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506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4.明朝政府下令:

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鼓励民间贸易

B.禁绝朝贡贸易

C.实行海禁政策

D.造船技术落后

5.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7.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公斤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

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

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8.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9.有学者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创办洋务工业

B.推行清末新政

C.提倡民主科学

D.尝试西方政制

10.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1.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

这种情况说明

A.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

B.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

C.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D.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

12.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13.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展开。

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所有制结构

B.分配原则

C.经营管理方式

D.市场导向

14.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新思路”是指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发展市场经济

16.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

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17.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18.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

材料反映了这场经济危机

A.爆发十分突然

B.影响极其深远

C.破坏性非常强

D.波及地域广阔

19.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

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20.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这里的“安全网”指

A.“福利国家”制度

B.“混合经济”

C.计划经济体制

D.欧洲联盟

二、材料分析题

2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农业改革是其“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1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49,到1932年2月下降为57,由于谷物价格不敷收割和运输的费用,因而任它腐烂在田里。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农场收入迅速下降。

——童有好《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

材料二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三罗斯福政府是公开声明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为了维护它,就要改革它。

农业新政就是这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改革是一种农业资本主义结构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次农业遭受严重打击的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的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

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由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可以得出,代田法旨在保持土壤肥力,提高生产效率,属于精耕细作的表现,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的特点,A不正确;BC与材料所述不符。

2.A

【详解】

汉代漆杯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说明汉代漆器制作是官府控制的,而且分工较细,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错误。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

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4.C

【详解】

由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选C。

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只允许维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AB;材料中的情形是由于政府限制引起的,不是因为造船技术落后,排除D。

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两个大的影响是A项、C项,它们是并列的,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A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影响。

C项是对世界的影响,而且影响至今。

B项是当时最直接的影响,D项不是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

正确答案为C。

考点: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的近代史,在西方史学界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中西史学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史学界对新航路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

高考试题主要通过以下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1)史观的考查:

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有罪恶说,也有进步说,其争议的根本之处在于史观的不同。

文明史观强调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一般对新航路开辟给予较高的评价,而革命史观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给美洲人民带来的灾难。

(2)中国的角度:

新航路开辟与中国联系密切,首先中国的罗盘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其次,中国没有抓住新航路开辟的机遇,仍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

(3)世界市场的角度:

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它与三次科技革命一起构成了一幅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蓝图,高考命题站在这一角度结合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分析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再现再认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A项符合题意;C项是18世纪的;D项是荷兰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与“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不符。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殖民扩张·荷兰

【名师点睛】荷兰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如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享有很多特权,在它们组织下,荷兰积极参与激烈的殖民竞争。

(2)抢占殖民地:

荷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在亚洲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据过中国的台湾,在北美的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

(3)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7.A

【详解】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此废除了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谷物法》。

故答案为A项。

废除《谷物法》表明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不属于重商主义,排除D项。

【点睛】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8.D

【详解】

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国家几乎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A错误;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C错误。

9.A

【解析】

【详解】

洋务派创办洋务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符合材料中的认识,故答案为A项。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与提倡民主科学和尝试西方政制一样,均不是“非重要成分”的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10.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11.C

【解析】

“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说明农村实行的这一举措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导致屡禁不止,C正确;此时土地属于公有制,A错误;B中抵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失败说法错误。

点睛:

历史史实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可以以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搞“包产到户”为例来理解。

12.C

【详解】

根据所学,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从变化图上看农业总产值并没有明显下降,A错误。

“三大改造”是1953年到1956年,从图上看1956年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B错误。

1958年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不是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13.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出现股份制,A项正确;农村经济改革也涉及分配原则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不属于突破主要体现,排除BC;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所以选A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的时间是1984年,A项是1980年;B项在1979年;D项是在1993年。

故选C项。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5.D

【解析】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84年,故A项错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在1978年后,故B项错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点睛:

关键时间点“1991年3~4月间”。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断发易服”,故B正确;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还没有强令剪辫子,排除A;日本侵华期间的甲午战争时期,中国还没有强令剪辫子,日本侵华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1937-1945年,而我国早已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早已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联系所学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和原因分析解答。

17.C

【解析】

【分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故C项符合题意。

【详解】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

”显然说明是经济危机破坏性极大,故C项错误;A、B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

罗斯福新政·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

19.C

【解析】

1931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严重歧视已婚妇女,也未体现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福利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A

【解析】

“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指通过社会福利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故A正确;“混合经济”、欧洲联盟与“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无关,排除BD;英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英国不会发展计划经济,排除C。

21.

(1)事件:

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措施:

减少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目的:

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3)认识:

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29年1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49,到1932年2月下降为5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事件是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依据材料二“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个实际能够減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有:

減少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依据材料二“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有:

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主要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