现人的发展观中的()的观点

A多因素论B外铄论C心理起源论D内发论

7.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成熟B遗传素质C环境D教育

8.“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9.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因素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

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教学相长B因材施教C循序渐进D防微杜渐

11.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主观性

12.发展关键期或者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不平衡性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1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经济基础B师资力量C政府重视程度D社会生产力

1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精神文化

16.()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动作用

A心理品质B社会文化C教育D社会环境

17.个体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这符合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18.我国唐朝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