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人口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人口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人口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人口教师版
人口
【高考命题剖析】
本专题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功能区的形成,城市的发展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2011福建高考文综3~4题、2011江苏高考、2011山东高考文综、2011广东高考文综等。
从考查方式上看,有综合题也有选择题。
但常以图表资料、区域图或与现实相关的图文材料为呈现方式。
从能力考查看,主要考查信息的提取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考冲刺策略】
本专题在高考中多以坐标图、柱状图、曲线图、各种表格或文字材料等为背景,考查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人口容量及各种人口问题,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记忆造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人口迁移等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影响。
2.重点加强不同形状的人口增长模式图、年龄构成图、人口迁移图等判读能力的突破。
3.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为热点,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图表的能力,加强这方面能力训练
【核心考点整合拓展】
核心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明确人口的增长模式、影响及对策,掌握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和老龄化问题,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效应。
1.人口增长模式、问题及措施
历史轨迹
人口的增长模式
问题
措施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死亡率高,有时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抵御疾病和灾害,减少死亡率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增加环境压力,就业困难,受教育水平低等
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发展教育
增长减缓阶段(“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从而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完善养老制度
2.人口过快增长的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1)粮食供给不足。
(2)就业问题严峻。
(3)人民生活贫困。
(4)妨碍高素质人力资源形成。
(5)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3.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过缓增长的必然趋势。
但是人口过度老龄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会挤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其次,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
再次,老年人口增多,劳动力不足,社会积累不高,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3)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
(4)国防兵源不足。
【例1】(2011年四川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
(1)~
(2)题。
(1)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度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解析】第
(1)题,读图结合选项分析,该省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符合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该省常住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8235万,减少到2010年的8042万,人口密度减小,但幅度不大。
图中显示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自然增长率减小,断定城市人口增加并非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依据城市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计算可验证D选项错误。
第
(2)题,人口数量变化,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是人口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迁移。
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降低,但仍为正值,人口数量应增加。
因此导致该省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应为人口迁移。
【答案】
(1)A
(2)D
【针对拓展训练】
1.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第
(1)题,从图中我们可知,15~64岁人口比例较大,即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
第
(2)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最突出的是65岁人口比例变大,也就是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出生人数的减少,劳动力减少,加重了青壮年负担。
【答案】
(1)A
(2)B
核心考点二、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的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他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人种基因交流
【例2】(2011年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回答问题。
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解析】读图分析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是:
人口迁入率低,人口迁出率高,人口净迁出率大。
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影响该地人口迁出。
【答案】D
【针对拓展训练】
2.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根据表格,回答
(1)~
(2)题。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区)与前5位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区)
B.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5位均在东部地区
(2)M省(区)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区)最有可能是( )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解析】
(1)阅读表格内容可知,流入广东省前5位的除相邻的湖南、广西、江西外,还有不相邻的四川、湖北;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也有不少人口流出。
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区。
(2)M省流入最多的是来自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人口。
历史上,不少山东人为谋生“闯关东”迁移到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外省人口流入,其中不少是当年“闯关东”的原山东人的后裔。
【答案】
(1)B
(2)C
核心考点三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较尖;③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宽(丙图)。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丁图①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由于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由于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
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丁图②处)。
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丁图③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例3】(2011年上海卷)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
偏高,这说明 年到 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
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1982年:
【解析】本题的错因之一是不能正确判读人口金字塔图及解读图中信息;二是由于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导致答题失误。
第
(1)题,读人口普查金字塔图提取数据分析。
第
(2)题,一般将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第(3)题,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星偏高,其出生时间为1986~1990年。
第(4)题,读取数据,结合历史背景可分析回答。
【答案】
(1)1
(2)2010(3)1986 1990
(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针对拓展训练】
3.下图表示台湾省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 )
A.1951年、1991年、2031年
B.1991年、2031年、1951年
C.2031年、1991年、1951年
D.2031年、1951年、1991年
(2)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解析】第
(1)题,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③最大,①其次,②最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②最大,①其次,③最小。
从③到①,再到②,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过程,故选B项。
第
(2)题,由上题可知,图③表示195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①表示199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
图③底宽上窄,年轻人口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图①底宽变小,年轻人口比重减小,人口出生率降低。
【答案】
(1)B
(2)A
核心考点四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1.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
(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口出生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仍在700万左右。
(2)人口分布不均。
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3)流动人口数量大。
(4)农村人口比重大。
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高于城市,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5)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
2005年,65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以上。
(6)人口素质较低。
文盲、半文盲80%以上分布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7)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2.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
(2)人口增长快,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相当一部分由于新增人口,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
(3)我国资源拥有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4)人口流动多为无序流动,伴随着的种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5)普通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增加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
同时,高技术的劳动力匮乏。
(6)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3.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生、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计划生育已使我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4.全面做好我国的人口工作
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
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例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
材料二 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近几年来,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温州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技工,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
(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珠三角、长三角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
(1)题,“未富先老”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诸如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
第
(2)题,从图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
第(3)题,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
【答案】
(1)“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负担加重。
问题:
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针对拓展训练】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学专家近日推测,2030年可能会成为中国人口的拐点,届时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15亿,如果不注意人口均衡发展,那时老龄化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男女比例问题等,都将会出现。
材料二 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图
(1)简析我国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问题。
(2)试从地理角度分析此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意义。
(3)读材料二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第
(1)题,可立足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第
(2)题,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提炼来回答。
第(3)题,该模式图有一定综合性,阅读该图作答必须观察细致、分析透彻,真正弄懂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体现在模式图上是一种曲线的陡缓、升降变化。
分析人口曲线的变化必须注意和资源储量、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注意人口曲线变化和工业产值、粮食产量变化的关系。
在分析图示时要仔细分析几种曲线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最后在对几种曲线对应关系中总结出“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
(1)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2)①了解人口的迁移和人口数量变化;②掌握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③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居住环境。
(3)该模式显示:
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
看法: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