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63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docx

《知识与能力检测》答案

《知识与能力检测》参考答案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C5、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2、ABCD3、ABCD4、BCD

三、简答题

1、亚当·斯密提出政治经济学有两个目标:

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斯密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要求。

2、

(1)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只能来自金银或对外贸易的顺差(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重商主义者主张“民穷国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1)反映了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资本的强烈愿望,对加速封建社会向资本致意社会的过渡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在新的条件下,妨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辨析题

(1)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交换价值。

(2)亚当·斯密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是科学的;但他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交换价值是错误的。

五、分析说明题

(1)材料一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材料二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2)材料反映了亚当·斯密关于商品价值决定的两种矛盾的观点,说明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但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所以对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要辨证地分析。

 

2斯密的政策主张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CD2、ABC

三、简答题

1、

(1)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是不同的,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都可从中获利。

材料中英法两国的获利增多正是按各自成本高低进行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结果。

四、辨析题

(1)斯密认为,分工“要受市场大小的限制”,表明斯密认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限制,这是科学的。

(2)但他又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程度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这就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因此,需对斯密的这句话进行辨证的分析。

 

五、分析说明题

(1)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

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使社会利益得以实现。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2)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把它买掉赚钱。

为此,他会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价格高的部门去。

他们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也会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产。

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斯密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市场本身的不足。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A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2、BCD

 

三、简答题

1、产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取消封建贵族的影响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理论的出现。

2、李嘉图之所以特别关注收入分配问题,这是因为:

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具体说来,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由于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而积累资本来自利润,所以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和工资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四、辨析题

(1)李嘉图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2)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所以工资增加,工人的生活水平不一定提高。

五、分析说明题

(1)李嘉图不仅科学揭示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不仅提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认识到了新价值创造与旧价值转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关系。

(2)总之,李嘉图不仅在继承斯密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纠正了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观点,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知识与能力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C2、ABC

三、简答题

1、李嘉图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

四、辨析题

(1)李嘉图认为,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2)李嘉图的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只片面看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为了消除市场的弊端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五、分析说明题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他认为,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从中获利。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局限性。

它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这一学说也有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能否获利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专题二参考答案:

第一节:

一、单选题

1-7 CBDBABD 

二、不定项选择题

8、ABCD 9、AB  10、AB  11、AC

三、简答

12.

(1)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

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阶级条件)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理论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3.

(1)①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最初的动因。

②马克思花了40年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写作《资本论》,直到生命最后。

在此期间,马克思领导并参加工人运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查阅大量官方文件,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下了许多经济学手稿,为《资本论》创作奠定了基础。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亲密合作,在马克思去世后,《资本论》第二、三卷整理出版工作由恩格斯继续进行并最终完成。

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借鉴了前人丰富的优秀理论成果。

⑤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辛和斗争的过程。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①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创新。

③努力学习,积极借鉴前人优秀理论成果,不断开拓理论创新新境界。

④团结一致,相互协作。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1-7 ACBCDAC  

二、不定项选择题

8、AB  9、CD  10、BC  11、ACD

三、简答

12.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3)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

四、辨析题

13.片面。

(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不能就此认为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没有实际意义。

(2)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获得更多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节

一、单项选择题

1-6 BACDA 

二、不定项选择题 

7、ABCD  8、ABCD 9、ABC 10、CD

三、简答

11.

(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

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管理下劳动、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12.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一、单项选择题

1-6 DCBCAD  

二、不定项选择题

7、AB  8、BD  9、AC  10、ABC

三、简答

11.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经济危机爆发,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去。

但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必然再次爆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中,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12.马恩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参考答案:

专题三第一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2.B3.D4.C5.A6.A7.B8.A9.B10.A

11.B12.A13.C

二、不定项

1.ACD2.BC

三、简答题

1.答: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

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新政”。

2.答:

“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

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3.答:

“新政”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顿金融业。

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宣布全国银行停业整顿,只有那些经检查被确认为可靠的银行才准予重新开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避免了更多银行的破产。

他先后颁布了1933年和1935年的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以防止再度出现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和灾难性的挤兑现象。

同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恢复和稳定农业。

1933年出台的第一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自愿减少耕种的农民给予现金补贴的办法来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1938年通过的第二农业调整法,通过在农业经营者有粮食剩余时,政府贷款帮助他们储存余粮,而在粮食短缺时,农业经营者出售储存的粮食归还贷款的办法,稳定农民的收入。

复兴工业。

1933年政府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该法案中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固定价格也不再被视为非法,同时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进工作条件、废除童工、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以实现工业的复兴,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

1934年美国民政工程管理局成立,把单纯的救济改为“以工代赈”,从而给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社会总需求。

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向65岁以上的人提供退休收入,向老年穷人提供财政帮助。

上述措施的目的在于保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四、辨析题

1.答: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但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原来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五、分析说明题

1.答:

(1)罗斯福新政;

(2)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

(3)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任任务是调整与复兴。

第二阶段:

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改革。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新政的核心:

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2.答:

(1)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违背,但缓解了美国原来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这促使了凯恩斯革命的发生,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专题三第二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2.B3.C4.A5.C

二、简答题

1.答:

对于发生在20世纪3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

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2.答: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前,西方没有宏观经济学。

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都程度不同地为西方国家所执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三、辨析题

答:

凯恩斯革命是大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的发生时间来看,罗斯福新政在前,凯恩斯革命在后,应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实践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反映。

四、分析说明题

答: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专题三第三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二、简答题

答: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体现在若干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之中。

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专题三第四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2.D3.B

二、不定项选择

1.AC2.BCD3.ABC4.AD5.ACD

三、简答题

1.答: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和由政府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2.答: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等特点;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等特点;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等特点。

3.答: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

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加剧社会不公。

4.答:

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有:

第一,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第二,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5.答: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它们的成因各不相同。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移民国家,具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自由主义传统。

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各种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纷纷涌现。

里根总统上台以后,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发展起来。

德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战后,联邦国左翼势力主张选择计划经济模式,右翼势力主张实行市场经济。

开始时,左翼势力占优势;后来,随着英美占领当局在争论中中立立场的改变,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占了上风。

在此背景下1947年经济学家米勒·阿尔马克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948年6月,联邦德国政府经英美占领当局同意,以“货币改革”和“价格改革”为先导,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在二战中战败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

战后,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管得多一些。

日本又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日本企业采取“终身雇佣制”,允许并鼓励成员参与企业事务,强调员工对企业应尽“忠”。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第一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D

A

C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B

AC

ABD

BCD

BC

简答题

17、答: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对立物,这是因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按照这一设想,商品货币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由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所以列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列宁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

辨析题

18、答: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害而无利”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

这一致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只是后来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并造成危机,所以才实行新经济政策。

分析说明题

19、答:

列宁马克思主义者,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主张最终消灭资本主义。

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有其客观条件,在列宁时代并不具备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条件。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特别是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即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能对其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这样做,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巩固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基础,也为将来消灭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迂回前进,这就是辨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