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89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5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战略机遇7

第三节“十二五”迈入发展新阶段8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第二节基本要求10

第三节重大战略11

第四节发展目标12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4

第二节大力推进城镇化21

第三节加速推进园区大发展24

第四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8

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31

第六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34

第七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38

第八节全面扩大开放合作41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优化发展环境43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44

第三节强化项目保障45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45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转型的攻坚时期。

编制好《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引领发展,奋力走在皖北崛起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章回顾与展望

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必须正确判断当前我县发展水平,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科学统筹,推进我县跨越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10年GDP达到78.96亿元,年均增长13.2%,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22亿元,年均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30%,均比2005年翻了近两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1亿元,年均增长18.6%,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34亿元,年均增长53.3%,五年累计1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04亿元,年均增长19.6%,贷款余额22.67亿元,年均增长14.1%,分别是2005年的2.45倍和1.93倍。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3:

41.5:

25.2。

二产增加值32.73亿元,年均增长33.9%,比2005年翻了两番以上,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比2005年增加16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是2005年的1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7亿元,是2005年的9.67倍。

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一产增加值26.26亿元,年均增长4.2%。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增加值19.97亿元,年均增长8.7%。

3.发展后劲持续提升。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0亿元。

北京汇源、陕西海升、光大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入驻,累计落地项目300多个,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4.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先后开展了“砀城建设推进年”、“砀城建设跨越发展年”活动,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老城改造深入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文明创建成果显著。

累计改建县道96.2公里、乡村道路538公里,村村通上水泥(油)路。

完成51处安全饮水工程,累计解决30余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示范村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

5.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高度关注民生,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3.5亿元,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全面提升。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3469元,年均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0元,年均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4520元,年均增长16%;分别是2005年的2.2倍、2.15倍、2.1倍。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计划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明显提高,城镇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

教育八大工程成效显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安徽省平安县”、“全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

“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足、综合实力不强;二是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不高;三是财政增收渠道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四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战略机遇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全县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正在迈向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外部环境比较宽松。

从国际看,虽然当前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增多,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国际需求将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也将加快。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升级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消费需求巨大潜力将加快释放。

从全省看,安徽经济正步入到厚积薄发的新阶段,呈现出加快崛起的新态势。

我省产业加快扩张升级,开拓国内外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全市看,“十一五”宿州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开放合作进一步推进,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2.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公路将在“十二五”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我县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打造四省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建成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

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在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利于我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速崛起。

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外移,有利于我县承接更多的项目,形成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新高潮。

3.潜力优势日益凸显。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配套功能日趋完善。

“三区联动”相得益彰,城市功能逐步完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资源优势日益凸显,煤炭、天然气、铝土岩矿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将会遇到一些挑战: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大量优良要素资源重新配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加大,节能减排约束增强,高耗能、高排放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更大困难。

此外,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尚存,我县被边缘化的风险也仍然存在。

第三节“十二五”迈入发展新阶段

我县人均GDP已达到1200美元,二产比重超过一产、三产,城镇化率达到34%,标志着我县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互动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1.工业园区建设由起步阶段迈入加快扩张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瓶颈性矛盾。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经济将在“十二五”加快规模扩张,并进入到全面收获期。

2.城市建设由突破阶段迈入大建设快速推进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砀城大建设全面启动,大拆违、大建设快速推进,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同步实施,砀城建设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砀城大建设、大发展的带动和示范下,小城镇建设同步加快。

3.新农村建设由启动阶段迈向试点示范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完善新农村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村,适时引导扩大新农村建设规模,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将为“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和示范。

4.社会发展由保障基本需求迈向更加注重和谐发展新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迫切需要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对政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

五年的努力奋斗,谱写了砀山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经济全面发展的加速器。

二是坚持开放发展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是坚持项目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谋划争上一批项目、推进建设一批项目、投产运行一批项目,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四是坚持城市大建设不动摇,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支撑。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注重处理好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科学引导,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加快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抢抓加快皖北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建设新家园、争创新业绩”总体要求,以“发展转型、提速提效、加快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六大战略,着力引入新资金、新技术、新人才,着力建设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着力培育新项目、新产业、新经济,着力营造新体制、新机制、新环境,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实力砀山、法治砀山、勤廉砀山、和谐砀山。

第二节基本要求

1.坚持加快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县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要抓住机遇,集中优势,主动作为,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

2.坚持科学转型。

适应提速提效的要求,依靠好、高、大项目带动,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盲目发展、跨越发展与控制发展、后发崛起与负债崛起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3.坚持创新创优。

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工作举措,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产业组织管理,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4.坚持人才优先。

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引进优先安排,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5.坚持和睦和谐。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乐有所处、行有所畅。

第三节重大战略

在“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新机遇、新环境和新起点,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生态立县战略。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工业强县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是我县崛起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加快园区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砀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城镇突破战略。

围绕建设现代化工贸园林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树立城市建设的理念,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

4.产业富民战略。

充分挖掘优势,依托专业园区和城镇载体,发挥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先进个人等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政府投入和项目建设撬动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的加入,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化配套市场等为抓手,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投资创业热潮,加快实现就业水平和群众收入双提升。

5.承接带动战略。

坚定不移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着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培育大产业,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6.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资源环境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发展目标

自我加压,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实现宿州领先、皖北争先。

到2015年,力争8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

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县外资金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70亿元,力争2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0亿元,力争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达到6亿元,力争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65亿元。

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

55:

25,实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达到80亿元,工业经济贡献度大幅提升。

3.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

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4.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城镇化率达到45%,中心城区人口达30万人,建成区规模达32平方公里。

镇域人口达15万人,城镇建成区规模达20平方公里。

5.环境建设跨上新水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

6.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形成。

引进县外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达600亿元。

7.社会事业得到新进步。

高质量、均衡化的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城镇五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8.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持续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1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展望202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市以及皖北地区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惠及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砀山县“十二五”总体思路概括为“168”发展规划,即坚持1条主线(发展转型、提速提效、加快崛起、富民强县);实施6大战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战略);8项指标实现倍增,即“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县外资金),“四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章重点任务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和要求,紧密结合砀山实际,重点实施产业提升、城镇发展、园区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对外开放等八项任务,力争取得新跨越和新突破。

第一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把握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专业化分工、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延伸之路。

到2015年,力争打造果蔬加工、纺织服装、板材家具、畜禽加工四大百亿元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亿元以上的企业80家以上。

1.果蔬加工。

积极利用周边地区的果蔬资源,加快形成区域性果蔬加工总部。

以绿色食品为方向,提升改造传统果蔬加工业,突出发展果蔬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养生食品饮料等,不断完善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包装、彩印、制罐等配套行业。

到2015年,年加工果蔬200万吨,浓缩汁产量20万吨,果蔬饮料产量30万吨,罐头产量50万吨,打造国际知名的果蔬加工基地。

2.板材家具。

强化环保理念,集约开发林木资源。

着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大力引进超大型加工项目,加快形成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胶合板、刨花板、拼接板等产品,扩大车船装饰板、建筑模板、家具板生产规模,开发防潮板、防水板、防火板等新产品。

大力引进家具制造企业,开发居家、办公、酒店和户外等系列家具。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五金配件等相关产业。

到2015年,年加工各种板材300万立方米。

3.纺织服装。

抢抓大项目带动机遇,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战略,引进沿海地区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纺织服装加工水平。

大力发展中高档面料、服装,积极拓展鞋帽、床上用品以及户外运动装备等产品。

到2015年,年纺纱能力200万锭,年加工服装5000万套。

4.畜禽加工。

把握中央对草原生态保护大投入带来的新机遇,发挥畜禽养殖优势,积极调整养殖业结构,改良品种,提升附加值,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

完善繁育-养殖-屠宰-分割-冷冻-包装-储藏-加工产业链,依托雨润集团、强英鸭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肉制食品,支持畜禽皮毛、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到2015年,年加工肉制品30万吨。

5.机械电子。

以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进一步扩大电动车、金属制罐、电线电缆等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通用机械、农用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加快承接电脑配件、通讯设备、电工电器、汽车电子。

6.矿产开发。

加快推进朱楼煤矿开采及煤化工基地建设、关帝庙煤矿及天然气开采、刘暗楼铝土岩矿开采等项目。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利用矿产副产品,积极发展粉煤灰免烧砖、煤矸石烧结砖、水泥制品等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二)精心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省、市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主攻市场前景广阔、增长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

争取“十二五”期间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

1.节能环保。

培育发展除尘、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污染监测监控设备等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等。

积极发展节能电机、新型电力设备等。

2.新能源。

发展光伏、生物质能等,重点发展新型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电池组件、太阳能薄膜电池、光伏并网发电装备,加快发展光伏公共照明、交通标识、户外景观等应用产品。

鼓励发展气体、半导体(LED)、微波等新光源和新型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道路、场馆、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新型照明用具。

3.生物化工。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用化工,力争实现突破。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积极发展中药新产品、动植物提取物、中药制剂及新型涂料、PVC等。

适时推进生物育种,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4.新材料。

按照“抗静电、电磁屏蔽、耐高温、高强度”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高强度复合材料,努力在纳米材料、绿色涂料、墙体保温材料、特种玻璃、橡胶密封件、轻质金属材料、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向水果经济强县、水果产业名县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农业产业化。

全面实施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果产业“八大体系”建设,提升水果产业化水平。

按照调结构、保安全、提品质、增效益的要求,加快建设60万亩标准化果园、10万亩高标准精品园。

积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保健蔬菜,建设30万亩蔬菜基地,加快推进瓜果菜苗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围绕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提升林业规模和质量。

深入推进“果、草、牧”、“畜-沼-果”立体养殖模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

推进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县检测中心、镇检测站、村检测点三级网络,健全良种繁育、科技服务、农机服务、质量标准、疫病防控、市场流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

2.农村社区化。

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以保障发展为中心,以国家、省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村庄布点和新村建设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优先建设中心村的道路、给排水、幼儿园、体育文化卫生等设施,提高新村集聚、示范效应。

继续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积极推进“五改”(改路、改水、改圈、改厕、改厨)、“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死角)、“三节”(节水、节肥、节能),加快建成一批生态试点村。

到2015年,每个镇建设标准化农村社区5—10个。

3.农民现代化。

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知识化农民。

整合培训资源,落实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种养殖技能,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化农民。

加强对农村能人、经纪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专业培训,提升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农技农机服务、信息服务等能力,培育高层次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民。

(四)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以增加新功能、引入新业态、发展新产业为主线,结合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城镇大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强化对工业的配套支撑能力和对城乡的服务能力。

1.房地产。

结合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建设、小城镇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加快推动一大批房地产项目建设。

突出城区商务地产开发,更好地集聚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突出城区商业地产开发,积极引入商业地产标杆企业,提升城市质量和品位。

突出城区住宅地产开发,实施高端切入、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策略,大力发展商品住宅,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消费需求。

突出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集中。

2.商贸物流。

进一步完善财富广场、香港商城功能,改造提升文化商业街、梨都步行街、金山商城档次,大力推进高铁新区站前广场、时代广场、温州商贸城、沃尔玛、大润发等建设,打造城区核心商业区,形成引领全县、辐射皖苏鲁豫交界区域的商贸中心。

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农超对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广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在每个镇、村设立连锁超市或加盟店、农家店,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积极培育物流业,完善砀山县惠丰农产品中心功能,推动建设西关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