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6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

岗前培训学习资料

1、什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是指在处理生产劳动过程中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时,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第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是安全管理的长期指导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中,把预防措施置于主导地位,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故或事故险兆发生之前。

2、“安全第一”大致包括内容是:

①在组织劳动生产中,确立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第一位的原则,尽最大的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和发生职业病。

②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把严守安全法规、充分满足安全卫生需要的条件摆在第一位,不允许强调其他方面特殊而发生有损于安全生产的行为。

③任何生产和经营活动与安全保障发生矛盾时,要服从安全保障,坚持排除了不安全因素后再生产。

④衡量企业工作时,把安全生产作为首要的内容来考核。

安全生产不好的企业,不能被评为先进企业。

“预防为主”是指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中,把预防措施置于主导地位,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故或事故险兆发生之前。

“预防为主”主要应包括内容是:

①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及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时,要全面考虑其技术条件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各项要求,劳动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②有计划地不断更新工艺设备,尽量采用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安全卫生的本质安全水平。

③采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加强经常性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④深入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防灾消灾能力。

⑤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并加强监督检查。

3、什么是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

4.什么是工伤事故?

工伤事故是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内、生产岗位上发生的与生产或工作相关的人身伤害事故,包括轻伤、重伤、死亡、急性中毒等。

5.发生工伤事故后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

单位立即向劳动部门报告,如单位不报告,职工或职工家属应直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保护现场,以便有关人员调查确认抢救伤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害程度。

6、对企业发生的事故,坚持以什么原则进行处理?

答:

“四不放过”。

“四不放过”是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7、什么是“三个同步”原则?

“三个同步”原则是指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企业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的原则。

8、什么是二次事故?

二次事故是:

由于一次事故对危险因素的第二次激发,造成事故的扩大蔓延。

9、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是:

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

10、、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的划分等级和标准是什么?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的划分等级和标准是:

(1)一般损失事故:

一次损失1万元以下的事故。

(2)较大损失事故:

一次损失1万元或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事故。

(3)重大损失事故:

一次损失10万元或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事故。

(4)特大损失事故:

一次损失100万元或100万元以上的事故。

11、哪些情况不应认定为工伤?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1)犯罪或违法;

(2)自杀或自残;

(3)斗殴;

(4)酗酒;

(5)蓄意违章;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2、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

控制事故、消除隐患、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

13、安全保障体系的三个方面:

一、事前预防对策体系:

⑴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⑵编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⑶保证安全措施资金投入;

⑷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

⑸进行安全技术与法规知识教育培训;

⑹坚持建设项目“三同时”;

⑺开展安全评价;

⑻严格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管理;

⑼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⑽落实承包经营的安全生产责任;

⑾实行工伤保险。

14、事故中应急对策体系:

即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并间隔一定时间组织一次培训、演练和总结。

15国家安全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6、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中介提供服务”。

17、国家在安全上强调的几项原则:

①.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②.副职领导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③.安全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

④.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经费的原则,四项安全生产经费是指劳保护具费、安全技措费、安全教育费、安全奖励费;

⑤.工程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原则,即坚持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⑥.经常进行安全检查的原则;

⑦.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文化的原则;

⑧.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

⑨.严肃事故统计与查处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

“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汲取事故教训并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未进行事故责任追究不放过。

18、安全管理的特征是:

⑴全员参加安全管理,

⑵全过程安全管理,

⑶全方位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重心是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

18、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投入、安全责任、安全科技。

19、安全的定义是:

指不发生死伤、职业病危害、设备或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状况,即无危为安,无损为全。

20、安全三要素:

将构成系统的人、物及人物关系等称为安全“三要素”。

21、安全文化:

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

22、安全文化的要点:

⒈构造立足于有关危险度(风险)正确信息的信息文化;

⒉积极报告潜在(风险)的报告文化;

⒊明确区分容许行为与不容许行为的正直文化;

⒋对现场情况能迅速作出反应的灵活文化;

⒌养成能从信息导出正确结论的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文化。

23、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的依据是: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⒊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⒋爆破安全规程;

⒌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管理规程。

25、指导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6、民爆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宗旨是:

以人为本,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7、安全工作的基石是:

贯彻国家对高危行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的原则和执行国标《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28、降低事故风险的关键措施是:

“三少三隔开”。

即力求实现在危险现场的作业人员、危险品存量、涉及的危险工序尽可能少;危险性建筑物与非危险性建筑物要隔开,危险性生产线与非危险性生产线要隔开,危险性操作与非危险性操作要隔开。

29、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是:

消除事故致因因素。

30、安全生产的基本策略是:

鼓励先进、淘汰落后。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2、企业主要负责人是:

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员应依法取得安全资格上岗证书方可上岗。

33、企业安全投入是保证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安全投入内容主要包括:

安全技术改造、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则与评估、安全隐患整改、劳动保护和个体防护、职业健康体检、事故预防等费用。

34、从业人员应该享有的劳动保障条件有:

安全教育、工伤保险、劳动保护。

35、在三种情况下民爆物品应停止生产作业:

①火工产品严禁在当日22时至次日6时生产;

②间断或半自动生产方式的炸药及制品生产线严禁在当日零时至次日6时生产;

③当遇有暴雨、强雷电、冰雹、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企业不得组织民爆器材生产、装卸、运输活动。

36、民爆企业在现场实际管理中,应根据产品性质、专用生产设备结构特性等情况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清扫管理制度:

⑴日常当班收开工清扫;

⑵节假时或长期停产收开工清扫;

⑶危险场所施工或设备检修时的清扫;

⑷轮换品种生产;

⑸运输民用爆破器材的车辆出车或收车前应将车辆打扫干净,清扫的药粉、药渣应送到指定地点,定期进行销毁。

37、安全评价的定义:

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和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8、安全评价分为: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四种。

39、关于外来人员进入危险区和库房的管理是:

⑴参观和检查人员:

办理手续,穿戴劳动护具,禁带违禁物品,关闭通讯工具;

⑵从事临时性工程作业人员:

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在企业安全管理受控状态下进行。

40、标识是作用是:

表明物质的存在状态及特性,它通常以文字、声、光等形式传递信息。

41、几种常见的安全的标志颜色:

①禁止标志(红色):

②禁止或制止人的某种行为;

③警告标志(黄色):

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④指令标志(蓝色):

必须遵守,用来强制或限制人的行为;

⑤提示标志(绿色):

示意目标地点或方向。

42、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根本是:

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有害因素,降低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危害。

43、危险区域内焊接与动火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应制定焊接与动火的生火许可证审批制度,在危险场所施工或对危险品生产设备检修时,焊工应了解民用爆破器材的性质,并有上岗作业证;

②宜在危险生产区内设置固定的焊接动火地点,焊接动火地点与危险工房或专场距离不应小于50m,焊接动火地点周围应无杂草和其它可燃物品,固定的焊接动火地点由企业技术、消防部门确定后,不应任意变动;

③危险工房内,生产期间或停产后来进行彻底清理并未经安全技术人员验收之前,严禁焊接与动火;

④接触危险药剂的设备及与其有金属连接的一切设备进行焊接时应使用气焊,并采取防止火花飞溅的措施,如因工艺需要不能拆卸而又使用电焊时,应由企业安全部门批准,并在被焊接的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采取可靠的绝缘或防止杂散电流扩散的措施;

⑤可能残留危险品的设备或管路应进行销爆处理,经确认无危险后方可施工;

⑥焊接动火期间应设专人监护,工作结束后应彻底清理现场。

44、安全设施应实行:

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并定期进行试验,时刻保持安全设施处于有效状态。

45意外过热是:

指失控下的各种加热现象。

危险、有害因素有:

供热系统、磨擦化学反应热、电流过载、暴晒、烧焊等。

46、防止传爆和减少事故损失对策和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